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网络文学作家论
更新时间:2025-04-29 19:15:52
最新章节:后记 网络作家:从“写手”到“大神”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在网络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灿若群星的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作家论》在搜集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本着“让材料说话”的实录原则,对早期网络文学著名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评介与阐释。本书对几代网络作家进行了白描式记述与评介,旨在通过“赛博空间”的“田野调研”,采集数据,甄别文献,留下信史。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录的许多早期网站的作家生平、作品传播、读者反应等原始信息,已经或即将从网页上消失。因此,本书“深入现场,长期跟踪”的客观记录,无疑具有“在场体验”和“实证研究”的史料价值。此外,本书对网络作家与网络文学生产体制的不断转型升级进行了理论化梳理;对网络作家的创作方式和生存状态进行了价值理性层面的追问与探寻。总之,本书为普通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网络作家作品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从文学发展论的视角看,本书也可以说是一部早期网络作家的“成长史”和“心灵史”。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2-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网络文学作家论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网络作家:从“写手”到“大神”
- 参考文献
- 结语 繁荣有序:网络作家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 第三节 技术宰制下的“众声喧哗”
- 第二节 “网络书写综合征”及其后果
- 第一节 网络作家的语言特征及其价值取向
- 第九章 汪洋恣肆:网络作家的语言革新与文体嬗变
- 第二节 穿越明朝的“三条大河”
- 第一节 “清穿”小说的“三座大山”
- 第八章 清穿明越:网络小说类型化举隅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论美国文学
本书主要以文献汇编的形式呈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人如何认知和想象美国文学。上编全文收录了10篇从不同维度综论美国文学的文章,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段中国文人对美国文学的基本判断。下编节录了鲁迅、梁实秋、施蛰存、杨昌溪等60位不同政治和审美倾向的文人论述美国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字,便于呈现中国接受美国文学的多元图景。文学25.5万字 - 会员
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文化重建的镜像:论当代传统形态历史小说创作
传统历史小说创作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坛的热点之一,学界称之为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第三浪潮。传统历史小说创作饱含着作家对民族、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凤凰涅槃式的大变局之后,渴望重构民族文化的凌云壮志,佳作迭出,好评如潮,传统历史小说因为有这样的创作意图而显出整体性的厚重、深刻、丰蕴的风格。以主体性理论为逻辑基点,从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发展的历史走向中,探寻当代传统历史小说成为中国历文学17.3万字 - 会员
英国文学“趣味”观念探源
“趣味”一词自滥觞以来便引起了广泛讨论。它不仅是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概念,也频繁出现在美学、文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批评,乃至心理学和现代神经学等众多领域。尤其在进入20世纪以后,伴随着加达默尔、布迪厄、伊格尔顿、阿甘本、桑塔格以及阿伦特等现当代思想家对该词的关注,有关“趣味”观念的讨论经久不衰,使该词逐步成为现代批评体系中的核心词汇。本书以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再现“趣味”观念在英文学19.8万字 - 会员
21世纪的拉美小说研究
本书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关照新世纪的拉美小说,较为系统地介绍和评述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包括其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全书分为:文学“爆炸”一代作家在新世纪取得新成就,文学“爆炸”后的一代作家做出的新贡献,爆裂派和麦康多派作家的创作,异军突起的新一代不可小视的文学造诣和其他作家的小说创作等章节。在体例上,本书类似一部新世纪的拉丁美洲小说史,所占材料丰富、翔实、新鲜,既文学25.5万字 - 会员
现代转型体验:新世纪乡土文学研究
本书以新世纪乡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转型中的农民现代体验进行探讨,深入新世纪以来农民的情感世界与文化症候,提炼出怨羡、焦虑、浮躁、疾病四种宏观现代心理体验,分析农民土地意识、性观念、人际关系、宗教信仰和乡村社会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知识观念、消费观念等,呈现新世纪以来农民剧烈的文化心理冲突、人格嬗变和乡村秩序变革,视野宏阔。全书始终贯穿历史意识,坚持人的观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文学内外部结合、宏观文学40万字 - 会员
现代诗:接受响应论
消化西方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理论的某些合理内核,针对现代诗的接受困境、难度进行问题清理;抓住现代诗接受的特异性、开放性、有界性,展开自己的回应。在中西接受比较的汇通、平行基础上,返观古今诗歌的接受差异;讨论现代诗接受主体的裂隙、局限;质询接受中的特点、难点、瓶颈、影响因子、特殊路径、有效性及经典化;分析“阐释共同体”的接受前提、“心得意会”的接受心理机制、以趣味为中心的接受趋势;提出接受的“哑铃模型文学29.4万字 - 会员
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力图借助此项重大倡议推动丝路文化研究,并通过具体研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2015年8月2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吾县举办了“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学”研讨会。本论文集收录的论文,就是从与会者提交的30余篇论文中选出的。这些论文涉及文学、历史、宗教、音乐、美术、探险、中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展现了丝路文化的丰富性。文学26.5万字 - 会员
新时期晋东南作家的创作维度与精神向度(“浊漳流馨”丛书)
值此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黄金时机,我们渴望为晋东南文学研究增添新气象。晋东南地区的文学创作如同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样迅猛,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涌现出了报告文学家赵瑜先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女士等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书写着晋东南地区的风土人情、自己童年青年的记忆和对当下生活的体验,而且在当地始终有一批在本地享有盛名的作家,诸如郭俊民、刘潞生、索鹏祥、聂尔、宋文学11.4万字 - 会员
云南书写与国家认同研究(1937—1945)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文学2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