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办事的本事最难学
极端走不得
办事过分坚持原则,容易走极端,而陷入固执的境地。一些人办事太不近人情,弹性空间极小,这不利于实际的操作,反而会出现形而上学的谬误。
有的人过分坚持原则,容易走极端,把原则抬高到一个不适当的位置,结果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原则的内涵。启蒙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他们从以原则为纲转向以结果为本,在办事过程善于利用人情的弹性空间。
那些性格比较耿介者往往给人以一种不近情理的感觉。他们冷面无情又一片公心,他们顽固不化又能以身作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我们的确需要一部分这样的人坚守住某些信念的堡垒,但是同样出于这一角度,我们更希望他们能以灵活和务实的态度把这些原则变成使众人受益的现实。
显而易见,不通晓人情,片面坚持原则的做法有一定的不良后果。从社会来讲,它事实上阻碍了创新和尝试,因为任何新生事物总是以异于传统的面目出现的,不能学会宽容和权变,就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妨碍进步的力量。从个人角度来讲,片面坚持原则使自己应该做成的事没有做成,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自己从事的某项事业也可能因人际关系僵化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空有大志而无从实现。
思路突破:办事务必通晓人情
通晓人情,就是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的态度。从正面讲,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好像肚子饿了要吃饭,应该想到别人肚子也饿了,也要吃饭;身上冷了要穿衣,应想到别人也与你一样。懂得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刘邦就知道这种道理,所以他在韩信眼中是个通人情的人,并且使韩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债不忍背叛。
汉王四年,韩信平定了齐国,他向汉王刘邦上书说:“我愿暂代理齐王。”刘邦大怒,转念一想,他现在身处困境,需要韩信,就答应了。韩信的力量更加壮大,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的胜负取决于韩信,就对他说:“相你的‘面’,不过是个诸侯;相你的‘背’,却是个大福大贵之人。当前,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在你手上,你不如两方都不帮,与他们三分天下,以你的贤才,加上众多的兵力,还有强大的齐国,将来天下必定是你的。”
韩信说:“汉王待我恩泽深厚,他的车让我坐,他的衣服让我穿,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的车要分担人家的灾难,穿人家的衣服要思虑人家的忧患,吃人家的饭要誓死为人家效力,我与汉王感情深厚,怎能为个人利益而背信弃义。”
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告诉他时机失去了便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决,只因汉王对他情深意重。
我们姑且不论刘邦以后如何处死了韩信,但就人情世故而言,刘邦做得很成功,他能令韩信在想到背叛时心中产生了愧疚之意,不忍去做。
通晓人情从反面讲,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面子;你要自己受人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就是其中之一。虽然他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该赐爵的时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损了,他还是舍不得颁发下去。
因此,与其说项羽败给刘邦,还不如说他输给了人情。
做事不分轻重缓急
行动没有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分清轻重,也不善于时间管理,这样不会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反而会导致很坏的结果。
有的人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的确分不清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紧急。他们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忙忙碌碌地打发掉,他们就从心眼里高兴。
很多人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
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好,这对于成就大事是很关键的。
行动没有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分清轻重,这样不会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反而会导致很坏的结果。
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之间,你首先去办哪一个?面对这个问题你或许会很为难。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正如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所说:“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人们最难懂得的。”对他们来说,这句话不幸言中,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责任按重要性排列。他们以为去做本身就是成绩,其实大谬不然。
思路突破:把握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法则又称作“80/20定律”。其内容是“一个团体中比较重要的项目,大多由团体中的少数所构成”。譬如,占全部人口20%以下的人所犯的罪,约占全部犯罪案件的80%;占全公司人数20%以下的业务员所完成的业绩,约占全公司业绩的80%;占开会人数20%以下的人员所提的建议,约占全部发言的80%。
也就是说,重要的东西大都集中在较小的部分,其比例为80比20。如果在工作的时候,能够集中精力于重要的20%,就等于完成了80%。也就是说,工作量不见得一定要做到80%,只要能掌握住重要的20%,就一切OK了。无论工作或是读书,想要把该做的全部做完,总是不太可能的,一个人做事免不了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如果不先把重要的部分掌握住,到最后可能就没时间,也没机会了。如果抱着凡事尽力的完美主义,到头来往往是事事落空。
如果能把握这条80/20定律,就不用担心事情太多了。事先尽量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全力完成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一个也不放过,即使留下一些事情没做,会有一点小麻烦,也不会是致命的问题。做事应该着眼于大处。所以,这条定律不只适用于学生、上班族,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很有用的。
虽然生意兴隆是件好事,但如果电话太多,光是接电话就让人受不了,因为接电话的时候,什么事也不能做,时间就白白浪费了。不过,幸好这种电话问题,也能用帕累托法测解决。
假设一天接到100个电话,然而,这100个电话不可能是100个人分别打的,根据帕累托法则,有20%的人打了好几次,约占全部电话的80%。
所以,只要处理这较常打来的20%的电话就可以了,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牛角尖里没出路
其实钻“牛角尖”的原意是形容费力钻研那些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基本上把这个词引申为想问题、办事情比较死板,不知变通,不会转弯。为人处世不会来点“弯弯绕”,很容易就陷进“牛角尖”之中。
有一个人给一位心理专家写信说:“我这个人是班里有名的死脑筋,想问题、做作业总是死搬教条,因此常常钻牛角尖。”因此,钻“牛角尖”就是“死脑筋”的同义词。
现在,我们就按照所延伸的这层意思来讲讲这个问题。
所谓的“死脑筋”,主要是指思维的灵活性比较差。
可是为什么有人思维不灵活呢?
其实这里有先天的生理原因,也有后天的修养原因。
从先天的原因来看,主要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有关。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4种基本的类型。其中一种为“安静型”,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一个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时很迟钝。
只要你稍微留心一下就可能发现,我们周围这种慢节奏的人很多,平常我们把这种人称为“慢性子”。
这种慢性子的人在看问题、办事情时,就可能表现出惰性的色彩:到了拐弯处,他难以迅速转弯,还需要走一阵子,甚至一直走下去,以至于钻进牛角尖。
从后天的修养来看,主要是因为在后天的发展中,人们不同的心理特征对思维灵活性有影响。从思维自身的特征来说,有些人的思维是发散式的,因此想问题比较开放,一些人喜欢从不同的角度来想。有的人的思维是集中式的,这种人的想象总是较倾向于整齐划一,热衷于沿一条思路找寻答案,追求稳定。相对来说,这种集中式思维特征比较突出的人,容易陷入“牛角尖”。
陷进“牛角尖”之中,办事便不会变通,思维也不会灵活发散,最终导致事情办得并不尽如人意。由此,人们应走出牛角尖,学会迂回办事的艺术。
思路突破:学点儿“弯弯绕”
拐弯抹角,藏锋不露,也是一种办事艺术。它是为了创造一种适宜的寒暄气氛,有意抓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在彼此的心弦上轻拨慢捻,从而弹奏出人情味,化对立为调和,变冷漠为热情。
当你有事去求某位知名人士时,此君以工作忙碌为由搪塞,你也不必气馁。不妨做一名热心的听众,积极寻找交谈的“由头”,看准时机,再向此君说:“您刚才说的那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不知您对此有何见教?”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口说出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这样,彼此之间的距离便会拉近。
办事中,当自己遇到举棋不定或束手无策的事件时,不妨让对方的话说个开头就中断,“这么说,你的意思是……”这样很容易令对方自以为是“主角”,在毫无戒心的情况下,通常会自然地将自己的心迹“投影”在接下去的话里,使你既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又避免了自己因山穷水尽而出洋相。
人常说,要讨母亲的欢心,莫过于称赞她的孩子。一些聪明的人往往利用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充当媒介。本是一桩看似希望渺茫的事,通过向“小皇帝”、“小公主”大献殷勤,便可迎刃而解。
由于人与人的认识水平、思想观点、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所以在办事时难免发生冲突或摩擦,即使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难免心生怨气,耿耿于怀。对这种“心肌梗塞”,如不及时医治,久而久之便会恶化。而有办事技巧的人,会在“战事”停息之后,不忘递上一杯“热咖啡”——不是亲自登门道歉,就是当着对方另一位朋友的面故意将过去的事大加渲染,有的放矢地讲自己是为大家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以此将你的苦衷、诚心间接地传递给对方,让他觉得“你是这样大度,不计前嫌”,使他更加忠于你,与你为善。
然而,拐弯抹角,也不是漫无边际,只有有的放矢,掌握办事技巧,才能如鱼得水,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方法成就事业
做任何事情,都既要勤奋刻苦又要开动脑筋,但是人们常常因为缺乏方法而出现差错。
聪明的方法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将1~100之间的所有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老师承诺,谁做完这道题谁就可以放学回家。
为了能尽快回家享受自由快乐的美好时光,同学们都努力地算了起来,有的人甚至额头上都渗出了汗。只有小高斯一人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他一只手撑着下巴,一只手在无意识地摆弄着手中的铅笔,他在寻找一种可以快速解答这个问题的办法。
过了一会儿,小高斯举手交答案了。
“老师,这道题的答案是5050。”小高斯很自信地说。
“你可以给出你的方法吗?别人可连一半都没有加完啊!”老师略带吃惊地问。
“当然。你看,99+1=100,98+2=100……依此类推,到49+51=100,50+50=100时,我们恰好得到了50个100是5000,然后再加上单个的100是5100,但这里的50加了两次,所以要减去,最后结果就是5050了。”
老师对小高斯的解答十分满意,并确信他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后来高斯真的成了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小高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既要勤奋刻苦又要开动脑筋,这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有些人办事时却不喜欢思考,也不讲究办事的方法。他们干什么事都是急匆匆的,于是常常因为缺乏方法而出现差错。“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方法,方能做到结果准确无误。
思路突破:进行充分的思考
世上流传着一句十分有名的谚语,叫作“Use your head”。许多有名的智者一生都在遵循这句话,为人类解决了很多原本被认为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最终的强者就是运用办法最得当的那部分人。
世界著名电脑商IBM的前任总裁华特森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办事方法的人,而且十分舍得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培训员工们想办法的能力。他曾对外界信誓旦旦地说:“IBM每年员工教育训练费用的增长,必须超过公司营业额的增长。”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全世界IBM管理人员的桌上,都会摆着一块金属板,上面写着“THINK”。
这一字箴言,是IBM的创始人汤姆·华特森创造的。
1911年12月,华特森还在NCR(国际收银机公司)担任销售部门的高级主管。
有一天,寒风刺骨,淫雨霏霏,华特森从一大早就主持了一个销售会议。会议进行到下午时,气氛沉闷,无人发言,大家逐渐显得焦躁不安。
这时华特森突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很大的“THINK”,然后对大家说“:我们共同的缺点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没有充分思考,别忘了,我们都是靠动脑赚得薪水的。”
在场的NCR总裁约翰·巴达逊对“THINK”这一单词大为赞赏,当天,这个字就成为NCR的座右铭。3年后,它随着华特森的离职,变成了IBM的箴言。
方圆有法则
“外圆内方”总括修身、处世、办事之要义。“方”是原则,是目标,也是本质;“圆”是策略,是途径,也是手段。
处世办事只知“方”,少权变常碰壁,一事难成;只知“圆”,多机巧却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方圆之理”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
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积累而得到的经验之谈。俗话说:“圆的不稳,方的不滚。”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为以不变应万变。刘邦便是忍一时之气而最终夺得天下的。
做人需要内方外圆。过于坚硬必被折断,过于扩张必会裂开。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不能过于倔犟耿直。
既知退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
安身处世要懂得进退,既有原则又要灵活。
时势变迁,事物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因而对策也要随之改变。做人须内里端方正直,对外灵活圆通。笔直的树木不能形成阴凉,过于直率的人容易得罪人,就不会有朋友。与人相处要随和之中有耿直,处理事情要精细之中有果断,认识道理要正确之中有通达灵活。
以正直克己持身,贵在处世有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的权变。处世缺乏变通灵活的心眼,就像木头人一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为碍手碍脚。
由于种种原因,人有时不得不违心地处世待人,在此种情势下,亦应相应采取补救之策。
思路突破:可方可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可方可圆,是为人的因果律,又是大自然的法则。《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这里,圆,象征着运转不息、周而复始的天体;方,象征着广大旷远、宽厚沉稳的地象。
北京有个著名的天坛公园,公园分东、西、南、北四门,四四方方。园内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整个大殿呈圆形:圆基座,圆柱体,浑圆顶。可谓象征天圆地方的精心设计。
可方可圆,是经世治国的方略。圆,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祥和;方,象征着天下归心、四海升平的景象。圆,又喻意五湖四海、经天纬地的博大襟怀;方,又喻意“古往今来,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的山川造化。
中国的铜钱,外面圆圆的,中间是棱角分明的方孔,它寓示着“外圆内方”的做人处世的道理。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离亲。因此,做人做事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而如何把握好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这就是人生成功的要诀所在。
《庄子·天下篇》中说:“矩虽然可以用来画方,但是矩本身不是方的,所以说矩不可以为方;规虽然可以用来画圆,但规本身不是圆的,所以说规也不可以为圆。”《算经》中说:“方中有圆者,谓之圆方;圆中有方者,谓之方圆。”古人的论述再一次说明了可方可圆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效法。
聪明和糊涂只差一步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聪明的人和傻瓜的区别是,聪明人表面笨拙、糊涂,实则内心清楚明白,这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处世、办事艺术吗?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阐述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悯的人,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正是古人所谓“贼是小人,智是君子”之人,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却怀有小人之贼心的人,他们最大的敌人即是他们自身。为人处世与其聪明狡诈,倒不如糊里糊涂却敦厚。
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史,心地却十分善良。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漫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的真实写照,他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之人。糊涂难,难在人私心太重,眼前只有名利,不免去斤斤计较。《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道:“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可见,人性确有这种弱点,一旦迷恋私利,心中便别无他物,用现代人的话说:掉进钱眼里去了!
思路突破:难得糊涂是大聪明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糊涂亦有真糊涂与假糊涂之别。北宋人吕端,官至宰相,是三朝元老,他平时不拘小节,不计小过,仿佛很糊涂,但处理起朝政来机敏过人,毫不含糊。宋太宗称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有一种人恰恰相反,只要是便宜就想占,只要是好处就想贪,为了一点小利,不顾前程;为了一点小过,争个你死我活。这种人看似聪明,其实再糊涂不过。
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当你事事比别人聪明时总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嫉妒,终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导致自己受到无谓的伤害,甚至牺牲。真正聪明的人、正直的人大可不必在一些小事上锱铢必较,此时“糊涂”一下又何妨?所以,在办事时,千万不要在小事上纠缠不休,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心绪不宁,而到了大事面前,却又真的糊涂了。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与人打交道时,倒不如多一点“糊涂”,少一点执拗,这何尝不是另一番开朗、超脱的境界呢?
事情总在变
人们在办事的时候,应及时地根据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节自己,并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妥。生活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便能在做事情时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
人不可能都是“诸葛亮”,事事能掐会算。因此,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行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这就是说,在托人办事的过程中,及时地根据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节自己,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败。事变我变,人变我变,不把希望盯在某一点上。成功的可能性变小了,就全力争取,奋勇拼搏。
某地一教师,辞职经商,与人合作,办了一个电子产品经营商店,然而生意不景气。他立即改变门路,与合作者商谈,办起了一所电器维修学校,求学者络绎不绝,不仅受到上级领导和群众的欢迎,而且经济收入颇丰。如今经上级批准已扩大为民办的一所大学,闻名省内外。
作为当事者,一旦行动起来,就不能不从多方面考虑。但要想办法使自己处于正常竞争的心理状态。这样,你就少了一份失败的危险,而多了一份成功的希望!
思路突破:换一种思维,赢得一片新天地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
日本北海道冬季严寒,积雪期长达4个月。积雪对农作物而言,固然有防虫与防寒等好处,但积雪时间太久的话,会影响农民播种。
铲除残雪,得花大钱;等阳光来融雪,天公又常不作美。因此,农民只好撒泥土来融解积雪,但泥土太重,融雪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几十年来,积雪问题一直困扰着北海道的农民。
有一天,一个老农夫试着把炉中的黑灰撒在积雪上,没想到,效果非常好,一举解决了数十年的难题。
黑灰不但较泥土易于搬动,而且吸热性好,融雪的效果优于泥土数倍,再说移出黑灰,等于把火炉打扫干净,真是一举两得。
黑灰原是废物,经过农夫动脑变成极有用之物,这真是应验了一句话:只要肯动脑,垃圾也能变成黄金。
某大鞋厂的老板派两名销售经理到非洲考察新鞋销售的市场潜力,两人回国后先后向老板报告,甲经理兴味索然地说,“非洲人不穿鞋子,因此市场没有开发的价值,我们不必去了。”
乙经理则另有一种说词,他兴致勃勃地指出:“非洲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买鞋子,这个市场潜力无穷,应赶快进行开发,先抢得商机。”结果乙经理受到重用,甲经理不久后离职。
为了提高生活品质,人人应充实自己,扩大视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健康、合理的思考模式,作为行动的指导原则。
换一种思维方式,把问题倒过来看,不但能使你在工作中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也能使你得到生活上的快乐。
有一个老妇人,她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浆布的为妻,小女儿嫁给了一个修伞的人,两家过得都不错。看着两个女儿丰衣足食,老妇人原本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她却每日都很愁苦,因为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老妇人就为小女儿家的生意担忧:晴天有谁会去她那里修理雨伞呢?而到了阴天的时候,她又开始为大女儿担心了:天气阴暗或者下雨,就不会有人去她那里浆被单啊!就这样,无论是刮风下雨天,还是晴好的天气,她都在发愁,眼见骨瘦如柴了。
这一天,村里来了个智者,他听老妇人讲完自己的境遇后,微笑着对老妇人说:“你为什么不倒过来想?晴天时,你的大女儿家的生意一定好,而下雨的时候,小女儿家的生意就好。这样,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你都有一个女儿在赚钱呐!”老妇人听完之后,心中豁然开朗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