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判理论研究
更新时间:2023-04-17 15:47:52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当代海外华人学者中,有一批专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夏济安、李欧梵、张错、刘绍铭、王德威、郑树森、周蕾、奚密、史书美、张英进、张旭东、刘禾、王斑、唐小兵、刘康、鲁晓鹏、徐贲、赵毅衡、黄子平、许子东、孟悦、陈建华、刘剑梅等。他们大多在中国大陆或台湾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继续攻读学位并在境外(含港澳台)学术机构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其思想既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又深受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影响,是西方与中国批评理论之间的“交叉地带”。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研究一度封闭单一的视角,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多重边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较”的特点,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在某种意义上已改变了文艺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21世纪以来,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考察日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涉及20世纪中国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海外汉学、华侨华人研究诸领域的论题,随着海内外学术交流的频密,其学理意义与实践价值得到不同科际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在“批评理论”研究不断受到重视的语境下,海外华人学者的跨国(境)批评实践,为国(境)内学者提供了一个考察当代西方批评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崭新而特别的视角,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借鉴意义格外突出。本书从六个方面考察了当代海外华人学者的批评理论,分别涉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晚清文学”观念的崛起与研究格局的扩张、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革命叙事”的“再解读”、现代性视野中的“上海研究”、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评模式等。作者力图以专题的方式,揭示当代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些主要领域及焦点问题,从“彼岸的现代性”视角,推动海内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比较,从而推进现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
品牌:三联书店
上架时间:2022-03-01 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数字版权由三联书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判理论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海外华人学者小传
- 结语 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
- 第五节 华语电影研究的新空间
- 第四节 多元的“对话”与“比较”
- 第三节 全球化语境中的“跨国(区)”研究意识
- 第二节 “被凝视”的他者与后殖民话语
- 第一节 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概念、历程及其问题
- 第六章 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评模式
最新上架
- 会员
《诗经》祭祀礼乐探索
本书以个案分析为主,在礼制时空背景下,分组还原十四首《诗经》祭祀礼乐的原始仪式功用。本书检讨传统“以礼解诗”法存在的随文求义、断章取义等弊端,提出并运用多重证据、立体、整体的“以礼解诗”法;意图在“礼”中完整地解读“诗”,而不是解剖式地“以诗证礼”。本书还尝试“以诗补礼”,由“诗”中呈现的仪式迹象,探索可能存在的祭祀礼制。如此,通过文、史、礼制结合的全方位阐释,不仅更新对《诗经》原意的认识,亦深化文化19万字 - 会员
美国20世纪小说中的旅行叙事与文化隐喻研究
美国是一个号称“坐在车轮上的国家”,其民族的旅行情结在美国文学尤其是20世纪美国小说叙事中得到本体的反映。本书从文学发生学和文化阐释学的角度,揭示了美国20世纪作家的旅行生平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表征,以文本分析的形式探讨了美国20世纪各个阶层、流派、区域和性别的小说家对旅行的表征以及这种旅行叙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文化34.8万字 - 会员
影响与接受:中英浪漫主义诗学的发生与比较
本书从比较诗学和接受美学研究视角,详细论述了中英浪漫主义诗学在本体特征上的共性表现和差异表征,既注重把浪漫主义置于文艺思潮发展演进的历史语境中,探讨浪漫主义同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使我们看到浪漫主义思想理念的传承性和诗学意义的当下性;又着重阐释中国五四浪漫主义在对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理念的影响和接受过程中所呈现的民族化、本土化的特点。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中英浪漫主义时文化20.6万字 - 会员
山东水文化
本书分为五篇,依次为黄河之蕴、运河之韵、沂泗诸河之润、泉水之淳和海水之魂,基本涵盖山东省各类水文化资源,涉及历史、考古、地理、建筑、军事、文学、哲学、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全书以通顺流畅、风趣生动的语言,对山东省博大精深的水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文化18.8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研究
网络文化是文化的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以其主体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独特优势迅猛地传播和发展起来。因此网络的文化交往应得到大力关注和研究,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本书结合学科特点从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的视野出发,厘清网络的文化交往的本质与结构、类型与功能、基本原则与价值等问题,考察当代中国网络的文化交往的现状和困境,并找出困境产生的原因,探究实现文化23.3万字 - 会员
陆游与浙江诗路文化研究
本书是“2020爱国诗人陆游与浙江诗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内容主要分陆游本体研究、陆游接受研究和唐宋浙江诗路文化研究三大部分。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和乡土诗人,他笔下描写的浙江山水诗是浙江诗路文化的瑰宝,传承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文化57万字 - 会员
民俗学视域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
本书从鲁迅所置身的民俗文化场域入手,以辩证的视角对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予以认真、系统地考察。着重从鬼文化意象、宗谱文化意象和水文化意象探讨鲁迅怎样借助民俗文化意象实现对个人感情和文化思想的表达;同时通过对鲁迅作品中与女性相关的民俗事象描写的梳理,探讨其文化批判、女性塑造和民俗文化三者之间的秘密贯通和彼此照应;其次通过对鲁迅笔下文化英雄形象中积极民俗文化因子的挖掘,揭示鲁迅文学世界中诗意的想文化18.3万字 - 会员
同时代的北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文化生产研究
本书是以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反思近年流行的“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力图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文化13.7万字 - 会员
当代中国的伏羲女娲神话:来自五个省区的田野研究报告
本书以河北涉县娲皇宫、河南淮阳太昊陵、甘肃天水伏羲庙、山西洪洞赵城镇侯村女娲庙、山东济宁邹城羲皇庙等地的田野研究为个案,较全面地展现了当代伏羲女娲神话的传承状貌。研究发现:当代伏羲女娲神话叙事与地方民众的信仰生活依然息息相关;既具有鲜明的地方化特征,又体现了民族国家话语的深刻影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神话普遍被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这使神话的叙事形态更趋复杂多元。文化20.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