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用药与配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药物是怎样损害肝脏的

1.是药三分毒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药物有治疗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对待事物要一分为二,对药物也不例外。我们既要看到药物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药物对人体的不利作用,又称为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有的是因药物本身的缺点,有的是因病人的体质不同,也有的是其用法用量不当所造成的。在不良反应中,有的反应很轻,有的则有严重反应,甚至造成死亡;在不良反应过程中,有的服药后很快出现反应,有的在停药后一段时间才出现。因此,使用药物时,既要重视药物的疗效,又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尽量加以避免。

2.药物所致的肝脏损害 药物大多数对肝脏均有损害作用。可分为直接和间接肝损害。前者不仅引起肝损害,还可造成其他多种脏器的损害。用药后发病率高,肝损害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此类药物包括四氯化碳、无机磷及一些重金属精盐类。后者只是选择性地干扰肝细胞的某些正常代谢环节。用药后出现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发病率高,其损伤与用药剂量有关。有的药物选择性地干扰了肝实质细胞某一代谢环节即造成细胞毒性损害,如四环素、氨甲喋呤等。有的药物干扰了胆红素向胆小管的排出或血中摄取受阻,或改变毛细胆管壁渗透性,影响水分重吸收使管内胆汁变得黏稠,不易排出,进而出现胆汁淤滞性损害,如利福平、胆囊造影剂等。

3.与患者的体质有关 即患者是特异体质,用药后仅对敏感的人发生肝损害。故其发病率低,损害与用药量无关。从发病机制上可分为变态反应和特异性代谢。前者包括两种机制:①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为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提呈给免疫细胞识别,介导炎性反应,这种肝损害多发生在反复或长期(1~4周以上)用药过程。若再次小量用药就可造成肝损害。如磺胺、氯丙嗪、对氨水杨酸等。②有些药物进入体内成为抗原,刺激机体形成相应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肝脏引起肝功能损伤,这类药包括甲基多巴、双醋酚丁等。机体对药物的特异性代谢时药物在某些环节代谢特殊,形成了有毒的中间产物进而造成肝损伤,如雷米封。

4.药物性肝脏损伤程度的影响因素 包括:①基础肝病程度肝功能差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脏损伤程度较重;②年龄和性别:儿童的某些酶尚未发育健全,故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中年以后随年龄增长,肝脏代谢功能逐渐减低,故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中药物不良反应率可高达20%,就性别而言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以更年期妇女多见;③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累积剂量越大,不良反应程度越重。但某些特殊不良反应类型与剂量无关;④联合用药:同时应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若发生肝损伤则较单药应用时肝损伤程度严重。

5.哪些西药具有肝毒性 目前已知多种药物有肝毒性,用药时应引起充分重视。各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类型如下:肝炎型药物性肝病: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扑热息痛、水杨酸制剂、消炎痛、氨甲喋呤、甲基多巴等引起;脂肪肝型药物性肝病:四环素;淤胆型肝病:甲睾酮、口服避孕药;淤胆伴炎症肝病:氯丙嗪、三氟拉嗪、红霉素、对氨水杨酸;混合型肝病:苯妥英钠、美沙酮、先锋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