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
陈学芬更新时间:2025-04-24 19:11:26
最新章节:作者简介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主要研究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由两部分极致成:一是空间视域下的美国地理形象,如古墓与围城意象、天堂与地狱的小幻象、美国家园形象等;二是族群社会学视野下的美国各族裔形象,如华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犹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借助比较文学中形象的研究方法,本书对美华文学中复杂多变的美国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8-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陈学芬
主页
最新上架
不止江湖:用武侠想象另一个中国
一句话概括金庸武侠小说的伟大:他创作了影响无数人的作品,在武侠世界和江湖社会中想象了另一个中国。无论是关键内容还是主要特点,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揭示了原来如此深藏不露的金庸,提供了出人意料又理所当然的解读方式,给予了读者会心得意的小说阅读体验:武侠小说作者——金庸跌宕的人生阅历、强烈的个性特点和自觉的写作追求;小说创作背景——金庸从事武侠小说写作时特殊的个人境遇和复杂的时代状况;武侠小说文本——金庸文学35.7万字- 会员
沿波讨源:媒介、符号与中国文学流变研究
本书清理了媒介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述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媒介的角度为文学的发展寻找到了终极的“物质动因”,并详细论述了媒介与符号、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本书尝试建构了新的文学史观,分别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重新进行了中国文学史的断代分期,得到了不同于以前的分期结果。本书对中国诗歌体裁的演进原因及路径从媒介和符号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找到了推动文体发展的本质力量,提出了“乐诗”、“文诗”的新文类。文学25.4万字 - 会员
北大荒文学研究
北大荒文学主要是指整个黑龙江的乡土文学。对北大荒文学形象从萧红传统的蛮荒到拓荒者的家园意识,再到二次创业中北大荒民间希望,北大荒文学创作体现出意识形态统摄下的革命话语;以史家的态度走进历史现场,凸显以奉献与牺牲为基本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揭示人在意识形态话语下褪变性的艰难成长。作家以报告文学来触摸新生活的脉博,彰显时代精神力度的大美,萃取生命激情。坚守日常生活的写作成为作家的精神立场。北大荒作家的写作文学28万字 - 会员
秦汉文学史
秦汉文学史主要书写了公元前246年至公元220年今五百年间的文学演变史,涵盖了中国历史早期的秦代、西汉、东汉三个王朝。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由发轫到发展壮大的时期。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形态丰富多样,既有延续先秦的诸子文学,也有新型的政论文学与赋体文学,其中尤以赋体文学成绩最为突出,被后世学者推为“一代文学”之代表,此外,汉代的乐府诗歌创作由滥觞而发达,成为后代诗歌发展的近源,为乐府、五言诗等题材的发展奠定文学50.3万字 - 会员
奈保尔文学创作研究
奈保尔作为印度裔英国作家,曾获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出生于拉丁美洲殖民地的边缘身份对他进入英国文学的主流地位造成种种障碍。本书从常人与作家、历史与文学、社会与自我等方面论述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与国内外已有的有关奈保尔的研究著作相比,本书侧重于对奈保尔与印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显示了作者独到的学术眼光。文学19.6万字 - 会员
认同、建构与反思:马尔克斯小说研究
本书为作者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围绕拉美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文学思想,以后殖民与后现代文学相关理论视角重点考察和探讨了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意识形态问题。作者以种族、权力与文化身份作为切入点,对马尔克斯的作品进行考察,全书从后殖民景观,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权力架构变化以及身份身份多个方面梳理研究重点,最后梳理了马尔克斯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与传播,全面呈现了马尔克斯文学创作思想及社文学14.1万字 - 会员
翻译与影响:《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
本书立足于比较文学,主要就《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圣经》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情况;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圣经》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如周作人、海子、冰心、茅盾、顾城、王蒙等文学创作都受到《圣经》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韩素音、张晓风、蓉子、夏宇、斯人几人如何受《圣经》的影响并进行文学创作的。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圣经》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以及对中国现代文文学29.5万字 - 会员
南宋孝宗时期词风嬗变研究
南宋孝宗乾、淳年间,辛弃疾、姜夔先后登上舞台,后世词坛始终未脱其藩篱。历代词学家都认识到该时段的重要性但却褒贬各异。具体来看,孝宗词坛打破了晚唐以来艳情词占主导的创作局面,咏物、述怀、说理、祝寿、节序等主题得到突显,“以诗为词”彻底实现,议论与用典极为普遍。与此同时,文人创作与社会娱乐需求出现分离,坊间编选歌本仍以北宋词为主,《草堂诗余》即为典型代表。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伟大词人进行比较,亦可文学24.1万字 - 会员
中国现代诗歌内形式研究
本书以诗歌形式中的内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共四篇。第一篇介绍诗歌内形式的基本概念及内形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篇介绍诗歌内形式中的大内形式,为其后小内形式的探时先期铺垫。第三、四篇深入现代诗歌的文本内部,观察其内在构造的特点和规律。本书首提“小内形式”的诗学概念(与“大内形式”相对),并首提诗歌的“意节”概念(与传统诗学的“音节”及山分节形成的“形式节”相对)。本书认为:诗歌的小内形式主要由诗歌文学23.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