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1000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消费(1)

什么是消费经济学?

以消费为研究主要对象,从消费与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揭示消费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经济科学。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消费需要、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效果、消费模式、消费市场、消费政策、消费的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主权或权利、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等等。

消费经济学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李嘉图和西斯蒙弟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的消费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逐渐形成了消费经济学的思想体系。

消费经济学不仅涉及商品学、市场学、销售学、而且也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

消费的定义是什么?

消费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使用和消耗社会产品的行为与过程。

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后者亦称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原料、材料、燃料、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以及活劳动的消耗,它本身就包含在生产过程中;生活消费或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精神产品和劳务的行为与过程。它独立于直接生声过程之外并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环节。

通常所说的消费就是指生活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作为直接生产过程结晶的生产品通过分配和交换而达到消费,从而完成一次再生产过程。所以,生产和消费分别构成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和终点,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消费资料是如何分类的?

消费资料亦称生活资料或消费品,指用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产品。

消费资料按消费的对象或层次可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按消费的主体,可分为个人消费资料和社会消费资料;按耐用程度,可分为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按人们对消费资料的依赖程度,可分为生活必需品和非生活必需品;按其自然属性和用途,可分为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工具、日用品;若以消费者的购买状况为标准,还可将消费品分为随意性消费品、购买性消费品和专一性消费品。

消费品如何分为随意性和专一性?

随意性消费品是指消费者不需要花费时问和精力去挑选、比较、采购的消费资料。这类消费品的质量、规格、价格,性能及其它属性一般都比较同一,例如牛奶、面粉、一般副食品,等等。

购买专一性消费品时,消费者认为在购买前值得在质量、价格和其他主要属性方面加以比较,必须由实际使用者亲自对商品本身加以认可或挑选的消费品。这类消费品的质量、价格、品种、规格及其它属性往往千差万别,例如服装、手饰、大部分日用品等等均属此类。

房子是生存资料吗?

生存资料,用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包括食物、衣服、住房、药品、交通工具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公认的生活必需品。在不同水平的生产力条件下,生存资料的内容和范围是不同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扩大。

你知道发展资料是指哪些?

发展资料是消费者用于满足自身发展和发挥体力、智力及个性需要的消费资料,即提高人的素质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包括接受教育、从事科技、文体、社交和卫生保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设施和条件等。在不同水平的生产力条件下,发展资料的内容和范围是极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它同生存资料一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扩大。

享受资料是一成不变的吗?

享受资料是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和水平,为满足人们的生活享乐所必需的消费资料。它包括:高级食品、滋补性药品、高级衣料、高级住宅和其他豪华的生活设施以及人们普遍公认的奢侈品,还包括人们业余娱乐、旅游、观看体育比赛、欣赏戏剧、音乐、电影所必须具备的设施和条件。

享受资料是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其内容和范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它的变化会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它的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增加,在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也会不断增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其范围有扩大的趋势;二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会使以前属于享受资料范围之内的某些消费资料转变为生存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其范围又有缩小的趋势。无论是哪一种趋势的出现,都是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和结果。

何谓消费者剩余?

一般来说,在购买商品时,每个购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商品,而拒绝以高于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该商品。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马歇尔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学原理》中为消费者剩余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对所购买的物品有一种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表现为其愿意为这种物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决定这种需求价格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消费者满足程度的高低,即效用的大小;二是与其他同类物品所带来的效用和价格的比较。消费者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并不一定等于供求双方决定的市场价格。当消费者所愿意出的最高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差额就称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实际支付的量。

你遇到过价格歧视吗?

三位乘客乘飞机从北京回大连,在飞机上闲聊,结果发现他们的机票价格各不相同。第一位乘客通过旅行社订机票去大连旅游,票价340元;第二位乘客提前一个月预订机票,票价580元,第三位乘客去大连有急事,临时买的机票,票价740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交换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体现公平原则,怎么这里会出现同物不同价呢?

这里涉及一个商业用语——差别定价,所谓差别定价又叫价格歧视。价格歧视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

商家为什么要差别定价?

对于商家而言,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利润。如果按较高的价格能把商品卖出去,生产者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因此,生产者将尽量把商品价格定得高些。但是如果把商品价格定得太高了,又会赶走许多支付能力较低的消费者,从而导致生产者利润的减少。如何采取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以较高的商品价格赚得富人的钱,又以较低的价格把穷人的钱也赚过来。这就是生产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价格歧视产生的根本动因。

生活中商家的价格歧视策略远不止一种形式。比如商家可以利用同一产品的不同数量实行差别定价。对一种商品按不同数量进行分组,制定不同的价格实施价格歧视。这样就在销售领域为企业赢得了规模经济,销售量的上升带动了产量的上升,企业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都随规模增大而下降,消费者从中获益,厂商则获得更大的收益。还有一种是按时间段的不同对同一商品实行差别定价。如一些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在淡季和旺季是不一样的,旺季人多往往会贵一点;又如电影院的日电影票和夜场电影票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以及出租车白天晚上的起步价不同;都是利用时间段不同进行差异定价的典型例子。

吉芬品是指啥?

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买越高。

“吉芬商品”的出现有两个前提,一是购买者收入低下,找不到更合适的替代品。二是马铃薯是必需品。比如说,肉的价格远远高于马铃薯,可以一段时间不吃肉但是必须每天要吃主食,而最便宜的主食就是马铃薯。当马铃薯价格上涨时,意味着消费者的实质收入下降,为了保证基本的温饱,即便是肉的价格跌了,消费者也还是会压缩对肉的购买量,购买更多的马铃薯以求得生存。

节俭会导致衰亡吗

凯恩斯认为,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从宏观上分析,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公众节俭→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社会商品总销量下降→厂商生产规模缩小,失业人口上升→国民收入下降、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下降→社会总消费支出下降……1931年1月他在广播中断言,节俭将促成贫困的“恶性循环”,他还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

上述推理看似荒诞,但跟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合理之处:

1. “过分节流”看似积攒下不少财富,实则忽视了“开源”,从而失去了获取更多财富的可能性。

2.节俭有可能让人安于现状,没有动力去投资理财。

3.某些日常用品的重复性消费,好像每次都很节省,但加在一起却是惊人的浪费。

4.消费上的节俭往往派生出投资方面的过分保守和稳健。

什么是冲动型消费者?

冲动型消费者指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的支配下,仅凭直观感觉与情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通常表现为,事先完全无购买愿望,没有经过正常的消费决策过程,临时决定购买,购买时完全背离对商品和商标的正常选择,是一种突发性的行为,事后却发现根本不需要它,或者它的作用很小——这就是典型的冲动型消费。

冲动型消费者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对打折、促销、广告等因素毫无抵抗力,其实就是一种感性消费,然而,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我们应该控制随兴而起的“购物冲动”,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购物,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己的购物后的“后悔感”。

优惠券到底让谁受惠?

商家发放优惠券,最容易想到的解释是:吸引更多的顾客,扩大销售量。但如果是这样的目的,那不如直接降价。正确的解释是:商家借此进行“价格歧视”。

一般说来,价格歧视是指企业在销售一种商品时,对不同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或根据消费者购买数量的不同索取不同的价格。赚取更多利润的利益驱动,是商家实行“价格歧视”的根本原因。

从市场需求来看,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从商家定价来看,如果把价格定得过低,虽能卖出大量的产品,但由于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小,总的利润会较低;反过来,如果把价格定得过高,虽然每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大,可是能卖出的产品总数很少,总的利润还是不高。

事实上,商家定价的决定因素是“总利润”,而不是“价格”的高低。商家必须锁定具体的顾客,根据顾客的需求以及其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寻找一个恰当的价格水平,让总利润达到最大。

引导消费是怎么回事?

一个售货员一天只做了一个客户,却成交了5万8千美元!

经理大为惊奇,售货员解释说:“我先卖给那男人一枚鱼钩,接着卖给他钓竿和钓丝。我再问他打算去哪里钓鱼,他说要到南方海岸。我说应该有艘小船才方便,于是他买了那只6米长的小汽艇。他又说他的汽车可能拖不动汽艇。于是我带他去汽车部,卖给他一辆大车。”

经理喜出望外:“买一只鱼钩,你竟能推销那么多东西?”

售货员答道:“不,其实他老婆偏头痛,他来买阿司匹林。我便对他说:‘这个周末你可以自由自在了,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这是一个关于引导消费的笑话,不仅是博人一笑,是用笑这种方式来对现实进行反映——向我们展示“引导消费”的巨大作用。

所谓引导消费,即厂商引导消费者,厂商生产销售创新产品或者消费者非高关心度商品。厂商必须想方设法引导消费、创造需求,将消费者脑海中未有的或者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商家为何要采取“引导消费”?

这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一方面因素是,生产过剩时代的到来。各类商品空前丰富,让原有的“消费引导”(指厂商根据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生产销售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所需。)满足需求的理念无用武之地,消费者面临的不再是物质短缺,而是商品太多,难以选择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素是,高科技的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发明产品的功能、作用非普通消费者所能知晓,厂商必须经有效地引导消费,才有可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厂商与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每个消费者每天所能够接受的信息非常有限,消费者的注意力相对于浩瀚的信息源成为极为稀缺的资源。可以这样假设,消费者所能主动了解的商品信息,特别是新技术产品的信息接近于零,而厂商对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信息基本上完全了解,两者之间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厂商的只有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告知消费者详细的产品信息,尽可能令信息对称。

简单地说,“引导消费”,就是商家通过“免费体验”的策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帮助消费者选择,使消费者与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建立初步的认可,进而促成可能的购买行为的过程。最终实现销售产品或服务,达到从中盈利的目的。

为何奢侈品受人青睐?

所谓奢侈品,指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通常人们认为奢侈品是那些非常昂贵的物品,即大部分人消费不起的物品。昂贵的价格会将一大部分人拒之门外,拥有它便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这带给人的满足效用显然是巨大的。

经济学看来,这反映了一种消费心理——“炫耀性消费”,它是指存在于消费者身上的一种商品价格越高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这种消费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与享受,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一种社会心理上的满足。由于某些商品对别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如购买高级轿车显示地位的高贵,收集名画显示雅致的爱好等,这类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愿意购买,因为只有商品的高价,才能显示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

你知道信贷消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