更新时间:2025-04-22 16:41:17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文前
序言
前言
张承志与鲁迅和《史记》
一
二
三
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
一 “魔幻”话题与《红高粱》家族
二 《丰乳肥臀》:“本土化”书写
三 《檀香刑》《生死疲劳》文本中的“民间资源”
颠倒的乡村
一 小说的开场
二 黑孩的“世界”
三 莫言在做什么
四 重新安排的“生活”
批评对“贾平凹形象”的塑造
一 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作家”
二 “《废都》批判”与“贾平凹形象”
三 纵向角度中的“成熟作家”
四 纠结着作家形象的多种力量
贾平凹与琴棋书画
一 圈子
二 书法
三 古乐
王安忆与文学史
一 王安忆与张爱玲
二 王安忆与女性文学
三 王安忆与汪曾祺
批评的力量
一 小说缘起、人物原型和故事原生态
二 批评家对《小鲍庄》的取舍
三 对《小鲍庄》“神话模式”的指认
四 再来看“沉默的文本”
十年回家
一 陈信与上海
二 陈信的家庭危机
三 陈信与“知青大返城潮”
余华的“毕加索时期”
一 余华对“真实”的解释
二 在小说中寻找“个人”
三 “超越现实”的“超真实”
四 1986年的“现在”
重识史铁生
一 病残故事
二 病残的隐喻
三 病残、地坛及纪念碑的倒塌与重建
四 病残的消费社会学
“塔铺”的“高考”
一 从“磨桌”“吃”的问题说起
二 王全因割麦“下课”
三 “我”和李爱莲的“爱情故事”
四 农村高考与人口迁移
1987:结局或开始
一 在车上及轮渡上
二 印家厚的凡俗一天
三 一篇小说两种阅读
小人物的归来
一 “我”和大学
二 “我”与老Q
三 “我”与80年代的北京
四 小说的“意义”
附录
作家与编辑
作家与读者
作家与故乡
作家与批评家
作家与文学史
作家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