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刮痧的发展
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已经开始有了关于刮痧疗法的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用苎麻来刮治疾病。宋元之际,民间已比较广泛地流传用汤匙、铜钱蘸水或油刮背部,以治疗腹痛等症。自明代开始,根据在临床治疗痧症时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小突起,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统称为“刮痧疗法”。
清代,刮痧疗法大为盛行,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表现在对各种痧症的辨证论治上,而且还表现在刮痧不同操作方法及运用的系统化。距今300多年的康熙十四年(1675年)夏末初秋,在燕都发生的一次流行病,当时疫病大作,患者表现为胸腹胀满、生白毛如羊且日死千人。名医郭志邃遍阅群书,广搜秘验,博采众长,用刮疹法及放疹法制服了这场瘟疫,并著成《痧胀玉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研究痧症的专著,标志着古代医家对痧症的研究终于在清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后世刮痧疗法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中医工作的人士对刮痧疗法进行了继承及整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对中医的继承和传扬,加大力度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刮痧疗法也越来越得到医学界的重视,特别在倡导绿色疗法的现代社会,刮痧由原来局限的“痧病”和“出痧”走上了学术论坛,发展成为中医外治法中一个独特的疗法。
近几年,刮痧疗法由最初的直观的经验疗法,上升到有系统中医理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有实验数据支撑、适应病种广泛、疗效肯定的绿色疗法。其治疗方向不断地扩大,由最初以治疗痧症为主,发展到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种病症,并涉及消除疲劳、调整亚健康、减肥、美容等养生保健领域。刮痧方法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同时,其工具也日益多样,从原来的钱币发展到牛角或玉石质地的刮痧板,刮痧使用的介质也丰富多样,可根据病情酌情选择。
刮痧疗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检验,由原来的经验疗法发展成为有系统理论指导,有系列手法操作,适应病种广泛,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自然疗法。其主要优点是操作简单易学,工具轻巧廉价,效果十分明显,又无不良反应及产生创伤,危险度极低,操作后不影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