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创新的顿悟
第三个阶段:阐明期
阐明期(也可以称为顿悟期)出现在酝酿期之后。戴门特曾记下一些话:“一个想法逐渐发展壮大,不断地兼并、吸收其他的思想,最后获得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最终,我们会因此得到一个开创性的新想法。”德拉克洛瓦[31]有一段描述:“有时,一种想法会在突然之间如闪电般划过我们的心灵,这种情况下的思想,也许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结果,也许是我们灵光闪现的结果。”漫长的酝酿期之后形成的灵感,往往在一瞬之间掠过,然而,哈钦森认为,在突然之间出现的与灵感毫不相关的某个外来刺激会让我们进入关注思维的阶段,同时,一段休息期过去后,我们会结束自己的酝酿期,我们的思维会进入沉淀期和顿悟期,随后,我们酝酿了很久的想法会如洪水般涌来。
突然之间得到的答案
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阐明期的特点之一都是偶然性。在偶然之中,直觉让我们得到正确的想法。罗兹曼通过研究发明家得到一个结论:“在着手处理一个问题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我们未能成功,那么此后,我们的脑海中会经常性地突然闪现出一个关于那个问题的新想法或者新的处理模式;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会得到提升。”他引述了S.奥尔森的话:“研究一项新发明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这段时期,个人可能会屡次尝试屡次失败,这种情况会反复多次,之后当其独自休息时,有关重大发明的灵思妙想可能会在偶然之间出现。”
里斯展示了杜勒[32]如何在未曾预料的情况下得到灵感:“在圣灵降临节(1525年5月30、31日)之后的周三和周四的半夜里,它在我的睡梦中出现了——那么多的水从天空降落……所以,当我早上醒来的时候,我将自己在梦中看到的一切都画了下来。”阿诺德·本涅特经常在一瞬间或在夜间得到自己的灵感或顿悟:“灵机一闪,我看到了整个喜剧画面,之后我就记下了它们。”考埃尔在自己的头脑中排练在音乐会现场听到的音乐作品。自我训练的这段时期过去之后,“那些美妙的旋律会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心中”。柴可夫斯基[33]说过:“一般来讲,那些作品的萌芽会在一瞬之间出现,十分出人意料。如果这个小小的萌芽掉落在肥沃的土壤中——那也就是说,当想要工作的欲望蠢蠢欲动时——它会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扎根,同时会迅速地破土而出,长出树干、分枝、树叶和花朵。我描述不出它的具体发生过程,否则我不会用这个比喻去说明。最大的困难就是描述灵感出现的必要条件,即是什么使灵思妙想的新芽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出现,然后,其他的一切事物又都那么顺理成章而又自然而然地推进。”
偶然之间出现的解决办法
阐明期的另一个特点:“预感”或正确的想法一般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亥姆霍兹在1896年的一次重要的演讲中强调了这一点,他那时就说道,对问题进行调查之后,“出乎意料,我毫不费力就得到了令人欣喜的想法,就像得到灵感时那样”。里根纳诺也有类似的陈述:“如果一个发明或灵感只不过是一次偶然的想法,即这个想法在此刻被相应的情感倾向选中,然后顺势展示了自己。这种想法在突然之间自动出现就显得十分自然,就好像个人毫不费力而其自己走了出来。”
J.G.弗莱彻[34]告诉我们,一首诗的主要思想如何才能自发地出现。“我已经看到、听到、经历过的事物会十分强烈地影响着我。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我沉思在我的经历中,直到突然之间,在没有确切原因的情况下,一句或几句诗就自发地在我的脑海中出现,浑然天成,同时,它也以某种方式与我一直在思考的主题相联系……当我最终坐下来面对我的创作对象时,我渐渐地……以一个草稿写下整首诗……虽然稍后原始草稿上的整首诗歌可能会被完善和修订,但是绝不会完全重写。”另一位诗人浩司曼[35]也同样描述过这种创造的自发性和自动性。
关于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家常用的工作方法,加利有一篇报告。不需要寻找,在灵感涌现的时候,那个思想会突然出现在那位艺术家或作家的脑海中。通常,灵感的到来如同明亮的闪电划过天空,一个新思想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出现了。它往往不能被刻意地思考出来。那些新想法的出现过程有一种客观性,正如里博指出的,推动它出现的力量超出了个人的意识。
对于音乐,莫扎特[36]曾经说过一段话:“我不能突然就构思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也不能一下子就想出其各个部分的具体细节——这些总是在后来才出现,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的想象力让我听到自己一直渴望着创作出来的乐曲。”J.P.苏萨[37]也曾谈论过这种自发性:“任何作曲家只要光荣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位作曲家,就一定会相信,他得到的一切创作灵感都不仅仅来源于他自己。”贝尔曾将一些诗歌送给30个作曲家,要求他们从中挑选一首用来创作一首音乐。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们的创作过程。一个作曲家说:“在一切就绪之后,和难以理解的精神领域相比,灵感是美妙绝伦的。”另一位说:“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感觉,那种思想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外,它在我们的感觉和思考的背后产生,而且不是来自我们自身。”
同样地,哈丁也写道:“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灵感,其出现都不是源于意识的要求,而是像在某一时刻未经努力就得到了一份礼物……大脑中未经思考而产生的一个想法或者一种印象常常是我们的灵感,常与我们的注意力所关注的对象无关。”灵感通常会勾起我们的价值意识,因此,我们会重视它。“得到灵感的人常会有一种感觉,即不是自己驾驭灵感,而是灵感驾驭着自己。换句话说,灵感的背后有一种推动力,推动其认清并运用它……灵感并非处于个人意志的直接控制之下……当我们的头脑处于被动的状态且并未考虑什么特殊的事情时,那个决定性的想法就会以其自己的方式出现。”对于这一点,普拉特和贝克也引述过一位化学家的话,那位化学家曾说过:“科学直觉总是出现在放下工作去休息的时候,而且那种觉悟是在毫无代价的情况下得来的。”哈钦森适当地指出,如果一个人有点轻微的迷信,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可能会猜测自己仅仅是灵感的化身,是灵感外出的通道,是某种更高力量的媒介。在某一时刻,灵感的出现往往是不受主观控制的,是自发性的,这引出了无休无止的上帝启示理论。
自信的感觉
阐明期的另一个特征是,这个阶段的人会有一种确信无疑和无比自信的感觉,这种感觉伴随着直觉或答案出现的过程。贝尔指出,“瞬间灵感”的特征是有活力、实用、有新意和创意,而且其恰好对准了自己手头亟待解决的问题。沃拉斯曾提出过“让人快乐的想法”这一说法。灵感已经被定义,即瞬间抓住问题的解决之法,或实行一种程序的合适的方法,或在未经历联想和推理等中间步骤的情况下就构思出一种艺术作品。
普拉特和贝克通过总结化学家的工作方式得出了一篇报告,将科学直觉描述为“一个和谐统一或清晰无比的想法。其在突然之间就进入了我们的意识领域,并且成为了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自己正面临的问题,而灵思妙想常在我们将注意力从自己正关注的问题上移开之后的某一时刻出现。灵感来源于渊博的知识是一个事实,但是在本质上,灵感是我们想象力的飞越,在我们的思维中,灵感超越了那些任何理智的人都能从手边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
自信和肯定的感觉伴随着灵思妙想的出现而出现,这在数学家庞加莱的一段记录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那时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研究一些算术问题上,我似乎没什么收获,也没有出现和之前的研究相关的疑问。我对自己的失败十分厌烦,我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直待在海边,同时,我转移注意力想了下其他的事情。一天清晨,我在一个悬崖绝壁边漫步时,一个想法出现在了脑海中,简洁、突然又确定无疑,不定的三元二次算术转换与非欧几里得几何的算术转换是一致的。”
快乐与兴奋的感觉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情绪化反应通常会伴随着这个阶段。我们的情绪可能会经历从愉快的满足感到强烈的兴奋感的变化。A.E.霍斯曼的一段个人经历显示了这种情绪变化:“我想出去漫步两三个小时。正在行走时,我并未故意思索着什么……一阵突如其来又莫名其妙的情感会流进我的思维,有时我会因此写出一两句美妙的诗句,有时甚至一整首诗歌都一气呵成。”
斯奈德将创作诗歌描述为催眠性写作,即写作中强调节奏的心理效应导致诗人出现一种恍惚的精神状态和十分强烈又敏感的情感。诗人通过不断地重复诗歌的第一行来催眠自己,让自己处于恍惚的状态中。“他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写出的诗句,同时,他的思维会聚集在以往的一段生活中,他会渐渐地经历一段恍惚的时光,在那一时刻,其思维一扫纤尘,任何别的事情都烟消云散。”在恍惚状态的某个瞬间,他全部的艺术能量会在那一刻肆无忌惮地放纵。波特努瓦指出,在阐明阶段,“艺术家处于灵光闪现的荣耀之中。此时,其思想常翻江倒海,其眼睛常洞察事物的本质,其耳朵常听到弦外之音,艺术家再一次活在了彻悟之中。其会在能量聚集的状态下一直工作,直至精疲力竭,灵思散去”。加利调查过很多艺术家和作家,他在自己的一些报告中表明,他们经常在十分狂热的状态下工作,灵感出现时,他们的记录速度难以跟上思维的速度。
顿悟总在刹那间
阐明阶段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正如里博指出:“这个阶段仅仅只是一瞬间,但是很多核心发现都会在此时产生。”达到这一步后,主要工作在事实上已经结束了。在此之后会发生的,是“灵思妙想的突然涌现”。普雷斯科特表明,在“灵感爆发的时刻”那些思想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领域。哈钦森认为,顿悟“会持续一小会儿或者几个小时,将思考者从正常的世界孤立出来”。哈丁也同样强调,灵性想法和灵性印象瞬息万变,会在某一刻显得十分明了和清晰,但是,如果它们未被记录下来,很快就会被忘掉。“灵感并不会持续很久。”
普拉特和贝克研究的一些化学家的事例显示了灵思的短暂性:“我一直处理着自己的难题,直至身心俱疲。我决定暂时先放下手头的工作,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当我投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工作时,一个奇怪的想法突然闪电般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而这个想法就是那个难题的应对之法。”“数个月以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处理那个问题,后来放缓了速度,只是偶尔在其上面花费心思。一天,我正悠闲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思考着工作之外的一些事情,突然间一个想法从我内心闪过。这个想法最终帮我解决了自己的难题。”
虽然阐明期可能持续几个小时,但是它通常只是几个短暂的瞬间。准备期、酝酿期通常会经历数天、数月甚至数年,二者经历的时长和阐明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特曼将阐明期描述为:“短暂却十分关键的时期,我们的大脑在之前为解决难题而付出的一切汗水会在此刻结晶升华。个人渴求已久的旋律会在此刻开始形成,或者在其他领域内,创造性思维开始生效。那些灵感来得无比迅速,远超过我们记下它们的速度。虽然我们准备已久、寻求已久,但灵感出现的时期真的只是一瞬间、几个瞬间或者仅仅是几个小时。”
顿悟能启发个人的创造性思维
获得启发是个人顿悟的一个特例,对于这一点,一些调查者已经花费了许多精力在动物和人的身上做了调查研究,尤其是格式塔学派[38]。阐明是用来表述顿悟的术语,当我们处理一个自己不是十分在行的难题时,阐明期等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才会出现。
奥格登[39]把顿悟描述为:“记录一个智能行为的术语,在这个行为中,我们会渐渐明白如何辨明自己的欲望、目的、方法,并明白其后的原因;也就是说,恰好出现了一种方法,在‘现实’或‘客观’上恰到好处地适用于我们的难题”。顿悟“暗示了我们之前的针对性工作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些在动物身上做的实验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能帮助我们描述和定义顿悟。科勒[40]曾总结道:“顿悟的发生一定符合当时的整体情景。也就是说,这种灵感性的解决方法有时会在我们头一次接触自己的难题时出现,有时会在我们经历多次徒劳无功的尝试后出现。在意外得到答案的那一刻我们恍然大悟,之后,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问题,我们心中的灵感能不断地修正自己。”通过和猩猩一起工作,耶基斯[41]发现,在犹豫行为之后有一个临界点,在越过这个点之后,生物体会像觉悟了那样本能、直接、决绝地做出自适性的行为。
阿尔帕特在研究了44个幼儿园阶段的孩子之后,写道:“觉悟的唤醒及其在实际解决难题时的自我调整会受到个体的情感、情绪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实际上构成了个体的人格。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猩猩来说适用,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发展水平比较低。”
迈尔[42]向52位成人提出了一些难题,然后他发现,受试者纯粹的个人经验甚至相关的个人经验并不足以帮他们解决难题。而按照目标将个人的经验结合起来并且让其结成一种新的关系十分必要。在实验中,有两位带头人给其他的被试者提了两个假设,之后,众人在突然之间就发现“原来如此”——一个顿悟的时刻,众人正是根据那两个假设得出了解答方案。惠勒[43]曾经指出:“之前束手无策的情况会在顿悟之后得到改变,因为任何难题的解决之法都是在个人经历了一段犹豫之后才出现的。个人的犹豫常常是一种征兆,即灵思妙想即将出现。”
德金曾在更简单和更复杂的情况下对顿悟做了调查,她要求那些受试者构造六个二维的智力拼图。其中,五个简单的拼图板块要放在图版上或马耳他十字架(十字架的一种)中,接下来是更加困难的第六步,即构造一个大十字架,之前五个简单的拼图要恰到好处地用上。虽然历经困难,他们几度停滞不前,但最困难的那个图形还是在突然之间被重组出来,这几乎超出了个人的“理解力”。
邓克认为:“在我们平日思考和解决困难时,这种重组的能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思考过程中,醍醐灌顶的那一刻往往对解决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灵思妙想通常发生在这一时刻,即我们因思考材料被重组而获得灵感。”“更加确切地说:这种思维功能蕴藏在一个人体系统之中,而要彻底理解这一系统或多或少有些困难,尤其是想要用精准的数学证据去证实它。”
“如果这种情况在个人的直觉作用中得到了说明,而且这种直觉确实是‘真实’和‘存在’的,那么个人思考想要获得突破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其困难度因人而异。”邓克发现,觉悟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在他看来,一个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逐渐被发现的,也就是说个人的顿悟一定要经历一定的思考积累。知晓这种规则,并且也能意识到在一定的情况下规则是适用的,只是初级阶段;在高级阶段,个人能理解规则背后的原因。邓克从解决科学难题的那些受试者那里获得了这些结论。
拉帕雷德给了人们一个任务:发现喜剧漫画的主题或者根据系列图片讲述一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指示:“你致力于解决难题时,思考、反省,说出在你心中闪现的一切。”思考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拉帕雷德发现“一个新思想或一种假设突然出现时,个人的整个思绪会立刻清醒”。
通过研究32名高中学生对9个几何图形和14个基本定理的解答过程,亨利[44]写道:“在解答几何题目的时候,顿悟在某些情况下会不时地呈现出来……然而,这些成功的行为太过典型,要以此说明顿悟的原理显得不太有说服力。”
因此,我们发现,顿悟在解决不同类型的难题时有不同的表现,而且它们也会出现在类人猿和儿童的思维反应之中。当我们面对的问题十分困难,而且我们的专业知识也不充分时,我们会用“阐明”这个术语去记录“顿悟”这一特殊思维类型,即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阐明阶段通常要比准备阶段和酝酿阶段重要,因为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并不会涉及它们。
帕特里克的实验表明,在诗歌、艺术和科学领域,阐明期常发生在准备期和酝酿期之后。这在诗人、艺术家、普通人投身于诗歌、艺术、科学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无论哪一领域的资深人士或新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不论是解决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都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刻,我们会在突然醒悟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素,当然,顿悟常常能启发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时,思维中闪现的正确意识能很快被拦截下来作为解决方案。在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头脑中出现的正确想法会一时让人难以理解。在简单的推理情形中,想到一些不同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后,个人经常会在突然之间意识到,自己已经得到了能解决问题的灵感,因此,在应对较简单的问题时,个人在准备阶段的第一次尝试中就可能得到正确的解决方案。例如,这种情形可能发生在解决一道数学题时。我们发现,在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可能已经得到了正确答案后,我们才会终止准备阶段。创造性思维出现在更复杂的问题中时,酝酿期会紧随着准备期,尽管二者可能会重叠。一个想法会在思维中被不停地修正,并且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出现,直到最终其在阐明期或顿悟之中被意识到是正确的解决方案。准备期和酝酿期这两个阶段可能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因此我们发现,顿悟会在解决各种难题中出现,从那些十分简单、可以立马解决的难题到那些十分错综复杂、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
顿悟通常发生在个人对一种新奇情况的反应之中。如果这个人十分熟悉自己遇到的这种情况,那么,为他提供解决之法的一般不是思考后的顿悟,而是他的个人处事习惯。顿悟出现的基本条件是,个人遇到一种比较陌生的情况或之前未曾遇过的难题,因为那会激发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般而言,个人只有在遇到从未遇到过或只是稍微有点印象的难题时,才会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模式思维,才会竭尽全力去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顿悟常发生在面对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复杂问题之时,我们暂且以“阐明期”这个术语去描绘顿悟的发生。顿悟的发生常需要一定的准备期和酝酿期作为基础,而这两者在解决简单问题时常常是缺失的,因为在遇到简单问题的那一刻,能提示答案的顿悟就立刻出现了。因此,紧随准备期和酝酿期之后的阐明期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阶段。与解决那些简易问题的顿悟不同,在一番冥思苦想之后,阐明阶段的顿悟会给人带来十分强烈的愉悦感和兴奋感。
总结
阐明期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阶段,在此期间,那些经过酝酿的结论会明确下来。一般而言,在创作一首诗歌或者一幅绘画时,动笔写下初稿或勾勒出绘画轮廓就是阐明阶段;在解决科学上的问题时,答案第一次形成就是阐明阶段;在进行一项发明创造时,模型被设计出来就是阐明期;在法律工作中,第一次得到了新的解释就是阐明期;在创作音乐时,旋律在阐明期被第一次写下来。那个想法在突然之间闪现出来,它不由自主地出现,我们对它确信无疑。通常而言,愉悦和兴奋的情感反应常伴随着阐明阶段。一般来说,这一阶段比较短暂。在解决任何种类的问题时顿悟都会出现,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创造性思维会被启动,顿悟会在准备期和酝酿期之后的某个短暂时期出现,我们常以阐明期来描述这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