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
——话说冯剑华的散文
冯剑华是宁夏作家中只写散文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当代》《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上。
十几年前的那一夜已经十分遥远了……
冬日的朔风在窗外呼啸着,冯剑华与我在畅谈,聊文学,聊人生,也谈有关女人的话题。没有兴奋,没有澎湃激情,有的只是平静与安详,有的是两个同龄女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当时,她那双乌黑幽亮的眼睛多年之后依然在我眼前浮现。
她多思、深沉、喜好孤独,
她安然、好静、悠然自得,
她平静,平静得犹如深藏宝矿的大山,
她安详,安详得近乎不食人间烟火。
她沉默,但她清醒。
她少言,但她明白。
她把自己不轻易示于人的内心世界向散文袒露,她从超然安闲中咀嚼出一种和谐。她就靠这自我体验的和谐滋润着她的生命之根,映亮她用心血构筑的散文世界。
剑华的散文有对宁夏山川以及缺水的西海固的焦虑,在《喊叫水》一文中,从同心以“喊叫水”命地名谈起,讲述缺水的种种弊端,表现了她为农民而忧患的拳拳之心,但同时也有属于女人的自我抒情。这抒情飘逸隽永并含蓄深沉,以女性特有的纤细、柔婉、坚韧溶进了她的作品之中。
剑华的散文信笔挥洒,俯拾成篇,写得从容不迫,轻快自然。《儿子弹琴我唱歌》的轻松欢畅,《招手之间》的眷眷深情,《儿子不在家的时候》的矛盾心态,《倔老娘》的风趣幽默,《心静自然凉》与《散文二题》的那份恬淡闲适,《爱情故事》的蒙胧眼凄婉以及东方式含蓄羞涩的审美观照,都在读者面前舒展为一幅幅撼人心魄的画面。
剑华的散文有生活的韵味。几缕情丝,浅吟低唱,絮语漫话,有情的愉悦,有美的陶冶。优美而不浮华,朴实而不平庸。富有温厚平和的抒情基调。
剑华的散文有对儿时的追忆,对养育她的煤矿大山的深情礼赞,那些山里的孩子,那一座座黄泥小屋,那纷纷攘攘的菜市场,那象征着精神文化生活的电视转播天线,无一不勾起她亲切的回忆。“当夜色顺着山沟流下,黄泥小屋的灯光亮了,一排排,一层层,错落有致地漫上了山坡,装点着塞外的矿山。如果没有你们,矿山的夜绝不会这样多姿多彩,也不会这样生机勃勃。”貌似写景,其核心是讴歌矿山的主人——煤矿工人。
剑华是一个沉寂的人,但她喜欢大自然,她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涯海角的三亚有她的足迹;民族风情浓郁的云南有她留下的倩影;她领略了缅甸的风光;她游览了张家界的秀美;她陶醉于祖国山河的壮美;她留恋碧波荡漾的西湖美景。她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游记散文《王村》特受好评。这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小小曾在电影《芙蓉镇》名扬天下,但王村依旧是平静的,“她们需借一部电影去炫耀自己”。
剑华笔下的王村如诗如画,有高悬的吊角楼,有江南的乌篷船,有漂亮的土家织锦,有别致的草编工艺品,有擂鼓跳舞的壮美小伙子,有头戴斗笠的俊俏姑娘。这一幅幅画面,在读者面前凸现。“纯纯粹粹的古香古色,昭示着它两千多年的历史和作为土司王的故都,它往昔曾有过的辉煌。”
《遥远的泸沽湖》,1996年发表于《人民文学》,这是一篇美文。“只一眼,你便被泸沽湖醉倒了。只一眼,你便被泸沽湖虏住了整个灵魂——泸沽湖是已故纯净的女儿国。泸沽湖,是已故千年不醒的梦。”她用美得醉人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这摩梭人的女儿国。
剑华的散文未必考究章法,无论是《山花朵朵》还是《有哥哥的感觉》都似乎在向你诉说。她的文笔流畅,基调健康清新,不刻意地追求遣词造句的形式美,也不煞费苦心地推敲华词丽句。文字读来如清风拂面亲切自然。
她的散文都不长,却以淡朴的情致、叙述的流畅取胜。
飘逸潇洒是剑华的生活姿态。
笔墨淡然是剑华的文章风格。
“清水出芙蓉”是剑华散文的特色。
在散文创作之外,剑华用她一腔热血为宁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她任《朔方》常务副主编、主编以来,积极主动地推举宁夏青年作家走出宁夏,在全国打响。她将北京等地的文学界名家与国家级文学刊物的主编请到宁夏来,为宁夏作家办讲座,将宁夏青年作家的作品推荐给他们审阅,可以说宁夏的“西海固作家群”与“三棵树”的成就,剑华功不可没。我想,宁夏不少作家对她满怀感激!
“寝息何时忘,沉忧为盈积”,我想冯剑华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文坛托星人。
冯剑华简历:
冯剑华 曾参军入伍,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一直供职于宁夏文联《朔方》编辑部,历任副主编、主编。现任宁夏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