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什么造就了城市
(美)乔纳森·罗斯更新时间:2023-06-09 18:28:25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或许我们已经习惯在拥堵的街道上或地铁的轰鸣中度过一天最初的一个小时,目之所及的是千篇一律的“国际范”写字楼、纵横交错的高桥地道和茫然失序的人群车辆。这就是城市生活的本来面貌吗?城市应如何建造,人类该如何生活其中?乔纳森·罗斯认为,城市就像自然界的有机物一样,不断感知并适应周围的变化,而理想的城市,是人类与文明的碰撞和联结。受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启发,作者进一步提出,只有通盘考虑五个方面——凝聚、循环、韧性、社区与同情,人类才能实现文明与自然的长远和谐,城市才能更宜居,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全书将历史、社会学、哲学和城市规划理念融为一炉,用一个个故事讲述了全球城市的历史演进与现实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的变革与可能。
品牌:后浪出版
译者:谢幕娟
上架时间:2021-12-01 00:00:00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本书数字版权由后浪出版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什么造就了城市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美)乔纳森·罗斯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傲慢的堡垒
在这部开创性的作品中,玛莎·努斯鲍姆结合女性主义、哲学、法学、社会学等,深刻剖析了男性物化和支配他人的心理成因和社会根源。在美国司法历史的背景下,她还揭露了三个在性侵问责方面存在缺陷的特权领域,即三座“傲慢的堡垒”:司法界、艺术界和体育界。这些傲慢横行、充满有毒的男子气概和腐败的领域,正是法律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努斯鲍姆不仅痛斥男性的特权,而且警惕受害者的报复心态存有的隐患。在她看来,只有建设性社科18.9万字 - 会员
劳动光荣:农民工群体及其结构化
本书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农民工群体的历史、现状和前途,在劳动体制视角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制度逻辑,并通过农民工群体理解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本书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呈现结构化特征,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占据着比较稳定的比例。农民工群体结构化的微观心理基础是他们的客观生活状态和主观动机态度的“互构”,而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动机态度又受到农村生产社科15.6万字 - 会员
满铁农村调查(惯行类第6卷·总第6卷)
本书为满铁农村调查丛书的第六册。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对华扩张中,以满州铁道株式会社为依托开展对中国农村的大规模调查,持续时间长达四十多年,形成著名的“满铁调查”。本丛书选择了与农村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计划出版50卷,每卷不超过100万字。此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教师主持翻译,并列入教育部重大课题。这套书出版能够推动中国的农村调查和农村研究,也有助于中国的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社科93.4万字 - 会员
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与文化政策演进
中国正处于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法律政策安排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实现。文化发展作为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其政策设计和流变也置身于时代变革中。本书通过对社会结构变动的考察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权力关系及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文化政策制定与施行带来的影响,找到不同时期“社会结构—文化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影响文化政策设计的重要因子,从而构建出社科18.2万字 - 会员
反歧视评论(第6辑)
《反歧视评论》是由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主办的国内首个以平等权利和反歧视为主题的学术文集,旨在汇集反歧视研究的前沿理论,展现反歧视实践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推动反歧视的法律和制度变革。《反歧视评论》以学术性和建设性为评价标准,设置主题研讨、学术专论、评论、判例研究、调研报告、深度书评等栏目。社科20.1万字 分歧与团结:以色列社会的运转逻辑和活力来源
在前作《创业的国度》一书中,作者丹·塞诺和索尔·辛格讲述了以色列是如何成为世界上人均科技初创企业密度最高的国家的。新作则进一步揭示了以色列社会所展现的惊人韧性,正是这种韧性抵御了众多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让其保持活力和创新能力。以色列是一个以服务精神、团结意识和归属感为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从让青年自闭症患者应征入伍的军队指挥官,到高度支持生育的社区和职场环境,从向月球发射航天器的梦想家和创新者,到社科18.5万字- 会员
碎化与整合:中国社区发展与基层治理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线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相关重要议题,如社区碎片化、阶层化,基层治理结构,政策执行,集体消费,社区治理创新,基层党建以及智能社区治理等,凝结了作者多年来基于田野调查的观察体会与理论思考。本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含线索,即中国社区发展从碎片化走向新的整合。从历史纵深的视角审视,从“碎化”到“整合”体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深层逻辑和未来走向。社科13.7万字 - 会员
晚明至清中期解放女性思想研究(1530—1840)
晚明至清中期的三百年里,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这一时期早期启蒙思想的萌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关注女性问题的男性思想家。他们普遍地对女性的处境有一种同情与体谅,认可女性的价值与地位,对缠足、贞节观念、婚姻制度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本书通过对李贽、唐甄、袁枚、章学诚、汪中、李汝珍、俞正燮七位思想家女性观的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国本土解放女性思想的发展过程。据此可知,女社科23.9万字 - 会员
社会史研究(第8辑)
《社会史研究》是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设有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本书为第8辑,以“水利”主题,内容涉及公共卫生、饮水管理、自然水域、洪涝景观、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城址迁移等与水利相关的制度层面问题。社科24.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