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观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怎样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与教学成果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生持有怎样的学习观是实施各种有效的教学对策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积极参与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橋本1993、片桐2005等)。因此,明确学生的学习观对学生的日语学习和教师的课程设计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有关比较群体学习观差异的文献有阿部(2009)、金城(1998)、佐藤(2006)等。阿部(2009)和金城(1998)中,为了提供教改方案进行了学习观的调查。阿部(2009)针对专业不同的西班牙人日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东亚研究和日本研究专业的学习者对待语言学习的态度非常认真;语言学专业的学习者对于外语学习较有自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者对于外语学习没有自信,说日语时感到不安;理科学习者不认为练习很重要,也不依赖教师等。金城(1996)以性格不同的两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发现较活泼的小组1比欠活泼的小组2在语言学习上更自立,小组2的学习者较小组1缺乏自信。佐藤(2006)为了明确学习观与学习者学习水平的关系,以不同学习水平的两组日本人英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学习观的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习者认为将来能够说好英语;英语学习中语法最重要;没有教科书教师无法学习英语;比起日本人教师更想和外国人教师学习;作业是有必要的等这些学习观会影响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关于学习观变化的研究有阿部(2009)、板井(1997,1999)、片桐(2005)等。这些研究都是为了探索教学法与课堂活动而进行的学习观调查。调查问卷都是在Horwitz开发的BALLI调查表的基础上制定的。阿部(2009)针对不同年龄的西班牙人日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得出学习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教师的依赖会减少的结果。板井(1997)以中国人的日语专业1、3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得出1年级学生对“有的语言在世界上具有权威性而有的语言不具有权威性”和“每种语言都有只有母语者才可以完全习得的表现”二项持有赞成看法。3年级学生对“已经学过一门外语的人再学另一门外语时比较容易”一项持有反对看法。板井(1999)又对中国人1、2、3年级的非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观变化进行了调查。得出,随着学年的增高,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会从感情上变成实际应用上。片桐(2005)对学习时间为3个月和10个月的菲律宾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观变化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习时间长的学生倾向于使用日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融入型学习动机较高。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理工科大学日语专业学生、理工科大学理科专业日语学生(如日语强化班这样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文科专业日语学生(外语院校日语专业这样纯文科背景的学生)这样不同背景的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观的调查和比较,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最基础的依据,从而使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