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与玫瑰(英汉对照图文典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欣赏感悟

醉人的唯美浪漫

纯真的爱情,青春的少年,美丽的夜莺,鲜红的玫瑰,优美的语言,严整的结构,热烈的向往,热情的歌颂,凄美的结局……

一切都那么形而上,有一种离俗之美。美得让人陶醉,美得让人心碎。

无论从结构、形式,还是内容和语言,《夜莺与玫瑰》都给人以美的印象。它正是作者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追求的代表作之一,充满唯美气息。细腻优美的语言下,是一颗美的心灵。整个作品由外而内,自始至终,充溢着美感:由纯洁之美、浪漫之美,到壮烈之美,凄然之美。堪称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加之此文乃风华绝代的林徽因少女时的译作,更使这篇唯美童话披上一层美丽的纱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了。

诗化的散文

全文构思巧妙,结构严整,形式简约,语言优美,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精心打造,但天衣无缝,高妙至极。

构思精巧,寓意深厚。用童话作品这种形式表达爱情(或者艺术),以青年学生的红唇代表对爱情的热烈渴望,以夜莺这种有美丽歌喉的鸟儿代表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者和无私奉献者,以红玫瑰代表美丽热烈的爱情,而它由夜莺用心血、歌唱和生命打造而成,以车轮代表世俗力量对爱情(或艺术)的无情辗压……

结构严整,形式简约。表现在谋篇布局上逻辑严密,环环相扣;言简意赅,毫不拖沓。全文以夜莺为主体,由青年学生的话开头,引出夜莺。我们可把全文分为七部分,即夜莺发现爱情——思考爱情——决定帮助青年学生找到红玫瑰——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在冬夜里用心血和生命塑造红玫瑰——青年学生求爱遭拒绝,红玫瑰被抛弃破碎——青年学生对爱失望,转向玄学。各部分步步推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表达细腻传神,语言生动优美。全文短小,只有三千五百余字,但表达细腻,不仅有语言对白,有叙述,有风景描写,更有心理描写,无不生动传神;语言清丽脱俗,温婉优美,把青年学生、夜莺、玫瑰树、其他动植物,等等,有机融为一体,更增加了全文的唯美意境。

表现手法多样,风格唯美,艺术感染力强。全文运用想象、象征、比喻、拟人、夸张、反复、对偶、反问、递进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体现出典型的童话特点,同时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提升全篇的艺术性。

象征无处不在。夜莺象征歌颂爱情、为爱(或者艺术)勇于献身的力量;红玫瑰象征可遇不可求的爱情(或者艺术);青年学生代表渴望爱情(或者艺术)但在社会上受到压抑的人;教授女儿代表势利的爱情观和世俗的力量;其他壁虎、蝴蝶、金盏花等动植物代表附庸世俗的平庸力量。

《夜莺与玫瑰》虽是童话,但更像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将叙述、议论、描写,以及思辨巧妙地结为一体。作者的描写时而如石潭绿湖,寂静幽深;时而如高山流瀑,激越壮丽;时而如落花流水,美丽忧伤……由浅入深的递进式描写,一气呵成,扣人心弦。作者正是用这种笔墨,悲吟着理想与现实、爱情(或者艺术)与世俗、富贵与贫穷的矛盾和冲突,歌颂美好的爱情和艺术,抨击势利的人情和世俗。

夜莺寻找爱情、歌颂爱、为爱情牺牲生命的过程,就像一曲音乐,一支山泉,它一路高低错落,缓缓而来,汩汩又淙淙,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直到它汇入江海,浑厚壮丽,把自己淹没……

林徽因的译作遵原文风格,又带上其个人色彩,使全文更加清丽脱俗,优美动人。此时,林徽因虽只有19岁,但她家学渊源,又随父游历过欧洲,已接受了良好的中外文化教育,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而且她本有的艺术天赋,又喜爱文学和一切美的艺术,所以翻译这篇文字对她本不是难事。更何况当时她在热恋中,自然对文字有更多一份理解与感悟。

恋爱,让少女林徽因的心中充满诗意。想必,几年前,她在英国时,就被《夜莺与玫瑰》迷住了,就想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此时的她,对这篇文字,自然有更深的理解。她的这篇译作,不仅表现出她在翻译、语言和艺术上的才华,更表达了她个人对爱与美的追求。

林徽因的译文,有几分少女的腼腆和稚气,但又有少女的美梦和甜蜜,而且文字中已见她清丽婉转的天才气质,所以此译作被称为最柔美的中文译版。加之她本人的美丽,以及在艺术和建筑两方面的杰出成就,使她早期的这一译作更加光彩照人。

夜莺是美的歌唱者、奉献者。少女林徽因,也正如这只美丽的夜莺,醉心于爱与美,她口吐如兰芬芳,清音婉转悦耳。她用自己美的心灵,用清丽空灵的文字,抒发了世界上最唯美、最动人的爱情和艺术。

爱的启示

夜莺耗尽最后一滴心血,牺牲生命,换来爱情之花——红玫瑰,青年学生如愿得之,但却遭到无情拒绝,玫瑰花被车轮粉碎……

读完最后一字,欣喜之情瞬间灰灭,不禁凄然泪下。

爱情,是多么美妙啊!青年学生的爱情,那么纯洁、热烈,以致感动了夜莺。

爱情,是多么无私啊!夜莺正在寻找美好的爱情,甘愿为此奉献歌声,乃至生命,因为她认为“爱比生命更宝贵”。

爱情,是多么勇敢啊!夜莺为了得到爱情之花——红玫瑰,上下求索,用全部的心血和不停地歌唱来打造,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如凤凰涅槃,升华出爱情之鸟。

爱情,是多么神奇啊!在万木不发的阴冷冬天,夜莺用她对爱情的赤诚,用她火热的心血,让爱情之玫瑰花点点重生,开放。

爱情,是多么宝贵啊!它来之不易,可遇而不可求,需要全身心投入。

爱情,是多么脆弱啊!用心血塑造的爱情,在世俗的名利和金钱面前,却不堪一击,瞬间粉碎成一地落花,美妍污损,香消云散,令人伤心欲绝。

……

无论用怎样的语言形容爱情都不为过,因为它太美丽、太丰富。因此,作者赋予它多重的含义,每个读者从中都会找到自己心中的爱情。

真爱没有道理,与世俗无关,无关金钱、名利和地位,甚至无关道德,它来自主观直觉,只关乎内心感受。它是纯粹的,不沾一丝利害。也因此,真爱稀奇宝贵,可遇不可求。正因它是一种感觉,它远离世俗,所以才容易受到伤害。

爱情与世俗之间总有差距,难以调和;富贵与贫穷之间向来有矛盾,差距难平。爱情之美正如童话,如空中楼阁,远离地面,不食人间烟火,容易受伤坠落。爱情,常常被世俗的名利地位绑架,匍匐在它们脚下,充当其奴隶——实际上,此时,原来的爱情已不成其为爱情,而转化为权钱情的交易了。这是世俗社会中爱情的无奈。

然而,真正的爱情永远不会低头,它义无反顾地向前走着。童话以悲剧结尾,是现实的反映,也是爱情的悲情控诉。

显然,由于势利,那个被追求的女孩,显得毫无光彩,不配有真正的爱情。因为真爱是两情相悦,情投意合。所以,青年学生决然放弃爱情之花,投入到自己形而上的唯美追求中,也是应该之理。既失望于世俗社会的爱情,倒不如转而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爱与美的力量

在《夜莺与玫瑰》里,看到了爱与美,看到爱情与艺术。

爱情是美妙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枝红玫瑰,它用心血浇灌而成,在内心热烈地燃烧,照亮我们的人生。而艺术,正是表现爱与美的,所以爱情必然成为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然而,正如追求爱与美的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说:“美总不免让人哀愁。”爱情与艺术正因为美,往往也容易受伤,使人哀愁。

在《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以童话的形式,通过夜莺牺牲自己以帮助少年获取爱情但最终失败的故事,诠释了爱情的美与伤,也诠释了艺术的美与憾。

文中的红玫瑰,既是爱情的,也是艺术的。

夜莺为了帮助少年得到爱情,不惜耗尽心血,整夜歌唱,以生命为代价最终打造成象征爱情的玫瑰花。最终却没能让少年得到爱情,美丽的爱情之花——那枝红玫瑰,却被轻易地辗压在车轮底下……

夜莺何尝不是作者王尔德的化身?有“唯美狂”之称的王尔德,为了他追求的唯美艺术,不惜特立独行,离经叛道,为此锒铛入狱,最后在穷困潦倒中死去,他用心血创作的艺术之花——艺术作品,在当时受到世众的诟病与践踏……

可见,真正的爱情和艺术,都不是轻易可得来的——它是心血的结晶。

而且,真正的爱情和艺术,都往往远离世俗,甚至离经叛道,因此在面对世俗时,往往显得不堪一击。

因为真正的爱情和艺术都太完美、太纯洁了,而现实是严酷的,甚至是丑陋的。

有无皆痛苦。那么,我们宁愿不追求吗?

不!我们依然要追求。因为生活需要爱情和艺术。人是感情动物,有爱就有寄托,人生才有希望;人是自然的产物,却不能不生活在复杂险恶的社会中,自然和社会都不完美,而人需要美的陶醉,艺术正可提供审美享受,弥补人生的缺憾,所以我们需要艺术。

在《夜莺与玫瑰》中,爱情(或者艺术)是作为理想来追求的。事实上,正因为这份理想追求,人生有爱与美,才能活得生动有趣味。纵使追求的路上充满曲折、艰辛、痛苦,但只要心中有爱、有美,就一定能如愿以偿,死而无憾。

夜莺和王尔德都有理想主义情怀,他们因之而勇敢无畏,因之殉道而亡。他们都为了一个理想而奋斗,离经叛道,背叛世俗常情,不与世俗为伍,选择追求爱与美。他们虽然为此付出了心血乃至生命,他们用心血打造的作品虽然遭到破坏,但他们对爱情(或者对艺术)的理想主义情怀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为理想事业上下求索、不折不扣的执着追求精神永远不死,激励着后来而上的理想主义者。

夜莺死了,玫瑰花碎了,但爱情不死,对爱情的追求前仆后继,后有来者;王尔德故去了,其人及其作品在当时受到误解非议,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追求及其作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唤起人们对爱与美的渴望和追求。

当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物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精神的危机,王尔德其人其作,虽然以叛逆者的形象示人,不招人待见,但毕竟暗合了人们对内在精神的呼唤,昭示着唯美主义的来临。今天,在人被更深异化和物化的社会,重读王尔德的这篇唯美童话,依然能感受到它不屈于世俗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就是在《夜莺与玫瑰》凄美结局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希望和力量,这正是这篇童话的思想性所在,也是爱和美的永恒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