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文化模式研究:以金沙江畔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的考察
廖建新更新时间:2021-03-15 17:43:19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组织为主线,利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了我国金沙江畔一个地势险要、民风剽悍区域的社会群体的文化风格。本书描述了“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之间的二元关系,指出文化阻隔源于“地缘关系”,而“地缘关系”又自发形成“血缘关系”;本书超越了利奇提出的“钟摆模式”理论,提出“钟摆模式”应该是动态中的“摆”和动态中的“平衡”相结合;本书还认为,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血缘组织”不能将一个区域内的各种力量统一起来,将它们统一起来的应是代表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的政治组织,即国家。本书由七章组成,在遵循人类学整体观的基础上,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和综合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是一部内涵丰富兼具趣味性的学术著作。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8-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文化模式研究:以金沙江畔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的考察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作者简介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五 民国武成县志(部分)
- 附录四 山岩、雄松亲属称谓[1]
- 附录三 甘孜州白玉县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公示榜[1]
- 附录二 白玉县司法局关于组织建立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的通知[1]
- 附录一 田野调查问卷[1]
- 二 基本结论
- 一 讨论
廖建新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西方传播学名著导读
本书遴选了西方传播研究领域的35部经典著作,涵盖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传播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英美文化研究等重要理论流派,通过导读的方式让读者全面感受传播理论开放的知识图谱。社科32.4万字 - 会员
媒介文化研究(2019年第1辑)
《媒介文化研究》由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是发表媒介文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前沿研究成果的专业集刊,旨在关注国内外媒介文化的前瞻性、前沿性理论与实践问题。书中主要设有媒介文化理论、媒介与流行文化、城市文化、文化研究前沿视点、媒介与社会心理、影视文化批评等栏目。社科14.1万字 - 会员
新闻文论集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基于自己供职的单位的视角撰写的关于新闻工作的论文,大多数文章都已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实践与思考》等刊物公开发表,第二部分是作者撰写的对社会热点的时评文章,全都发表在作者供职的《工人日报》上,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04年。这些文章折射了新世纪以来传媒格局、媒体业态发生的深刻变化,凸显了互联网传播时代主流媒体对于内容的定义与把握、内容的生产与分发等核心问题的社科9.7万字 - 会员
人际交往与社会交往:戊戌时期的士林与维新报刊
作为社会场域的“士林”是中国历史的特有结构。在近代中国(尤其是清代末期),这一场域依然在相当程度影响着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交往方式、交往规则。本书以办报人的“士人”身份为切入,试图勾勒此中规则对戊戌时期各个维新报馆群体产生、运作乃至离合过程的结构性影响。社科24.6万字 - 会员
萨特的媒体实践文学与大众传播思想研究
本书稿主要研究一是整理总结萨特后期(1945~1980)发端于《什么是文学?》的大众传播思想,即面对“读者群”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形成关于传播媒介、大众文化的态度立场和言说策略;二是分析研究他依托于《现代》杂志的实践文学活动,即通过媒体机构、媒介技术生产出来的文学产品特色。将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深化为“什么是文学性”的学理思考,萨特后期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因素,关注文学性与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文化实践社科23.7万字 - 会员
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
本书从宽广的传播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如何在社会边缘与人际网络、组织系统、传统媒介以及新媒体互动,从而建构、更新并维系他们的“意义之网”——包括身份认同、对城市的想象、人生和职业规划、人际交往、就业资本等等,乃至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消费形态和闲暇活动。作者的研究扎根于中国的本土社会实践,在长三角八个城市做了500个个案的访问和观察,在繁复的故事中抽丝剥茧,提出概括性的理论洞见。社科35.6万字 - 会员
清代蒙古族诗人汉文创作传播研究
本书以传播为视角,依据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创作活动分析了蒙古族诗人的心态动机、行为方式及世人对诗人形象的接受、影响。清代蒙古族诗人的文学传播活动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保证了作品价值的实现,帮助诗人在清代文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社科19.8万字 - 会员
行进中的北京城市形象
北京,既是曾经的古都,又是现代的首都。“千年古韵”与“创新发展”两种属性的碰撞交融最终凝聚成为“四个中心”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则是实现这一定位和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书从媒介研究、传播研究和受众研究三个角度入手,对北京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社科14.3万字 - 会员
中国前近代的出版、文化与权力(16—17世纪)
《中国前近代的出版、文化与权力(16-17世纪)》作者从多个角度考察了16-17世纪中国书籍的生产,涉及商业出版的运作方式、商业出版扩张如何为科举士子提供艺文劳动机会、艺文市场的交易、商业性“四书”论集对官方解释的挑战、艺文由朝廷向职业批评家的转移、复社作为能够对科举考官施加影响的职业批评家联盟的性质、八股文评选家通过出版市场而成为公共批评家、科举考试与商业性书籍出版的关系,以及诸多晚明士人在商业社科2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