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药品管理
YAOPIN GUANLI
第一节 药品基础管理
一、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
(一)医院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1.医院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医院用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2.医院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由“医院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药学部质量领导小组——药学部质量管理小组——负有质量责任的各岗位工作人员”四级组成。
3.医院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是全院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领导机构,对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
(1)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的人员组成及任职资格应符合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章程》相关规定。
(2)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的职责:
①建立医院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实施药品质量管理相关规定。
②保证质量管理人员依照相关规定行使质量管理职权。
③协助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对全院范围内使用的药品、制剂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报告,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听取药学部的工作报告,研究、解决药品质量问题,安排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工作并进行检查,做出与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有关的决定。
(4)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每年对医院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并做出有关的奖惩决定。
4.药学部质量领导小组是药学部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药学部药品及药事质量工作的领导和决策。
5.药学部质量管理小组是药学部药品及药事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监督、指导及管理部门,受质量领导小组领导,具体负责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6.药学部质量管理员负责药学部药品及药事质量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质量管理员工作具有独立性,在药学部内享有对质量的裁决权。
7.药学部质量领导小组、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管理员的组成、成员的任职资格、职责和任务符合相关规定。
8.医院与药品流通、使用、管理有关的各岗位工作人员,均应承担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并接受上级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二)医院药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为保证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1.组织领导。
由主管院长、药学部、医务部、护理部、质管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其他原则性强、工作积极、熟悉业务、有鉴别药品质量优劣经验的工作人员组成。
2.主要职责。
监督、领导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
3.工作任务。
(1)全面负责药品质量的具体工作,掌握全院用药情况和药品质量情况。
(2)医院药品流通各环节的药品管理、交接和使用情况。
(3)监督、检查下列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办法。
①各类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管理情况。
②库存药品的质量情况,包括库房条件、库房药品的分类保管及药品验收、入库、养护制度的执行情况。
③病区备用药品的质量情况。
(4)定期召开质量监督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有关方面的报告,制定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任务,通报全院药品质量情况,就重大质量问题做出决议。
(三)药品三级管理制度
药品三级管理按照“定额管理、合理使用、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确保安全”的原则管理。
1.一级管理。
(1)范围: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毒性药品。
(2)管理办法。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根据2005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管理,毒性药品根据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管理。
2.二级管理。
(1)范围。第二类精神药品、生物制剂、贵重药品和高危药品。
(2)管理办法。专柜存放、专账登记,贵重药品每日清点,第二类精神药品根据2005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管理。高危药品按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管理。
3.三级管理。
(1)范围。普通药品。
(2)管理办法。季度盘点、以销定存,账物相符。
(四)药品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院药品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主要措施,结合医院药品购销、管理、使用等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以促进医院药品管理和药品使用安全的持续改进。
1.药品采购、保管、存放应符合相关制度规程。
(1)药学部负责全院所有用药的采购和供应。采购药品应由药库保管员每月根据药品库存数量和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由采购员严格按招标采购中标目录制定采购计划,并上报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后,由采购员按计划挂网采购;药品入库前,质量管理员应按《药品质量验收管理制度》仔细验收,检查品种、规格、批号、效期、供货商、生产商、数量是否与要求相符,如有不符应作退货处理。
(2)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严格实行“五专”管理;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中止妊娠药品和贵重药品应符合相关管理规定。
(3)不同剂型药品须严格分区放置,不同剂型区域或货柜(架)上应悬挂醒目标示;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等高危药品必须单独存放在专门区域或专用药柜(架),并在该区域或该药柜(架)醒目位置悬挂标示牌;一般按剂型分区存放的药品用绿底白字标示剂型,高危药品区用白底黑字并加黑框标明“高危药品”。
(4)对所有药品应严格按照《药品效期管理制度》加强效期管理,做到先进先出,落实近效期挂牌警示制度。各药房、药库及各病房在摆放堆码药品时,应将效期较近的药品放在易于拿取的外侧;每个月至少两次检查所有在库或在架药品的效期,各药房效期在3个月内的、库房效期在六个月内的应挂“近效期”警示牌,并记录;库房内存货效期在3个月内的药品,应视药品使用情况安排退货事宜;各病房到期药品应及时报废处理,并做好销毁记录。
(5)落实《药品养护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药品存放条件,严格按国家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所列贮存条件存放,严防药品破损、霉变、失效,药品报损率<3%。药库、各药房每天两次查看库房内各处温显度表,并记录,如超出规定水平应及时运行除湿机或通风设备;病室也应保持药品存放区干燥、温度适宜,每天记录温湿度。药品存放区域不得存放其他无关物品。如因储存不当导致药品破损、变质、霉变、降效等情况,将对药品养护者进行处罚。
2.药师应在充分尊重医师的处方权的前提下,重视并坚持合理行使药师的审方权。各药房应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力争准确率达100%,出门差错<0.01%。
(1)配方人员收到处方后应先查看患科别、姓名、年龄、临床诊断及核对医师签名,内容不全、表述不清、医师签名不可辨认其他不规范或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应退回;
(2)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包括下列内容:
①对规定必须做皮试的药物,处方医师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
②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③剂量、用法;
④剂型与给药途径;
⑤是否有重复给药现象;
⑥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安全问题时,应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重新开具处方,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表上,经办药师应当签名,同时注明时间。药师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应拒绝调剂,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但不得擅自更改或者配发代用药品。
(3)严格执行特殊药品专用处方制度,非专用处方不得调配,并与医师联系请其使用专用处方。
(4)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制度,发现越级使用或超剂量使用的应暂停调配并及时与医师联系,必要时请医师双签字或请上级医师签字。
(5)发放药品前应查对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与处方是否一致,检查药品外观性状、标签,看有无变质,是否过效期;发出的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
(6)审方、调配人员均应在处方上签字。
3.药师应及时向患者及医师提供准确的药物使用帮助,保障用药安全。
(1)门诊、急诊药房窗口,药师在发放药品时应清晰、简要地按药品说明书或处方医嘱向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代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并保证自己的语气、语调易于使患者或其家属接受。
(2)门诊药房常设药师一名,解答医师、患者及其家属用药咨询、提供用药信息。
(3)为弥补病区药房药师不能直接查看医师处方行使审方权的缺陷,病区临床药师应定期深入病房,查看患者病历和用药记录,一旦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修改用药方案,减少药疗损害;同时接受临床医师用药咨询,必要时参与制定药疗方案,保障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4)作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协助临床医师及时发现和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并将相关信息实时反馈至临床一线,确保用药安全。
4.各药房药品安全管理责任为其负责人;各病房、ICU、门诊、急诊各科用药安全责任人为科主任及护士长。
(五)医保用药管理制度
1.医保药品(包括新农合)实行准入管理,列入《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和《新农合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均由医保科核准。
2.实行“甲类”和“乙类”分类管理,使用“甲类”和“乙类”药品所发生的费用,按当地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
3.使用中药饮片所发生的费用,亦按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目录规定执行。
4.限制使用的药品管理,只有符合限用条件,方可列入医保报销范围,使用时需各科主任批准和冠签。
5.严格执行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公示的药品价格。
6.由于药品招标、药品生产供应等原因、需要增加或调整医保属性的药品(包括药品品种、规格、价格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临床科室或药学部提出申请,院医保科审核,报医保局批准(盖章),再交院计算机中心执行。
二、药品在库、在架管理
(一)易混淆药品管理制度
1.易混淆药品包括包装相似、听似、看似药品、一品多规药品、多剂型药品等。
2.易混淆药品的陈列。
(1)根据剂型不同,注射剂、内服药及外用药品分区摆放,分柜陈列。
(2)药名标签放置必须与陈列药品一一对应,字迹清晰。
(3)原则上易混淆药品应分开放置,避免同一排放置。
(4)对于听似、看似、多规、多剂型的易混淆药品应放置不同的“警示标志”,且全院统一。
3.易混淆药品的调剂。
调剂易混淆药品时,药师应严格遵循“四查十对”原则,应仔细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剂型、产地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方能发放。
4.易混淆药品的使用。
护士在给患者使用易混淆药品时,亦应仔细核对药品名称、规格、剂型、产地等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给患者使用。
(二)效期药品管理及处置流程
为规范药品效期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药品损耗,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特制订本制度。
1.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能保持其质量的期限。
2.药学部对药品、制剂实行效期管理制度。药学部采购的药品和制剂必须标明有效期。无有效期的药品、制剂不得购入,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制剂禁止销售。
3.距有效期不大于6个月的药品为近效期药品,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各药房对近效期药品的管理,每种药品有警示标志,所有近效期药品采用鱼骨图的形式标注。
4.药学部原则上应采购距有效期不短于6个月的药品,采购时应根据药品的有效期,在预测药品使用量的基础上合理采购,避免积压、浪费。采购近效期药品,应统计既往的平均用量,限额采购。距有效期短于3个月的药品不得采购,特殊情况必须采购的,应由药品使用科室主任做出使用计划,严格按计划采购。
5.药品验收时必须查看药品的有效期,无有效期的药品不得验收入库。一次入库多批号药品时,应分别检查批号和有效期。遇近效期药品,应与药品采购员联系,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方可收货,并通知药品管理员。
6.药品入库账时必须写入药品批号和有效期等与效期管理有关的信息,信息填写必须及时、准确。
7.在库储存药品应按品种、剂型、规格、批号分别码放,同品种不同批号的药品,应按效期远近依次码放。
8.各级药品管理员在进行药品养护中应遵循有关的操作程序,检查所养护药品的有效期,发现近效期和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立即向本部门负责人报告。
9.各部门每月底检查、核对、汇总库存近效期药品,按月填报《药学部近效期药品报告表》统一报给药库。药库审核无误后督促各药房之间进行药品调拨,尽量先发放近效期药品。各部门应向有关科室积极促销近效期药品。
10.药品清点时应查看有效期,发现近效期和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立即向本部门负责人报告。
11.药品调剂员在药品调剂、发放、补充工作中应查看药品的有效期,发现近效期和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立即向负责人报告。因特殊情况确需发放距失效期短于3个月的药品时,应向患者说明药品的效期情况,叮嘱其及时服用,不要超效期保存。所调剂、发放的药品距有效期短于患者处方上标示的用药时间时,应拒绝调剂、发药,请医师修改处方换药。
12.在药品的管理、养护、调剂、发放、补充工作中发现距失效期短于3个月的药品,应立即停止该药品的调剂和发放,向负责人报告。部门负责人应立即填写《药学部近效期药品报告表》,按《药学部药品领入退出制度》的规定履行手续,连同药品退回原发药部门。
13.采购员应尽快完成近效期药品的退换货工作,避免因药品过期失效而造成损失。
14.已发出药品需要退换的,退回药品原则上应在距有效期3个月以上。对已超过有效期时限的药品,不得办理销后退回手续。
15.在库储存的药品超过有效期的,按《药学部药品报损、销毁程序》的规定执行。
药品有效期:是指该药品被批准的使用期限,表示该药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证质量的期限。它是控制药品质量的指标之一。
有效期药品的表示法:
(1)直接标明有效期某年某月,国产很多药品多用此法。如:有效期1993年12月,指可以用到1993年12月30日。
(2)直接标明失效期某年某月。如:失效期1995年9月,指可以用到1995年8月31日。
(3)只标明有效期某年,此种表示须根据批号推算。如:批号:910514,有效期3年,推算时按出厂期的下一个月1日算起,即从1991年6月1日算起,所以该品可以用到1994年5月31日。
(4)进口药品失效期限标示不一,如欧州国家按日/月/年;美国按月/日/年;日本按年/月/日,俄罗斯多用罗马数字代表月份。且多数进口药品还同时标有制造日期,以利推算有效期的长短。下面列几种常见的进口药品失效期表示法:
①Expiration date: Feb.15.1985.指失效日期:1985年2月15日。
②EXP.DATE: 21 Dec.1983指失效日期:1983年12月21日。
③Expiry: 4/82指失效期:1982年4月。
④Exp.DATE: 30—6—82或30.6.82指失效期:82年6月30日。
⑤Expiration date: three years from date of manufacture指失效日期:从制造日起3年内有效。
⑥USE BEFORE Nov 1986指1986年11月以前使用。
附:

近效期药品处理流程
(三)滞销药品通报制度
1.滞销药品是指在药库入库后3个月未出库使用的药品,在药房是指领用后3个月内未使用的药品(特殊的急救药品除外)。
2.药库保管员对滞销药品每月以表格形式向科主任报告一次,由科主任安排采购员,向供货商协商调换新批号或作退货处理。
3.药房应及时考察分析药品销售情况,对药品效期管理实行分人分柜管理。
4.药房请领药品量一次不应超过1周使用量。如遇滞销药品应及时与临床相关科室联系,督促使用。
5.确实滞销的药品应及时由负责人报告给库房并安排退库(除不能采购到位的急救药品外)。
6.各部门因管理不妥造成药品报废的,视报废金额和原因按医院相关规定做出相关处理。
(四)药品破损、报损和销毁管理制度
为加强药品管理,减少药品损耗,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医院的利益,特制定本制度。
1.各部门工作人员应爱护药房的设备、设施和药品。若有药品破损,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汇报破损情况,将破损药品放入指定的位置并如实填写破损药品登记本,不得随意丢弃或隐瞒不报。
2.凡破损变色发霉虫蛀过期失效等质量不合格药品,一律按报废处理。
3.原包装缺损的药品,应由供货商负责调换补货。发生在各药房的原包装破损的药品,由药房凭残损包装向药库索补。药库将残损包装集中后统一向供货商索补。原包装短缺的药品,不管是发生在药房或药库,均需2人以上证明,经药学部主任签字后向供货商索补。
4.破损、霉变、过期失效药品,药库及各药房汇总填写报废单,报废单须写明药品名称、规格、单价、金额及报损总金额,报损原因等,经质量管理小组查验签字,报药学部主任审核签字,上报主管院长审批。
5.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不慎造成药品破损,应如实汇报;如药品单价≤20元,应等将药品放于指定位置并填写破损药品登记本,由药房负责人定期汇总,填写破损药品清点表报科主任批准;如药品单价>20元,责任人须将情况如实向负责人汇报并自行承担损失金额。
6.如负责人发现不明原因药品破损,由当日配方、发药人员按药品金额的2倍予以赔偿。
7.如工作人员知情不报,一经发现,由责任人按药品金额的2倍予以赔偿。
8.夜班中班药品破损,责任人应于交班时向后勤人员说明情况,将药品放于指定位置并填写破损药品登记本。后勤人员在补药完毕后,如发现药品短缺的情况,应立即向负责人汇报并查明原因。如后勤人员发现不明原因的药品短缺,由交班人员承担损失。
9.工作人员在药品上架时,应确认包装箱中无药品后方能将包装盒丢弃。否则,一经发现,无论药品是否找回,都由责任人按药品金额予以赔偿。
10.待批报废药品,应单独集中存放,并有明确标示。
11.经审批报废后的药品,一律集中存放在报废库中,待药监部门年底组织统一销毁。
12.报废药品应严格管理,及时监督销毁。防止流入社会,危害人民群众健康。
13.对已过期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使用的药品,由保管员、药品会计填写药品销毁单,科主任同意后上报医院相关部门及院长同意后方可销毁。
14.销毁的药品要进行登记,记录内容为:药品名称、规格、批号、销毁数量、销毁原因、经手人、销毁时间、地点、方式。
15.在进行药品销毁时,必须至少有两人在场,及时在药品销毁登记本做记录并有两人签字。
16.对毒、麻、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的销毁,要上报卫计委、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监督下进行销毁,并对销毁情况进行登记。
(五)不合格药品管理制度
为加强不合格药品管理,保证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按正确的程序进行,特制订本制度。
1.不合格药品的范围。
(1)入库验收中出现验收不合格的药品。
(2)销后退回出现验收不合格的药品。
(3)在库养护中出现不合格的药品。
(4)国家公布质量不合格的药品或明令禁止销售的药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检不合格的药品。
2.质量管理员负责质量不合格药品的确认和处理工作。
3.不合格药品的确认。
(1)入库验收中出现验收不合格的药品,由药品验收员填写“不合格药品报告单”,由药品采购员与供应商联系退换货。
(2)销后退回验收不合格药品,由验收员填写“不合格药品报告单”,交库房药品管理员,库房药品管理员将药品移入不合格品区,建账、建卡,填写“不合格药品记录”。
(3)在库养护出现不合格药品,库房药品管理员下发“不合格药品停止发放通知单”并将药品移入不合格品区,建账、建卡,填写“不合格药品记录”,必要时召回药品。
(4)质量管理员将国家公布的质量不合格的药品、明令禁止销售的药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抽检不合格药品的信息,通知库房药品管理员检查在库药品,对不合格的在库药品下发“不合格药品停止发放通知单”,同时库房药品管理员将药品移入不合格品区,建账、建卡,填写“不合格药品记录”,必要时召回药品。
4.不合格品药品的处理。
(1)非质量问题的不合格药品由业务部与供货单位联系退、换货。
(2)确认属于质量问题的不合格药品存放在不合格药品区,应有明显标志。由库房药品管理员按《药学部药品报损、销毁制度》的规定报损、销毁。
5.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必须有完善的手续或记录。
6.质量管理员对不合格药品的处理情况,应定期进行汇总和分析,并上报药学部主任,记录资料应存档3年备查。
附:
药学部不合格药品报告单

药学部不合格药品停止发放知单

(六)药品召回制度与处置流程
1.药品召回指当发生、发现或高度怀疑药品质量问题、事件,或由于发生、发现、高度怀疑工作质量的问题、事件可能导致影响患者安全与诊疗质量时,药学部应当立即报告主管院领导及医务部等相关部门,按照既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收回药品。
2.有下列情况发生的,必须召回药品。
(1)调剂、发放错误。
(2)有证据证实,或高度怀疑药品被污染。
(3)制剂、分装不合格,或制剂、分装差错。
(4)在验收、保管、养护、发放、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药品。
(5)药品使用者投诉并得到证实的不合格药品。
(6)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告的质量不合格药品、假药、劣药、召回药品。
(7)临床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并按有关规定应召回的。
(8)已过失效期的药品。
(9)生产商、供应商主动召回的药品。
3.根据药品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药品召回分为3级。
(1)一级召回:使用该药品可能引起严重健康危害的。
(2)二级召回:使用该药品可能引起暂时的或者可逆的健康危害的。
(3)三级召回:使用该药品一般不会引起健康危害,但由于其他原因需要召回的。
4.医院应根据召回分级与药品销售和使用情况,科学设计药品召回计划并组织实施。
药库接到召回通知后,立即通知药学部各部门,迅速封存待召回药品,停止发放。一级召回在24小时内、二级召回在48小时内,召回医院内所有应召回的药品,查找处方、病历,找到用药患者,通知其停止服用并取回药品;三级召回在72小时内召回医院内所有应召回的药品,有患者要求退回药品且符合规定时,收回药品。
5.当需召回的情形发生时,由药学部质量领导小组决定召回药品的名称、规格、生产商、召回范围、召回级别、药品替换、主要执行人员等。
6.质量管理员负责药品召回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布置实施召回方案,监督各部门的执行,决定或请示决定紧急事项的处理,保持与医疗部门、药品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药品质量检验部门、生产商、供应商的联系,调查导致召回的原因。
7.药学部药房负责接收患者退回的药品,统一、专人妥善保管,填写《药学部药品召回登记表》,报质量管理员。登记项目包括:报主管部门、召回级别、药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有效期至、生产商、召回原因、替换药品和数量。
8.药库负责接收各药房退回的药品,办理手续并记录,统一、专人妥善保管。
9.从患者处召回的药品按退、换药处理。
10.质量管理员对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汇报质量领导小组。
11.质量领导小组将结果通知医院有关部门。
12.医院对发生、发现或高度怀疑的药品质量问题,按规定上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附:

药品召回处置流程
(七)药品储存制度
1.总则。
(1)在药品的储存环节实行药品质量管理。
储存条件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要求,按国家药典、部颁标准执行。
①所有药品应储存在适当的地方:场所明亮、整洁、无环境污染源并有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远离汽车库、油库;用电设备符合安全用电要求;所有药品不得直接放在地面,瓶装药品不允许倒放。
②根据药品性质选择储存容器,储存药品的容器须符合国家药典或部颁标准。
③需避光药品应有避光设施如放在避光包装容器内保存。
④需特殊保管的药品须具有安全功能的专用保管设施(如专柜带锁)和相应保管制度;
⑤精、麻、毒、放射药品按相关规定进行存放。
⑥药房急救药品应按药品储存要求存放,并放置于安全易取的地方。药房应设有急救药品数量最低警戒线,药房负责人每日清点药品数量并及时补充,以保证急救药品供应。
⑦需冷藏的药品,用冰箱或冷柜分类储存,严格控制温度。
⑧内服或外用药品分开存放。
⑨所有药品,按失效期远近顺序依次存放,以保证药品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
⑩药品储存应摆放整齐、有序易于取用,药品标签应与药品一一对应,包装相似、通用名相同的药品应分开存放或有警示标志。
⑪药品储存区要有检测和调节温度、湿度的设施。
⑫注意防盗,安装监视器、报警装置、防盗门等装置;每日清点,预防丢失药品,如果发现账物不符,应追查原因,并做记录。
(2)对存在下列情况的药品应隔离存放,及时退回药房和药库,直到销毁或返还给供应商,并作书面记录。
①过期;
②变质;
③被污染;
④标签丢失或模糊不清;
⑤退货;
⑥破损。
(3)药品只能由相关的医务人员、药学人员保存和使用。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动用药品。人为因素造成的药品损失,由相关人员按科室制度承担赔偿责任。
(4)药物储存条件名词的说明(药库、药房、病区的药品储存必须符合药品储存要求)。
①避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口服药原则上不拆包装,如必须分包装,则应保证药品处于避光安全状态下;注射剂包装临用临拆。
②密闭: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③密封: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④熔封或严封: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⑤阴凉处:不超过20℃。
⑥凉暗处:避光,不超过20℃。
⑦冷处:2~10℃。
⑧冰箱冷藏温度限度规定:冷藏室温度控制在2~8℃,冷冻室-18~-24℃,不同品牌冰箱可能温度设置略有不同。
a.药库、药房和病区必须为储存以上药品准备阴凉库,或与之匹配相应的空调和冰箱,以保证储存空间温度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病房领进以上药品,必须严格按说明书要求存放药品。
b.冰箱温度、冷藏库温度每天记录;冰箱清洁有记录。
(5)护理单元配制好的注射剂、输液等应有清楚的标签,包括病人姓名、床位号、药品名称、配置时间精确到“分”、失效时间和警示标志。
2.特殊管理药品的储存。
(1)所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储存和使用。严格按照五专管理: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册登记、专用处方。
①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储存应双人双锁,由专人保管钥匙,并在交接班时把钥匙亲自交给下一班指定人员。
②每班由专人负责麻醉药品的清点工作,在登记本上记录清点的日期、时间,并签名,下一班做好交接工作。
③交班时发现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数量不符,所有相关员工均不能离开,直到找到或告知本部门负责人/药学部主任,并填写意外事件报告表,上报医务部。
④发生钥匙丢失时,应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视具体进行换锁;对于发生两次以上(包括两次)钥匙丢失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处罚。
(2)放射性药品的储存。放射性核素容器必须有鲜明标签,标明核素名称、活度及日期。操作产生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的核素时,必须在通风橱内。
①放射性核素到货后应及时登记(出厂日期、批号、比活度、总活度、生产厂商、到货日期)。
②放射性核素由专人负责妥善(有的须冷藏)保管,以防丢失及变质。
③使用(使用量、剩余量)及注销应有记录。
④长半衰期核素有两人负责保管,做到双人双锁,卡物相符、定期检查、做好记录,以防丢失。
(3)毒性药品的储存。按说明书要求常温、冷冻存放,双人双锁专柜并有明显标记,专账登记,逐次消耗,账物相符。日日清点,钥匙与账物由专人保管。
3.其他药品的储存。
(1)临床试验用药品的储存。按照该药品的储存要求,放置在专用于临床试验的药物柜子中并上锁,由专人负责保管钥匙。试验用药品由专人负责保管,其他人员一概不得接触或处理。
(2)赠送药品的储存。特殊情况下(如流行疾病爆发期、战争、地震等灾害)获得的赠送药品,按照药品储 存要求存放于药房,计数管理。
(3)类似药品的储存。对于一品多规、品名相似、包装相似、成分相同厂家不同的类似药品,在储存中应有提示性警示标签,以防取药时被混淆而导致取错药物。
(八)缺药登记制度
缺药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暂时或较长时间无法进到某种药品。为了保证患者用药,特制订本制度。
1.药房。
(1)建立缺药登记本。
(2)记录所缺药品的名称、规格。
(3)由负责人写明缺药的原因,并通知临床医生。
(4)当班工作人员均有义务做好缺药登记。
(5)对各药房本周所做的药品计划中药库未采购到而药房将近断货的品种,药房负责人必须向药库特别说明,未断货的品种,下周继续做计划。
(6)药房工作人员有义务向患者或临床医生说明缺药原因。
2.药库。
(1)建立缺药登记记录。
(2)临床必需、药房无货,暂时从医药公司采购不到的药品,想办法从其他医疗机构积极调剂,保证及时用药。
(3)临时断货的药品,药库必须及时向药房说明断货原因。
(4)药库工作人员有义务向临床医生或药房说明缺药原因。
(九)药品拆零分装制度
1.拆零分装药品应为临床必需、且质量稳定的口服药或外用药。
2.药品分装工作应在洁净的工作台上进行,药品分装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物品应事先清洗干净,必要时要作消毒或灭菌处理。
3.药品分装的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穿干净的工作服,并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分装过程中不得接触其他易于污染药品的物品,以保证分装药品不被污染。
4.分装前认真检查药品品名、规格、有效期是否符合规定。
5.药品分装应建立药品分装登记专册,药品分装前一定要认真填写,内容包括:分装日期、药品名称、规格、批号、有效期限、生产厂家、分装的规格、数量、实分装数量与原包装差额。经分装复核无误后,分装人、复核人均应在分装登记册上签名。
6.分装药品时一次只准分装一种药品,分装完毕后应检查复核分装药品,并在登记册上填写相关内容,之后应彻底清场,方可进行另一种药分装。
7.分装药品时应在分装包装上标明药品名称、规格、分装数量、分装日期、有效期限等。
8.分装毒性药品时必须经第二人检查核对无误后再行分装。
9.分装药品应根据药品性质,选择合适的分装材料,妥善包装,确保药品剂量。对使用量小或易引湿、潮解、氧化和有效期短的药品,应小批量分装,严格控制分装数量。
10.不得同一次分装不同批号的药品。
11.分装后应清洁工作台、分装工具、分装器皿、保证其清洁。清理废弃的包装材料。
12.分装常用衡器、量器要按照《计量法》规定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剂量准确可靠。
13.分装剩余的药品包装,要集中收集,集中销毁。
附:
药品分装登记表

三、药品进出管理
(一)药品清点制度
为加强药品管理,使药品清点工作有所遵循,并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特制订本制度。
1.药品清点。
(1)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及贵重药品由专人负责、逐日清点,做到账物相符。
(2)药学部每月进行药品大清点,每月末各部门对贵重药品及其他重点统计药品自行进行清点,并及时核对药品出、入库。
(3)清点是药学部职工的职责之一,职工有参加清点的义务。各部门职工清点当日一律停止休假,并提前10分钟上班,向负责人报到,接受工作安排。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清点必须向负责人请假,否则按旷工处理。
(4)药品清点表(一式三份)内容(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单位、数量等)不得随意涂改,若需修改,则修改后责任人(清点人或负责人)必须签字或盖章,否则须追究其责任。
(5)所有清点数据必须以实际清点或换算的数量为准,不得以猜想数据、伪造数据记录。
(6)药品清点应于静止状态下进行。静止状态指清点期间不得发生与清点有关的药品账务和药品实物的入出操作。各部门不能做到完全静止时,应对各种操作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对账、物进行相应地处理,尽量减少一般业务操作对清点的影响。清点前应完成所有药品账务的入出操作。
(7)清点时应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各部门应就组织、人员、操作、计算等方面进行周密、细致地安排,力求清点的准确。
(8)清点结束时,清点人员将药品清点表整理后统一交给负责人,经负责人同意后方能离开岗位,否则按早退处理。
2.药品统计。
(1)部门负责人或安排专人负责药品清点后的统计工作。
(2)各部门于清点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做出统计结果,并将统计结果随同药品清点表及时报表,一份交给科主任,一份交给财务科,一份部门留底。
(3)药品统计人员对药品价格、金额、统计结果等不得随意涂改,若需修改,则修改后必须签字或盖章,否则须追究其责任。
3.责任及奖惩。
(1)部门负责人、清点人、统计人必须在药品清点表相应位置签字或盖章,否则每发现一处扣发绩效工资10元。
(2)对药品清点及统计工作修改后未签字或盖章的,每发现一处,扣发责任人绩效工资10元。
(3)药品清点、统计结果必须准确,否则按错误金额的10%扣发绩效工资,直至扣完当月绩效工资;药品清点、统计结果的书写必须规范、清晰可辨,若因此引起统计错误,则按错误金额的10%扣发绩效工资,直至扣完当月绩效工资。
(4)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药品清点工作总负责,若因安排不当或失误造成药品漏点或重复清点,按漏点或重复清点金额的10%扣发负责人绩效工资,直至扣完当月绩效工资。
(5)药品清点标准:库房账物相符率(品种及金额)100%;药房西药、中成药盘点误差不超过1%,中药饮片不超过1%;药品月报损金额门诊西药房不超过1%,病房药房不超过0.5%,中药房不超过1%,否则部门负责人负有管理责任,按超出金额的10%扣发负责人绩效工资,直至扣完当月绩效工资。
(6)药品丢失:能查明原因的,由当事人承担主要责任,负责人承担连带责任;无法查明原因的,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相关工作人员承担连带责任。
(二)药品出、入库制度
1.药库。
(1)采购人员按规定购进药品,验收合格后,按照原始发票,输入微机,做信息管理和存档,及时建立完整的入库记录。
(2)入库单同正式发票一起,由科主任、采购人员、验收人员共同签名,每月汇总一次,报财务科。
(3)入库记录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不得少于3年。
(4)药品出库必须执行“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
(5)药品出库时,必须专人复核,按发货凭证对照实物逐批核对品名、规格、数量、有效期、生产单位、收货单位及包装质量,无误后,方可发药。
(6)未经领导同意,药库不得配发处方(急救除外)不得对外代收、代购、转让药品。
(7)出库单每月汇总一次报财务科。
2.药房。
(1)各药房每周做一次药品需求计划,定期到药库领取药品。急需药品应及时向药库说明,及时领取。
(2)每周由专人到药库领药,领药时根据药库出库单,认真核对药品规格、数量、效期。贵重药品、非完整包装药品需特别核对数量。
(3)各药房领取的药品要及时输入微机,保证患者用药。
(4)从药库领回的药品上架时,需注意新领药品与原有药品规格、包装、生产厂家是否一致,若有不同,必须分开存放;对效期不同的,按照利于近效期先用的原则存放。
(5)药房根据处方发药。
附:

药品采购、验收、入库、储存流程
(三)药品购进退出管理制度
为加强药品购进退出环节的质量管理,杜绝差错,避免假劣药品及过期失效药品,特制订本制度。
1.购进退出药品包括在库储存近效期、滞销或因药品价格等原因退回供货单位的药品以及供货单位通知退回的药品。
2.在库药品因上述各种原因无法继续销售的,由药品采购员与药品供货单位协商退货事宜。确认退货的药品,经药库负责人及科主任批准后,通知供货单位办理退货。
3.供货单位业务员凭收据取走退货。收据由办理退货手续的库房药品管理员保存。
4.供货单位业务员凭“负发票”换取收据。
5.“负发票”一联由经手的库房药品管理员保存,另一联交药品采购员转财务管理员。
6.药品退出后,库房药品管理员凭“负发票”处理账目。
7.库房药品管理员应建立《药品购入退出登记本》,登记有关事项。
8.记录、票据应保存3年。
(四)药品领入退回制度
为保证药学部各部门药品流通,避免药品损失,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1.本制度适用于药学部各部门之间的退药。
2.领入退出的药品是指各部门从药库请领的药品退回药库,及各部门之间调拨的药品退回原调拨部门的药品。
3.退回药品必须是上述情况所属药品,且有原始账目可循。药品应包装完整、清洁、字迹清楚;封口密闭完整;特殊条件保存药品可证实其保存符合要求;药品在使用期限内。
4.退药手续。
(1)退药部门应填写《退药申请表》,按要求准确无误的填写各项内容上报本部门负责人批复,再转交原发药部门负责人审批。
(2)原发药部门负责人依据退药部门填写的《退药申请表》进行审批,批复处理意见,再转交退药部门。退药部门填写退药本,随同退药品种一并送交原发药部门,履行退药手续,收药、冲账。
5.退回药品的处理。
(1)能确认质量无问题的,办理入库手续后可再应用。
(2)不能确认质量状况的,办理入库手续后按不合格药品的有关规定做报损处理。
附:
药学部各部门间药品退药申请表

(五)药品采购计划制订原则
为保障临床用药,减少药品积压浪费,特制订本原则。
1.库存药品按品种和占用资金的多少分为3个等级:A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B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小。
2.药房在电脑程序中设定某一时间药品消耗量(一般为1个月),程序根据药品的库存和消耗量自动生成计划单,申领数量=某一时间消耗量- 药房现有库存。药房负责人根据计划单,对申领的数量加以修改,一般为凑成整数或整件。
(1)A类药品,临床消耗量非常大,为了减少对资金的占用,应该减少这类药品的贮备量,加速流转。采购计划为两周用量。
(2)B类药品,临床消耗量也比较大,采购计划为1个月用量。
(3)C类药品,临床消耗量很小,贮备较长时间的消耗量对资金的占用也不会太多。采购计划可适当延长。
(4)须低温保存的药品,应少量多次,采购计划为两周用量。
(5)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采购计划为两周用量。
(6)某些特殊需要的药品,如抢救用药,设置药品贮存低限,一般为一个半月用量。药品低于低限时就做计划,计划为两月用量。
(7)新药随时监控,一旦发现开始消耗,且量比较大时,即开始做计划。但量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待使用正常、对药品进行分类后,按常规作计划。
(8)输液类药品,因受药房空间限制,采购计划为一周至两周用量。
3.药品购进计划数量=上月用量×2- 现有库存量(根据药品包装适当调整)。
四、药品财务管理
(一)药品价格管理人员职责
1.药品价格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及省市物价局的有关规定。
2.中标药品按照中标价格执行。
3.采购药品时必须要求药品供应部门出具该药品的物价文件。
4.及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本省物价公报发表的价格信息认真、及时调整价格浮动。
5.各药房必须按照药库做出的价格调整,及时调整本药房的药品价格,确保患者利益。
6.药品计价人员应熟记药品价格,严格执行物价政策,计价准确。
(二)药品价格管理制度
1.为规范药品价格行为,提高药品价格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依据《价格法》、《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药品价格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形式。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特征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
3.医院执行所有药品零售价格必须遵循省药品集中招标的挂网价、国家发改委和省物价部门定期公布的最高药品限价。
4.药品零售价格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的通知》(2006年5月19日发改价格【2006】912号)规定。
西药和中成药购销差价率最高一律不得超过15%。
中药饮片购销差价率最高一律不得超过25%。
中标价格500元及以上的药品实际加价额最高一律不得超过75元。
中标药品零售价格=中标价格×(1+15%)。
或:中标药品进货价格=中标最高零售价/(1+15%)。
中标药品临时零售价格的尾数取舍,按“四舍五入”的原则保留到角。
5.药品价格变动时,按照上述规定,由药学部药品会计制表,经院审计科核定,通过医院计算机网络发布,确保在同一时间全院执行的药品价格一致。
6.严格药品质量管理,确保药品质优价廉。切实保证药品价格的公开性,接受社会监督。
(三)药品会计工作制度
1.负责全院药品进、销、存的账务管理,认真做好各种药品明细账和汇总账,要求账目清晰、真实、准确。
2.认真及时做好药品入库验收和发出流水账,购入药品凭药品原始发票、验收签字的药品验收单,经价格审核无误后,应及时上机做账,确保药品及时发出和使用。
3.负责药品价格审核、监督和管理工作。收到药品价格管理部门的药价调价通知后,应按通知执行之日及时调价,同时做好调价备案记录和在库调价药品的盈亏报表,提出分析处理意见,报科主任备案。需要科主任协调解决的,要及时向科主任汇报。
4.经常保持与药库、药房、采购、供货单位、院财务科联系和沟通,定期核对药品进、销、存情况,做到账、物、卡相符,如发现有误,要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
5.各种药品单据、凭证(验收单、出库单、调价单、购药发票等)应保持真实完整,并每月按序编号装订成册备查。按月编制药品进、销、存报表、药品往来账和药品债务报表,分别向院、科两级报送,参加药品盘存,及时办理药品盈亏、报损手续和账务处理。
(四)药品统计工作制度
为加强药学部管理,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制定本制度。
1.药学部各药房负责人定时将本药房工作情况进行统计,汇总成表格(表格见附录)按规定上报。
(1)缺药汇总表每周一上报药学部主任。包括本药房没有、从其他药房借入的药品和所有药房都没有、在医院断货的药品。
(2)药房差错汇总表、临床科室退药汇总表、临床不合理用药汇总表每月定期上报药学部主任。
(3)药房3个月不用及滞销药品汇总表、近效期药品汇总表于应每月定期上报药学部主任和药库。
(4)药房盘点表、盘点账目于盘点后15个工作日内上报药学部主任。(遇有节假日顺延)。
(5)药房药品申领计划每周一上报药库。
2.药房负责人须按照规定,如实填写各项表格,在规定的日期内上报,不得弄虚作假。
五、病区备用药品管理办法
(一)病区(含诊疗区)备用药品品种范围
抢救药品及部分临床常用药品,贵重药品一般不作为备用药品。
(二)备用药品的管理
1.药学部会同护理部每月对各病区备用药品的管理与使用进行一次检查,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护理部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各病区护士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病区药品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内容。
3.各病区备用药品管理由护士长总负责,建立备用药品登记本,包括品名、规格、数量、效期等,并指定专人管理,责任到人。治疗护士对药品数量定期清点,每月全面检查一次,包括药品数量、包装、颜色、效期等,并由护士长填写病区备用药品管理表。
4.病区备用药品实行动态管理,病区备用药品的目录、基数、交接班、检查、使用、补充、退回及销毁各环节均应记录,相关人员签全名。
5.病区备用抢救药品根据不同护理单元的使用频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办法进行管理。
6.各相关病区有急救等备用药品目录及数量清单,有专人负责管理急救药品,并在使用后及时补充,损坏或近效期药品及时报损或更换。
7.各病区备用急救等备用药品统一储存位置、统一规范管理、统一清单格式,保障抢救时及时获取。
(三)药品基数
1.各病区应根据自身特点,以满足抢救和一般应急治疗为目的,制定药品目录及基数。
2.备用药品目录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目录、抢救药品目录及常用药品目录,一式四份,分别留药房、临床药学室、护理部及相关病区备案。
3.备用药品的品种及基数不宜过多,且一经确定,将相对固定;若需修改,按规定程序审批。
4.各病区备用药品的调整,经病区护士长签字,护理部主任签字后,送药房备案。
(四)药品领取流程
1.病区备用药品不用支票领取,各病区采用从药学部借用的方式领取。
2.各病区凭填写的诊疗区抢救车(箱)药品备用目录到相应的药房领取药品,填写病区抢救车(箱)药品备用目录时,药品的名称应使用通用名称。
3.摆放药品。
各病区领药后,将药品放入抢救车(箱),注意要将药品按照效期摆放,保证在取用时先进先出、近期先用。
4.药品补充。
药品使用后,各病区按照使用的数量,凭记账后的处方单到相应的药房领取药品后补充进抢救车(箱),使抢救车(箱)中的药品数量保持基数。
(五)药品储存
1.根据药品种类、性质分别放置,定数量、定位置,标签清晰。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应严格分开放置。
2.高危药品实行专柜储存,全院设置统一警示标志。
3.药品名称、外观或外包装相似的药品分开放置,全院设置统一警示标志。
4.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储存条件进行存储。
5.抢救药品必须固定在抢救车或急救箱内,便于取放与应急使用。
(六)效期管理
1.药品有效期标记明显,如有沉淀、变色、过期、药品标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涂改等情况不得使用。
2.对于开启包装多次使用的药品(如胰岛素、消毒药品),应在容器外部注明开启日期,对于开启时间不详或超过保存期限的药品不得使用。
3.药品使用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近效期药品及时退还药学部并及时补充;药品使用、借用后及时登记并及时补充。
(七)退回及销毁
1.各病区从药学部借取药品后应加强管理,避免丢失及过期失效。抢救用药距失效期6个月以上可到药房调换,6个月以内药品药学部概不调换。
2.各病区过期及其他需要销毁的药品不得自行销毁,过期药品应经过护理部主任签字后,统一退回药学部进行报损处理,集中销毁。病房药房、门诊药房分别负责对病区及诊疗区过期药品的回收。
3.针对病区管理不善造成的药品丢失及药品过期,损失由相关病区自行承担。
(八)病区备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
1.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原则上由药学部统一存放管理,科室不得存放。
2.根据患者需求需留备用的科室,应提出书面申请,经药房审查,药学部主任、护理部主任签字后方可保留。
3.备用特殊药品的科室药品管理要求。
(1)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设专用保险柜储存,专人保管,专册登记,并有防盗设施。
(2)药品使用后保留空安瓿或废贴。
(3)每班严格交接,交接班时核对药品、安瓿、处方、医嘱,并签全名。
(4)建立药品使用专册登记表,包括:日期、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品名、规格、数量、批号、处方医师、执行护士等,专册登记表至少保存3年。
(5)每月登记备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表。
附:

病区备用药品领用、补充及销毁流程
六、其他药品管理
(一)贵重药品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规定贵重药品属于二级管理药品,因此必须纳入规范化管理,结合医院情况及药品价格结构,对部分药品可纳为贵重药品进行管理。
1.贵重药品须建立逐日消耗交班表和日清月结收支账。
2.值班人员必须每日盘点填写逐日消耗交班表,如有差错和丢失现象按有关规定酌情处理。
3.统计员每日根据用药消耗量及时补充,以保证临床用药,当日消耗的贵重药品应及时登记入账并应账物相符。
4.贵重药品如自然破损,应按规定报损制度执行,填写药品易耗单,由科室负责人签字。
5.药剂人员调配处方时,应调配无误,错发或多发的贵重药品,均按差错登记处理。
6.贵重药品应定期检查有效期限,严防过期失效的药品用于临床。
7.凡属于生物制品的药品均按要求冷藏保存,易潮解和霉变的药品应放于干燥通风处。
(二)消毒药品管理制度
1.消毒药品应根据临床用量,进行采购,以防积压。购入药品应执行检查验收程序:检查药品的内、外包装,药品包装应清洁、完整、无渗漏、包装外观字迹清楚。外观包括:木箱、纸箱、包材及衬垫物、防寒纸、麻袋、塑料袋等包物。药品外包装应坚固耐压,防潮、防震动。包装用的衬垫材料应清洁卫生、干燥、无虫蛀、纸箱要封牢、捆扎坚固、封条不得严重破损,箱内应附产品“合格证”或具有“合格”字样的装箱单。对储存温度有特殊要求的药品应按规定包装并符合药品说明书上的温度要求。
2.核对标签和说明书:药品包装、标签及所附说明书上应印字规范、印字清晰、符合《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的有关规定,标签应有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至、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以及储存条件等,要求贴牢、贴正、不得与药品一起放入瓶内。说明书或标签所要求的内容还应包括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
3.购进药品,对药品进行验收和检查。
药品验收应做好记录。验收记录必须注明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质量状况、验收结论、验收人员签名等内容。
4.验收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5.明确验收不合格的药品,不得使用。
6.消毒药品的储存与发放
消毒药品药库为零库存,全部存放于药房。药品储存要适合其储存条件,库房应根据药品的储存条件,设置不同温、湿度。
(三)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
为严格医院化学危险品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制订本制度。
1.医院的化学危险品是指:以燃烧爆炸为主要特性的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爆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腐蚀品中部分易燃易爆化学物品。
2.使用和储存化学危险品的科室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有关专业防火规范;使用和储存化学危险品的科室场所的电气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电气防爆标准场所的电气设备。
3.化学危险品库必须是专库,并配有铁门,铁窗,防盗锁,监控设备,报警装置及合格且足量的消防设备。钥匙并由双人保管,库中的化学危险品应做到按品种按性质分类码放,禁止混放。建立专门的收支账目,定期盘点,做到账物相符。出现问题时,必须迅速追查,并报主管部门。
4.必须建立健全的保管、验收、领发、核对等制度。
5.临床使用科室原则上依据实耗实领,不得储存的原则。如遇特殊情况需少量储存时,应具有保证安全的一切储存设施。
6.使用和储存化学危险品的科室相关人员,必须是经过消防安全培训合格的人员。
7.运输化学危险品时应严格检查,对包装不牢、破损,品名标签、标志不明显的化学危险品和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罐体、气体钢瓶不得装运;应做到轻拿轻放,防止碰撞、拖拉和倾倒。
8.需报损的化学危险品须经药库负责人、药学部主任、保卫部、主管院长批准交上级主管部门集中销毁,销毁前要有记录,包括销毁日期、时间、地点、品名、数量、方法等,必要时拍照。
9.因贮藏、保管及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后果者,应迅速追查原因,及时上报主管部门,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