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
刘锡诚更新时间:2020-03-13 15:56:11
最新章节:第23章 注释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馆钩沉丛书中的一册,本书由两组文章组成:一、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民间文学、神话学、歌谣学做了重要阐述的几位作家的民间文学观;二、笔者用文艺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和研究民间文学、阐述自己的民间文学观。
品牌:百花洲文艺
上架时间:2016-10-01 00:00:00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百花洲文艺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第23章 注释
- 第22章 故事家及其研究的文化史地位
- 第21章 试论牛郎织女传说圈
- 第20章 北京传说与京派文化
- 第19章 论民间故事的幻想
- 第18章 《亚鲁王》:原始农耕时代的英雄史诗
- 第17章 民间文学:五十年回顾
- 第16章 抗战中的民间文学家们
- 第15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
- 第14章 不倦探索者的足迹
刘锡诚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文学批评机制研究
本书以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以批评机制作为研究视角,聚焦批评在当代转型发展中的原动力、内驱力、外推力、综合力之动力机制的功能作用研究,既着眼于批评机制本体论研究,夯实其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又立足于批评与创作关系的文学动力学研究,阐发批评经验、文学制度、评价体系及机制、价值观及价值源、批评伦理与批评自律、批评美学精神等内涵构成及理论实践意义,以文学批评机制论丰富拓展批评理论研究空间,旨在文学31.6万字 - 会员
新世纪诗歌批评文选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变化及诗歌在社会文化中位置的迁变,诗歌批评中形成了一种抵制诗歌“技术主义”、要求诗歌关注当下现实的呼声和一种“为诗辩护”、维护诗歌之“特殊性”与独立性的表述的冲突。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这一延续了传统写实主义观念与先锋文学之对垒格局的冲突,加入了不少看似新鲜的元素和议题,如“底层写作”“打工诗歌”及“草根性”“新乡土”等。这引发了关于诗歌与伦理或诗歌自身伦理的讨文学31.3万字 - 会员
李白诗解
本书对20世纪及本世介容简内纪前10年,重点是1978年以来诸家著述中涉及李白诗歌实证性研究(包括诗篇所涉史实的考订、诗人事迹的考订、诗歌文本的校订、诗中语词的训释等)以及立足于实证性研究的诗旨阐释的成果作了尽可能全面的检视,广泛汲取各家原创性成果,并融汇自己的研究所得,对所涉及的李白诗歌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新解读。全书选入李白诗歌298题484首,约为李白诗歌总数的一半。文学22.5万字 - 会员
体味诗情:当代诗名篇细读
本书共收入21位作者的35篇细读文章,涉及28位诗人的诗作37首。这些文章分析了诗作的思想、艺术和感情。全书以诗作者的出生年月排序,同一位诗人若不止一篇作品入选,则以诗的写作时间分先后。诗人简介系编者根据相关材料编写,提供了作品出版信息。文学32.6万字 网络文学作品专论(一)
本书包括对作者林海听涛的作品《冠军教父》比较全面的介绍及评论,以及对作者安静的九乔其作品《我在红楼修文物》进行了文学方面评论,作者对两部作品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论剖析。文学10.2万字- 会员
《史记》讲义
书稿选录《史记》二十篇文章,予以解读。以《史记》文本为中心。文本的细读,是书稿的中心内容,保证我们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根源性、可靠性、真实性。读者只有在文本的细读中,才能穿越历史的时空,真切地体验、感受和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命和生活。一方面重视字词句与名物制度的训释,力求精要、准确、明白;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发掘文本的义理内涵,力求把文献研究的方法与义理研究的方法较好地结合起来。文学30.1万字 - 会员
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美到窒息的英文词句
本书从词汇出发,由语句拓展,领略文本深处的风景,分享背后的故事,感悟语言的精髓,参透中西文化的逻辑脉络。上篇“语词建造世界”,从语义到内涵,再到文化纵深,追溯词汇源流之本初含义,感受历久弥新的故事和历史。下篇“语句重构生活”,放任深情、动人、勇敢、智慧的句子撩动你我心弦,从语法、语义到内涵解读、意义衍生,让我们从美到窒息的英文词句之中,获取情绪的抚慰和灵魂的沉静。文学12.9万字 - 会员
《史记》人物传记讲读
本书积作者十数年教学和科研之功,以《史记》人物传记为中心,以文本细读为依据,带领读者走进历史的时空中。分类选读《史记》人物传记,共列举十四类英雄人物,展现英雄人物的个性、遭遇、功业、声名等。文学35.9万字 - 会员
宋词颜色词研究
本书以《全宋词》收录的近两万首词作,约一百四十万字,这一封闭性语库为语料,以“黄、红、青、白、黑”五种基本颜色为线索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颜色词在句中单独使用的情况、颜色词构成含彩词语的使用情况、含彩词语在隐喻和转喻时的推理机制以及颜色词本身在语义、语用方面的使用特点等。每章最后又以各颜色范畴为纲,以语义场形式对表示每类颜色范畴的多个颜色词进行梳理和一定程度的对比分析。最后跳出个体语料,站在一个文学12.1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