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顿河哥萨克的群体精神探寻与历史悲剧:《静静的顿河》新论
曹海艳更新时间:2022-11-16 20:54:26
最新章节:后记 我的“肖洛霍夫时间”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以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形象及其生命历程的分析,诠释了顿河哥萨克群体对独立、自由、正义、和平、家园和理想爱情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的追求,并借此探讨了在20世纪初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里该群体的这种求索必将失败的悲剧性历史命运。肖洛霍夫以历史的真实为基本创作原则,生动地揭示了这一历史必然。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0-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顿河哥萨克的群体精神探寻与历史悲剧:《静静的顿河》新论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我的“肖洛霍夫时间”
- 附录2 国内肖洛霍夫研究著述概览
- 附录1 肖洛霍夫生平创作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结论 理想与现实之间:历史性悲剧一种
- 本章小结
- 第二节 孩子:永恒生命的象征
- 第一节 家园:生长的天与地
- 第三章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回归
- 本章小结
曹海艳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元代文学史
本书在揭示元代文学的若干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元代杂剧、散曲、诗文、南戏、话本诸种文体的作家作品进来了全面梳理,对重要文体的起源、体制、内容、分期和流派的区分、流传版本及作品存佚,以及盛衰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不仅具有宏观的文学史视野,对于各体文学的发生发展给予明晰概述,还对其中的重要作家流派的生平、艺术特色都有细致的评述。全书立足文献,阐释精到,严谨翔实,论述切中肯綮,有利于读者全文学41.1万字 - 会员
论伍尔夫非个人化创作理念及其实践
本书以伍尔夫文本的原创性研读为出发点,研究伍尔夫关于小说创作的非个人化诗学,剖析其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莎士比亚等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继承与创新,挖掘其与艾略特等同时代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区别,探讨伍尔夫非个人化创作理念在其小说中的实践,以及分析其对陈染等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深刻影响。文学19万字 - 会员
英国奇幻小说研究
本书采用文学史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英国奇幻小说的渊源与发展轨迹,按维多利亚时期、爱德华时期、战后时期、冷战时期、全球化时期五个阶段梳理英国奇幻小说的形式演进及其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帮助读者了解英国奇幻小说的全貌。文学17.9万字 - 会员
秦汉文学史
秦汉文学史主要书写了公元前246年至公元220年今五百年间的文学演变史,涵盖了中国历史早期的秦代、西汉、东汉三个王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由发轫到发展壮大的时期。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形态丰富多样,既有延续先秦的诸子文学,也有新型的政论文学与赋体文学,其中尤以赋体文学成绩最为突出,被后世学者推为“一代文学”之代表,此外,汉代的乐府诗歌创作由滥觞而发达,成为后代诗歌发展的近源,为乐府、五言诗等题材的发展奠定文学50.3万字 - 会员
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研究(1949—2019)
本书以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莎评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文类、时期和期刊的多语境下和多种物质文化资料的互文中展开对当代中国莎评现状的解读,同时关注学术期刊作为“文化权力体”对文学评论的引导和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十七年”时期、新时期初期(1978-1981)、20世纪八九十年代、21世纪外国文学、戏剧和电影期刊莎评话语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这些“变”与“不变”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出版因素,讨论中国当代莎士比亚研文学33.8万字 - 会员
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第六卷):颓废主义
本书以颓废主义的诸多关键问题为依托,在话语建构、范式方法、理论视域等层面展开系统研究,指出其作为在工业革命后遽然加速的西方社会现代性历史进程的产物,既是对这一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映,更是对社会巨变的反应;既是对社会历史进程的艺术表现,更是对社会巨变的精神-心理补偿。文学28.2万字 - 会员
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及其伦理价值研究
本书共十二章,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的叙事艺术以及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问题,发掘其中被学界所忽视的伦理诉求。文学23.4万字 - 会员
文学与图像:文图互释
本书围绕文学图像的生产、呈现、消费、传播、演变等历史语境,探索图像叙事的功能,以及梳理不同文化语境中文学图像的交流与互动情形,从而为建构新的学科分支“文学图像论”奠定基础。文学23.7万字 - 会员
寓意的逻辑:爱伦·坡小说研究
本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到常为爱伦坡小说研究者忽略的语义逻辑问题,在确定了坡的小说逻辑诗学这一基本框架之后,分别围绕“文学与控制论”“视差与表层阅读”“文类能量与进化”“语言游戏与语义增殖”“新媒介与秘密写作”“文学与仪式”以及“双重束缚与替身结构”等七个层面对坡的小说加以重新阐释,凸显其寓意赖以发生的逻辑机制。文学23.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