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增订本)
更新时间:2018-09-07 15:21:10
最新章节:第89章 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是作者对年轻记着“成才”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作者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探讨记着成才的必备条件。除了勤奋敬业、讲究方法、把握机遇,还应做到“不分心”“有点忘性”“不争功、不诿过”。增订本保留原书的主体部分,补充了2003年以来作者对“成才”问题的思考成果,适合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爱好者阅读。
品牌:清华大学
上架时间:2018-03-01 00:00:0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清华大学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与年轻记者谈成才(增订本)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89章 后记
- 第88章 年逾花甲学“说话”
- 第87章 年逾花甲学“建言”
- 第86章 年逾花甲学法律
- 第85章 共产党人的“差距观”
- 第84章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
- 第83章 尊重媒体的“选择权”
- 第82章 珍惜经济报纸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 第81章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 第80章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报道
最新上架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新媒体技术标准的形成与扩散
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发展存在若干问题。本书对CMMB、TD-SCDMA、HTML5等新媒体技术标准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深度访谈,探寻对新媒体技术标准产生影响的因素及其影响过程,并讨论如何合理有效促进新媒体技术标准形成与扩散的策略与建议。本书对规管部门和创新机构、规管系统、行动者、运营商等方面的参与者提出了建议,对中国新媒体技术标准的优化与持续性发展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社科14.2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第一辑):传媒现象思考
本书分为责任与坚守篇、改革创新篇和传承与奋进篇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价值追求、伦理道德以及舆论监督;第二部分论述媒体融合与转型发展,媒体话语体系构建,以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特别是对平台、渠道、内容、资源整合等内容给予了充分思考;第三部分关注新媒体时代传媒学生培养的观念转型与育人模式创新,论述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处理好实践与理论提升的关系,并以报业集团为例阐释传媒人才的培育体系社科14.7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话语 叙事 伦理:当代广告与网络传播的审思和批判
本书以“话语—叙事—伦理”为线索,探讨广告话语的内在机制和符号逻辑,进行广告话语的叙事分析和文化批判,同时对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并提出建议。社科13.6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形态 生态 业态:中国广播创新发展的多维审视
本书从形态、生态与业态三个维度出发对中国广播创新发展进行学理审视。其中,形态方面从广播节目形态和载体等方面入手;生态方面讨论广播的媒介生态竞争情况;业态方面探讨广播如何在融媒时代创新发展。内容涵盖微观研究、中观探讨和宏观把握,以图厘清广播研究在广播媒体发展中的位置及现状,为广播研究提供多维的思考进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助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社科18.4万字 - 会员
传播媒体与文化建设
书稿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众传媒在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前期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选辑了课题组学术骨干以及参与有关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公开发表的论文共二十八篇,分为六编,分别包括:新媒体与文化生态、大众传媒与价值形塑、电视媒体与文化传播、媒介叙事与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媒介形象与身份建构,全书从不同维度阐述了传播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传播媒体与文化建社科26.3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流行文化研究:方法与个案
本书从媒介传播的视角出发,聚焦和剖析当下的流行文化现象。就范式而言均为实证研究,集合了作者这些年在流行文化领域的实证探索,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民族志、焦点小组、视觉修辞批评、批判性话语分析、问卷调查和产业分析。将原本不同的研究结集起来,形成合力,既是对方法的实践与反思,也折射出传播学科的范式争论与路径选择。社科9.2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报刊史的底色:近代中国新闻界与社会
本书重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群体,探究新闻界结社、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维护职业公益等组织行为,展现近代中国新兴职业群体的社会生长历程及其与国家政权的相互制约关系。社科16.9万字 - 会员
暨南文库·新闻传播学(第一辑):触摸传媒脉搏:2008—2018年传媒事件透视
2008年至2018年,是中国传媒业融合转型的重要时期。本书以年份为纲,对其间重要的传媒事件进行回顾与评析,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作者以多年媒体从业者及学界研究者的双面视角总结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能对未来传媒行业发展的方向发挥较具价值的引导作用。社科16.6万字 - 会员
明代洪、永年间出版与文学关系研究
本书在充分考察洪武、建文、永乐时期出版情况、出版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出版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属于跨中国印刷史、古籍版本学、明代文学史的交叉性、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具有鲜明创新性。本书不仅从宏观上统计了洪、永年间出版书籍种类,还就出版成本、各地出版业水平差异等问题展开专题探讨,更从出版的角度考察文学,分析了宋濂、高启、闽中诗派等若干典型个案,为观察当时文学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具有一定方法论意义。社科26.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