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一分钟悬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远古时代的奇迹(9)

比如说,迈锡尼城墙高处达18米,厚处达10米,正所谓壁垒森严,固若金汤。特别是巧妙地把地下泉水引入城内,绝无缺水之虞。但是,迈锡尼却是屡遭沦陷,原因又是什么?

比如说,“阿特柔斯宝库”的门楣重达120吨,荒山野岭,道路崎岖,一无运输工具,二无起重设施,迈锡尼人是怎样把它安放在高高的门柱之上的?

特别令人遗憾的是,迈锡尼人已经掌握了“线形文字B”,并用它来记写货物清单,却没有在墓碑上记写死者的姓名和业绩。这一点,同许多古老的掌握了文字的民族刚刚相反。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谢里曼揭开了一段历史帷幕,却牵出了一串历史谜团。如今,迈锡尼已成为欧洲著名的旅游胜地,考古者、好奇者纷至沓来,我们等待着一份更为有趣的答案。

扑朔迷离:米诺斯迷宫之谜

温暖的地中海围绕着巴尔干半岛,半岛南部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希腊。古时候,希腊的范围还包括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的一些岛屿及小亚细亚的西海岸部分地区。古希腊一向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有关克里特的神话是古希腊最古老的神话,克里特岛上有座迷宫,据说,这座迷宫是在克里特的著名国王米诺斯时代建造的。

“米诺牛”的传说相传,腓尼基国王有个女儿,叫欧罗巴。有一次,她到海边散步,被最有权威的天神宙斯看见了。宙斯看上了欧罗巴,于是就变成一头美丽的公牛,躺在她的脚旁,好像是请她坐上自己的背。好奇的欧罗巴刚坐上牛背,牛便跳起来,飞奔到海上。欧罗巴惊慌地环视四周,家乡的海岸已经毫无踪影。于是问道:“古怪的牛,你是谁?你要把我背到哪儿去?”宙斯说:“我是宙斯,世界上最伟大的天神,我要把你带到克里特去,在那里同你结婚。”

就这样,欧罗巴成了天神宙斯的妻子。他们的儿子米诺斯便成了克里特的国王。

米诺斯是希腊最强悍的国王,他建立了城市,制定了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他渐渐被权力和成就冲昏了头脑,竟然忘乎所以,自命为神起来。宙斯被激怒了,给了他一个别出心裁的惩罚:在他生了正常的儿女以外,还让他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克里特人把这怪物叫做“米诺牛”。

“米诺牛”力大无穷,每天要吃活人来充饥。克里特人为了囚禁这个凶猛的怪物,特地从雅典请来了著名的工匠代达洛斯,为它建造了一座迷宫。迷宫里的路径循环往复,千变万化,这怪物一头闯了进去,再也找不到出来的路。不过,为了让它安于现状,不再兴妖作怪,克里特人每年得把有罪的人送进迷宫,去喂养这头可怕的怪物。不知道路径的人如果陷入里面,不是被米诺牛吃掉,就是饿死在暗道里。

后来,米诺斯的儿子安德洛勾斯死在雅典,米诺斯怀疑被雅典人谋害,便派出了强大的舰队包围了雅典城。雅典人在饥饿与疾病交迫下终于投降,米诺斯勒令雅典人每年派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供给米诺牛享用。

这一年,进贡的日子又要到了,雅典国王按照惯例,把全城的青年召集到中心广场,用抽签来决定他们的命运。

这时候,雅典国王的儿子忒修斯挺身而出。“父亲,让我去吧!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同胞去送死,自己却苟且偷生!我决心去杀死这个妖魔,为民除害。倘使我身遭不测,也就问心无愧了。”

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高尚的国王,便同意了儿子的请求。

忒修斯来到克里特岛,就对克里特国王说:“尊敬的陛下,今晚,请让我单独进入迷宫吧。我做任何事情,都是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的,即使是送死!”

克里特国王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时候,国王的女儿阿蕾亚妮也在旁边,她为忒修斯的高尚行为所打动。她想:多好的人啊!我应该帮帮他。

会见结束之后,她就把一柄魔剑和一团线球交给了忒修斯,她说:“魔剑可以帮助你杀死米诺牛,线球可以帮你找到走出迷宫的路。”

忒修斯按照阿蕾亚妮的吩咐,把线头系在迷宫人口的门上,一路走,一路放,直到找到怪兽米诺牛,毫不畏惧地同它战斗。最后,用公主给他的魔剑,砍掉了怪兽的头。

他找到公主给他的线球,小心翼翼地把线绕起来,顺着线路,走出了迷宫。

阿蕾亚妮公主在迷宫门口等着他。他们一道找到从雅典来的13个伙伴,连夜上船,扬起帆,逃离了克里特岛。

这些有趣的神话传说,历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斯等人的著作里,都曾提到过米诺斯的名字。但是,历史上真有这么一座面积广阔、结构复杂的迷宫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传说得这样真切,活灵活现?如果有,它又坐落在克里特岛的哪里呢?

解谜的伊文思

解开这个谜团的,是英国学者阿尔图·伊文思。

伊文思(1851~1941)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学术气氛浓厚的家庭,受过良好教育,系统地学过历史学、语言学和人种学。

1893年是伊文思一生中的转折点。当时他居住在雅典。有一天,他在雅典大街小巷古物售货摊寻找古董时,发现了一些三边形和四边形穿了孔的石头,石上刻着似乎属于象形文字的符号。伊文思询问古董摊的主人:

“这些看来像是印章的东西是从哪儿得到的。”“克里特。”货主这样告诉他。

1894年,伊文思第一次到克里特岛实地考察,他被大片废墟迷住了。他收集了大批刻有象形文字的碎片,回国后写成《克里特图画文字与前腓尼基字母》一书,提出了希腊本土古文明可能源于克里特岛的看法。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伊文思于1899年向希腊政府购得克里特岛的大片土地。他确信,就在这片土地下,可能找到古文明的遗址。

1900年,伊文思带领工人,在这片只有一问茅屋的土地上,开始了长达25年的考古工作。发掘工作还不到一个月,他就知道,他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文明。米诺斯王宫遗址占地2.33万平方米,在清理出无数浮土之后,古王宫的基墙重现于世界。

王宫坐落在凯夫拉山的缓坡上,依山起伏,总体呈方形。中央是一个60×30米的长方形露天庭院,周围分布着1500多间宫室。支撑屋面的立柱用整棵大圆木刨光而成,上粗下细,圆盘柱顶承以方形冠石,独具一格。

位于高坡地的西宫多为二层楼,主要用于祭祀,包括神龛圣坛、祭仪大厅、档案库及库房等。低坡地的东宫多为四层楼,包括国王及后妃寝宫、接待厅、学校、作坊等。北侧有露天剧场,西边有一狭窄仓库,东南角有阶梯直抵山下。

各宫室有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相连,千门百廊,曲巷暗堂,忽分忽合,前堵后通,扑朔迷离。确实是座名副其实的迷宫,即使王室人员,恐怕也难以娴熟地自由进出。

王宫内上下水道完善,寝宫里附有浴室、厕所等卫生设施。各处都有壁画浮雕装饰,色彩鲜艳,富丽堂皇。现存壁画有国王出行图、海豚戏水图、宫廷舞蹈、斗牛竞技等。其中有一头红斑点的健壮公牛,在暗灰色的背景上正在飞奔,它的尾巴像挥动的鞭子那样竖起,突出的滚圆的眼睛显示了凶猛无比的威风。也许,这正反映了古克里特人对牛的崇拜。

“米诺牛”之说当然不可信,但米诺斯国王残暴成性,怕人暗算,造一座刺客进不来的王宫供自己享用,还是合情合理的。据传说,设计师代达洛斯在工程告竣后,自己也陷入迷宫,出不来了。仔细推究,恐怕是国王杀人灭口了吧!

出土的石印章、泥版书、金银器等零散文物,都收藏在岛上首府伊腊克林的博物馆里。对这片出土遗址,保持原样,略为修补复原后供人参观,让人们重温这3000多年前的辉煌。

面对“迷宫”遗址

面对“迷宫”的遗址,人们不禁要问,米诺斯迷宫究竟建筑于什么年代?它是怎样废弃的?为什么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仍然保存得这样完整?

克里特岛面积8336平方公里,是爱琴海最大岛屿。古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海岛屿,克里特文化则是爱琴海文化的杰出代表。早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岛居民就懂得了使用青铜器。在公元前2100~前1500年期间,克里特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并控制了爱琴海大部分岛屿和希腊南部沿海地区,是当时欧洲第一的海上强国,因而有雅典进贡活人牺牲之说。

公元前1700年前后的一次大地震,使岛上建筑大部分毁坏,然而重建后的建筑物更显得宏伟壮丽。可是200年后,“迷宫”忽然销声匿迹,米诺斯文化突然中断。伊文思发掘的遗址,就是这座最后复建的王宫。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早期克里特人有能力重建被毁的建筑物,为什么晚期反而弃之而去,销声匿迹呢?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1952年,英国学者文特里从被鉴定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遗物中成功地破译了它的内容,那是希腊半岛迈锡尼人的文字。这证明,克里特的主人已换成了迈锡尼人,米诺斯王国已不复存在。既然迈锡尼人统治了克里特,为何不享用这豪华的宫殿,却忍心把它毁掉呢?

美国人威斯、穆恩、韦伦在合撰的《世界史》中这样说:“约在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发生了一个突然而神秘的悲剧。米诺斯的伟大宫殿被劫掠了,被焚毁了,克里特的其他城市也遭到了同样残酷的命运。是叛乱吗?是地震吗?还是入侵的外敌突然扑向了这些富庶的城市?”

有人认为,单纯从战乱等人为因素去追索,是永远解不开这一谜团的。因为米诺斯王宫除了顶盖外,地基、墙体、壁画保存得那样完整,若是人为的破坏,就一定有捣掘、剥离、焚烧和掳掠的痕迹。

有人说,公元前1450年克里特岛再次发生地震,是它摧毁了米诺斯文明。然而我们查证灾害地理档案,这一年并没有发生过足以毁灭米诺斯王宫的地震,倒是公元前1470年前后,克里特附近的圣多尼岛发生过一次骇人听闻的火山爆发,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可能是它,危及了克里特岛的生存。

原来,克里特岛北方130公里处,有个78平方公里的圣多尼岛,岛上有座海拔584米的圣多尼活火山,公元前1470年前后,这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

专家们断言,火山灰伴随着威力巨大的海啸,席卷了东地中海的岛屿和海岸,并毁灭了克里特岛的一切。

许多年之后,废墟被泥沙覆盖得严严实实,从希腊大陆移来的居民,当然就不知道岛上曾经发生过的悲剧了。

不过,这也仅仅是推论而已。有关“迷宫”之谜,还有待于世界各国的考古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继续研究。我们期待着“米诺斯文明”之谜早日大白于天下。

死者之丘:摩亨佐·达罗之谜

印度河上游有五条大河,它们像五个指头并列于旁遮普平原上。这里土质松软,原是一片富庶的土地,但由于过度开发,气候干热,植被稀少,放眼望去,满目苍凉。印度河及其支流年复一年地定期泛滥,把一切历史陈迹都掩埋在洪水带来的泥土之下。

发现“死者之丘”

在今日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西南,有一个叫做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的地方。这里的居民发现,只要从松软的浮土上挖下去,就能找到一块块形状规则的长方形“石块”。实际上,这是一些用火烧制成的泥砖,用来建筑房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挖掘这种免费建筑材料的行列。

1826年,英国探险家查理·马森看到了这些残垣断壁,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死去的古城,然而他的想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1853年,亚历山大·坎宁安作为考古局长,在哈拉巴废墟中找到了一些石制的印章。他在《印度考古年鉴》中刊登了这些印章的图案。但他错误地认为,这不是印度文字,它们是“外国传人印度的”。

1856年,英国当局修建一条与印度河走向相同、纵贯这一地区的铁路,当铁路伸延到印度河中游地区时,一个难题摆在了英国技师们的面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掘地数尺,仍然是松软的土壤,到哪里去找石头铺设路基呢?这个问题不久就被“聪明”的英国人解决了。他们根据当地人的介绍,在一处废墟中挖出了数不尽的方形“石块”。

历史又一次重演,这些“石块”被捣成道砟铺在路上,成为从拉合尔到卡拉奇这条大铁路中的一段铺轨石。

1922年,出任印度考古局总监的英国考古学家J.H.马歇尔主持了这处废墟的发掘工作。发掘结果表明,这座古城距今5000年左右,占地面积约3260公顷,在死寂而荒凉的印度河平原上,它犹如一具巨人的遗骸,仆地而卧,考古学家把它命名为“摩亨佐·达罗”,意思是“死者之丘”。

从那时开始,印度河流域的发掘工作一直没有停止。由于这一文明首先发现于哈拉巴,所以又称之为“哈拉巴文明”。

研究结果表明,哈拉巴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00年间,比吠陀文明早了约1000年。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覆盖地域达130万平方公里,文明遗址约250多处,远远超过与这一文明同时存在的西亚地区的另一个文明—苏美尔文明的地域。

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