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地球的故事
(美)罗伯特·哈森更新时间:2021-03-30 10:14:11
最新章节:致谢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地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星球。从第①批原子到分子,从矿物到岩浆,从花岗岩地壳到单细胞生物,一直到蓬勃兴盛的生命景观,这颗星球始终动荡不定、变化从未停歇。这是一个激进的、全新的地球传记,美国卡内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森向我们揭示了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协同演化如何将地球塑造成太阳系中独有的行星。45亿年前,地球从原始太阳系的尘埃云盘之中形成,经历了漫长、复杂而剧烈的演化历程,在每一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陨石坑遍布的原始地球、玄武岩覆盖的黑地球、海洋环绕的蓝地球、经历大氧化的红地球、矿物爆发的沉闷地球、冰雪包裹的白地球、陆地生物圈崛起的绿地球,直到今天地貌多样、物种缤纷的生命地球。最后,作者还对未来50亿年的地球命运提出超然设想。罗伯特·哈森与团队根据多年研究和考察的经验,提出了震动科学界的新理论:矿物演化假说。在哈森的笔触之下,地球变成一个充满故事的场域,生命不再是静默孤单的存在,正是由于矿物与生命的协同演化、共同作用,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栖居的世界。
品牌:中信出版社
译者:刘小鸥
上架时间:2021-02-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地球的故事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致谢
- 结语
- 第十一章 未来 变化中的星球图景 地球年龄:接下来的50亿年
- 第十章 绿地球 陆地生物圈的崛起 地球年龄:40亿年到45亿年(最近的5.42亿年)
- 第九章 白地球 雪球-温室循环 地球年龄:37亿年到40亿年
- 第八章 闷地球 矿物革命 地球年龄:27亿年到37亿年
- 第七章 红地球 光合作用和大氧化事件 地球年龄:10亿年到27亿年
- 第六章 活地球生命起源 地球年龄:5亿年到10亿年
- 第五章 灰地球 最早的花岗岩地壳 地球年龄:2亿年到5亿年
- 第四章 蓝地球 海洋的形成 地球年龄:1亿年到2亿年
(美)罗伯特·哈森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逆全球化下的全球治理:中国与全球气候治理转型
全球治理不是单纯的自由主义概念,同样包含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突出表现就是主权国家是全球治理转型的核心推动力量。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性问题,但全球治理原型下的领导结构、治理价值观、治理机制和治理主体都难以在危机中继续承担全球气候治理的责任,因此需要转型。中国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奉行积极的全球治理政策,特别是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将国内发展方式转型与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紧密结合,在全球气候治理转型中发挥枢纽作自然27.2万字 - 会员
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广西策略与路径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本书基于现状梳理、综合评估、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案例总结,科学提出广西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并提出低碳工业园区、低碳旅游、低碳城镇、低碳社区、低碳农业、低碳建筑、低碳景区、低碳企业、低碳校园九个方面的低碳试点创建思路。自然12.5万字 气候与帝国想象:哈布斯堡科学家如何跨尺度丈量世界
气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系统,跨越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不知何处而来的一阵微风吹得书页沙沙作响,可能隐隐预示沿海风暴将至;太阳能使赤道地区的空气升温上行,进而搅动半球气流,产生小型涡旋,又生成更小的旋风……今天的动力气候学让我们可以整合尺度迥异的现象,通过研究小到分子、大到星球的不同时空尺度内现象的互动,预测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源起于何时?在耶鲁大学科学史家德博拉·库恩看来,一切可以追自然28.5万字- 会员
地图学史(第三卷第一分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
本分册所涉时间为1450年至1650年,这在欧洲地图绘制史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书中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学界对“文艺复兴”这一概念的讨论和反思,并细致剖析了这一时期的地图与中世纪地图之间的延续和断裂,介绍了地图在中世纪晚期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为本卷的写作奠定了基调。本册分主题讨论了地图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宇宙志图、航海图和天体地图的绘制;用于地图绘制的视觉、数学和文本模型;文学与地图之自然166万字 - 会员
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一分册):伊斯兰与南亚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
本分册聚焦于伊斯兰和南亚两大文明领域地图学观念、制图实践的兴起与沿革,涉及广泛的类型与主题,是迄今为止对其地图学史最为全面的综合性回顾。全书资料翔实,收录颇丰,不仅有助于读者从这两大文明自身的角度对其制图活动的特点、传统及发展加以理解,为相关学术领域的深入探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全球视野下地图学史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开启了新的议题。自然58.7万字 - 会员
地图学史(第三卷第二分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
本分册为具体的地区研究,分别叙述与研究了德意志诸地、低地国家、法国、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东—中欧以及俄罗斯等地区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绘制、地图使用,地图学发展的社会基础、推动因素,以及地图学发展之于社会的作用。本书内容翔实且广泛,一方面详细地呈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地区地图绘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地图作品和地图绘制活动,改变了以往只关注少数制图师和作品的叙事模式;同时,对于以往鲜少引自然116万字 - 会员
海陆的起源(彩图珍藏版)
本书阐述了大陆漂移理论,展现了作者魏格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成果,也从侧面表现了当的时代背景,以及大陆漂移学说曾经引起的巨大波澜和承受的重重阻力。自然14.3万字 - 会员
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二分册):东亚与东南亚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
《东亚与东南亚传统社会的地图学史》为《地图学史》丛书第二卷第二分册,本册中译本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以岩画、宇宙图、墓葬图为主的亚洲史前地图作一简要概括;其次是东亚地图学的总体介绍,对东亚地图学的范围、术语、内容、学术史、方法与手段以及地图图像与文本的关系等进行了高度概括。第二部分为中国地图学史,从政治文化、度量、艺术、西方化几个方面,对前人侧重量化一端的中国地图史研究模式作了反思和批评,提出自然83.2万字 - 会员
地图学史(第一卷):史前、古代、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的地图学史
本卷主要关注于欧洲史前民族的空间认知能力,以及通过岩画等媒介传播地图学概念的能力;古埃及和近东地区地图学中的测量、大地测量以及建筑平面图;在希腊—罗马世界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制图学知识;以及中世纪时期并存的多样化的绘图传统。而且通过将宇宙志地图和天体地图等囊括在研究对象中,强调了“地图”定义的包容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只关注陆地地图和海图的狭窄的研究范围,并由此影响了该丛书后续各卷的写作。此外,该书自然73.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