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行政职能

2.1 复习笔记

一、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1.罗斯福“新政”——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

1929—1933年爆发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以国家干预为核心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大大强化了政府的职能:立法职能、行政职能、经济职能。由此,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再是“守夜人”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其中一个积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政府职能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和当代行政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东亚经济奇迹”——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产生

“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形成及其规模化、持续化,从积极的意义上证明了政府职能扩展对于后发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1)东亚国家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社会经济超常规的高速发展;

(2)东亚国家政府广泛的权能地位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3.“东亚金融危机”——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修正

东亚金融危机对于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在于:

(1)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市场和政府需要协调运行,两者缺一不可;

(2)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非常重大;

(3)政府职能转变以成为社会经济的促动者、管理者为方向。

二、行政职能的含义

1.行政职能的内涵

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在某些条件下亦称政府职能。概括地说,行政职能是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1)理解行政职能

①就国家职能而言,行政职能是立法职能、司法职能的对称,是国家公共职能之一种。国家的公共行政职能主要就是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

②静态的意义上,行政职能指宪法和法律对国家行政机关功能与任务的界定和赋予。

③在动态的意义上,行政职能指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责任、权力和义务,通过行政行为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活动,将随着国家职能的变化而变化。

(2)考察行政职能的角度

包括:①行政职能与国家的产生相联系;②行政职能与公共行政目的相联系;③行政职能与公共政策相联系;④政府行政职能与制度创新相联系。

2.行政职能的扩展

(1)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职能较之传统行政得到了很大扩展,享有立法创议权、广泛的委托权,并已经涉足于相当多的立法功能、司法功能和检察功能,即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这些都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2)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原因

①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明显加快、新的事务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产生了国家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扩展职能解决。

②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有了新的认识。

三、行政职能的构成

1.布坎南——政府的职能构成理论

(1)执行现行法律的那些行动;

(2)现行法律范围内的集体行动的那些活动;

(3)改变法律本身和现行成套法律规定的那些活动。

2.行政职能的构成

(1)维持职能。指维持国家法典和制度的职能。

(2)保卫职能。指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

(3)扶助职能。指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

(4)管制职能。指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

(5)服务职能。指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

(6)发展职能。指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启发、诱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进、推动发展和进步的行为的职能。

四、关于政府职能的争论

政府职能争论的中心问题,集中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上。具体内容如下:

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权威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是其核心问题。资产阶级成功地取得政权以来,政府的公共权力一直在加强,政府的公共职能始终在增加。政府的影响力不断在扩展。由于人类代议制民主发展阶段的特征,围绕着公共权威与民主的价值首要性问题,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罗尔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有:

(1)正义至上理论。普遍的正义理念高于一切价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正义来自于不受任何利益制约的个人自由权,正义不应建立在特定的利益之上,不能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

(2)正义论的原则:

①每个人都拥有和其他所有人同样的自由体系相容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的平等权利;

②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当这样安排,以使其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与正义的储存原则相一致;在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条件下,使所有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争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重商主义时期

该时期主要要求通过消灭封建割据,实行国家干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从而保护和扩大自由贸易。

(2)自由主义时期

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3)凯恩斯主义时期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并提出了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等政策主张。

(4)新古典综合理论和管理革命

①新古典综合理论。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即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家,试图实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综合,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实现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

②管理革命。美国企业史研究学者阿尔弗雷德·钱德勒以三部曲式的经典之作,在美国工商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美国企业界的管理革命”。钱德勒宣称:

a.大公司经理阶层主导、管理、协调下的比较稳定发展的“管理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取代以自由竞争、市场调节、经济周期为特征的古典式资本主义经济。

b.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经理人员在美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些部门中逐步承担了指挥的重任。

c.以大公司经理阶层为主体,以管理、协调为手段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的市场自发协调的“看不见的手”,更能增加资本的竞争力,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5)新自由主义理论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兴起。该理论的观点包括:

①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原理是正确的,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②基于人的理性地追求私利的本性,政治生活中人们同样要对自己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因此,“政府失灵”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解决市场缺陷的惟一正确途径是进一步明晰产权,而不是进行干预。

③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更能真实地反映和有效地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非常重要。

(6)新凯恩斯主义时期

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再次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猛增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更加严重,在此情况下,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国家干预论东山再起,并成为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7)“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的一种情形。“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包括:

①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②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导致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损害了社会效率;

③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涉及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④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⑤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⑥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因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⑦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⑧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多的市场缺陷,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8)“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

“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经常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由此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②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难以实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经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③政府由具体的官员组成,而作为自然人的政府官员并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自然产生任何道德优势,他们同样也会犯错误。

④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法理或法律上的契约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完整、不对等的,政府行为因此时有失序或失控,并导致难以对政府违约行为进行惩罚。

⑤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如同私营企业一样也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政府与市场不能实现相互替代。

⑥垄断性是政府的不可克服的弱点:低效率、机构膨胀、寻租行为等一系列加剧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

⑦“逃避错误”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短视、惰性、缺乏创新精神等程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

⑧“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从来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以及与之相一致的少数人决策是必然的。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效率优先论。指提倡以效率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人权利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基础和结果;②效率真正反映公平,政府干预将导致公平“虚无化”。

(2)公平优先论。指提倡以公平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公平是个人“天赋权利”具体化,不能进行市场交换;②效率与“公平”无关,且是不公平的结果;需要政府干预来实现公平。

(3)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指提倡将效率和公平同时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该理论认为:①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②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2.2 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罗斯福“新政”

答:罗斯福“新政”是指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为应对1929至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新政的主旨是强化政府干预,通过采取一系列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来克服严重的信贷危机及经济衰退。其内容涉及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农业、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大强化了政府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大大扩充了总统的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强力干预社会经济的先例,并因此结束了强烈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本人也因此成为了那一个时期美国人的共同的领袖。

2.公平

答: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机会或收入的均等化以及社会权力的平等化。在政府行政职能的领域,公平通常和效率一起作为政策设计的目标,政策制定者需要在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之间进行抉择。公平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公平形式有时是相互矛盾的,需要尽可能对三种公平加以平衡。

3.守夜人

答:“守夜人”是指自由主义理论对政府职能规范的概括。具体内容是: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而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自由放任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来推动,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职能仅限于保护自由竞争,保障私有财产,建立某些必要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在这个意义上,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从1776年亚当·斯密以《国富论》全面阐述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原理开始,至1933年3月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为止,政府“守夜人”职能一直是西方国家政府在长达二百多年的进程中的公共政策的信条。

4.瓦格纳定律(北科2011年研)

答:瓦格纳定律,又称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或政府活动扩张法则,是指反映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关系的定律。其具体内容是,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日益充裕。瓦格纳定律是由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的,他通过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情况的考察提出了这一定律。

5.行政职能(中央党校2007年研;北航2004年研)

答: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在某些条件下亦称政府职能。概括地说,行政职能是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6.行政职能扩展

答:行政职能扩展是指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功能较之传统行政得以扩大的现象。较之于传统行政,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行政职能得到了扩展,国家行政机关已经涉足相当多的立法功能、司法功能和检察功能,即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展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一方面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的重视和关切,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的再认识,同时反映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7.精英政治

答:精英政治是西方政治学的一个概念,是指政治统治的一种表现方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在积极的意义上,精英政治是指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社会的极少数卓越分子及其组合的集团,承担起了领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并因此实际享有和运用广泛的国家权力;在消极的意义上,精英政治是指社会的极少数人及其组合的集团,实际控制甚至垄断了国家权力,国民实际政治权利因此受到限制、侵害甚至被剥夺。

8.政府失灵

答:“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典型的“政府失灵”主要包括成本与收益的分离;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低质的政策;内部性与政府的扩张;政府组织的低效率;寻租;政府执行的无效率和所有制残缺等。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干预的制度和机制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要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

9.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①外部性,即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造成的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或成本的变化,而另一个经济主体又没有得到补偿或支付的情况;②公共产品,即对整个社会有益,但因不能获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厂商不愿意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如国防、空间研究、气象预报等;③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讨价还价、达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难以进行;④市场特权,如垄断的存在或过度的竞争;⑤市场机制不能够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⑥非对称信息,如生产者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商品的信息。

10.凯恩斯

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打破了此前100余年间在经济学界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古典均衡理论,被学术界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理论的要点包括:①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②非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有效需求”的不足;③国家干预理论: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时,政府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收,增加预算支出,以刺激私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就业;当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时,政府可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收,降低预算支出,以抑制通货膨胀。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一代经济学家,并成为那个时期西方国家政府基本公共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以至于20世纪30~70年代被称为“凯恩斯时代”,凯恩斯本人因此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

11.恩格尔定律

答:恩格尔定律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1857年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的公式是: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12.东亚经济奇迹

答:东亚经济奇迹是指东亚“儒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实行了政府主导(指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行金融和价格管理、确定外资外贸体系等方法,形成了“官、产、学”高度协同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进而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超常规的高速发展。

13.东亚金融危机

答:东亚金融危机是指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换、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换、区域经济向全球经济转换的历史性过程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对新的、正在形成的主流经济显然认识、准备和参与不足,同时,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特有的乐观氛围中,显然高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对发展本国经济的积极意义,低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和经济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以至于未能及时而有效地调整政府的职能和公共行政管理方式,未能及时而有效地改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及时而有效地修正政府的公共政策,因而失去了继续引导和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契机。

二、思考题

1.简述考察行政职能的角度。

答:行政职能的内容、形式非常复杂,考察行政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行政职能与国家的产生相联系。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部分,因此,行政职能缘起于早期人类建立国家的政治契约。作为国家公共权力主体之一种的职能,行政职能从一开始就是与人们对国家的定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人们对国家职能设定的一部分。因此,关于行政职能的考察,不能离开关于国家作用的考察。

(2)行政职能与公共行政目的相联系。行政目的是关于政府基本价值理念的阐释和规定性,其中包括行政道德的基本价值标准。在实际过程中,行政目的表现为政府行政目标与政府行政动机的统一。行政目的在价值形态上表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行政目的引导行政职能,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而相应设定行政职能。

(3)行政职能与公共政策相联系。两者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为了履行政府职能而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这里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主要形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构成了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现实基础。

(4)政府行政职能与制度创新相联系。关于政府公共行政原理的再认识,促使人们不断进行行政改革以调整或改变公共行政关系,进而不断实现政府制度的创新,并通过政府制度的不断创新,不断引导、诱发、推动一定的新的制度安排,最终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不断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行政改革是政府制度创新的基本形式之一,而转变、修正、调整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行政改革最经常的诉求对象。

2.简述罗斯福“新政”对于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

答: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逐步走出了困境。罗斯福“新政”对于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促使人们认识到政府干预的重要性。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强力干预社会经济的先例,并因此终结了强烈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罗斯福新政大大扩展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加强了国家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在诸如外部效应、公共物品、宏观调控经济一类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不可缺少的。罗斯福新政引发了混合经济、福利国家、行政国家现象的出现,表明了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已不再是“守夜人”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其中一个积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职能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他相关的切身利益。

(2)促使人们以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为前提,重新定义政府职能。罗斯福新政大大扩展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加强了国家的作用,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缺陷的思考。为此西方国家围绕国家干预主义还是自由经营争论的焦点已不在于在理念上政府是否需要干预经济,而在于在实践上政府应当干预什么、什么时候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和通过什么方式干预,使人们认识到,在财产权和资源、垄断、外部效应、共用品、社会性收入分配、调控宏观经济一类问题上,政府的干预是不可缺少的。这就对政府的职能有了一个重新的定位,政府职能扩展到了经济领域。

3.简述东亚金融危机对于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

答:东亚金融危机反映出在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换的历史过程中,东亚国家对新的主流经济认识、准备和参与不足,低估了国际金融资本和经济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东亚金融危机对于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在于:

(1)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市场和政府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市场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制度来制定社会行为规则,减少个人行动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当制度不能弥补和修正个人理性的不足、进而实现社会理性时,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首先是政府改革来恢复制度的功能。

(2)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重大。东亚金融危机的实质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危机、公共行政管理的危机。东亚各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僵化、失效以及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政府公共政策的滞后、失误以及缺乏应用的前瞻性,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走低、弱化以及缺乏必要的坚定性,是造成东亚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改革进行政府职能的重释(即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管理体制等的重新定义)是东亚各国能否克服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政府职能重释的要旨在于改变传统的政府替代,转而由市场和社会发挥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

(3)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在于成为社会经济的促动者、管理者。改变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无限地削弱政府,而是要求政府发挥新的作用,不是作为惟一提供者,而是作为促进者和管理者。东亚国家政府职能的重释只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职能的领域、范围、方式,改变其强制力、主导力、压迫力,而不是全面削弱政府的职能。

4.简述东亚国家和地区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价值标准。

答:东亚国家和地区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价值标准在于改变传统的“政府替代”,转而由市场和社会发挥更为重要、更为广泛的功能。对于这一价值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承认、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这一价值标准的核心。东亚国家和地区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之一,就在于随着市场主体的普遍发育成熟,而任其自由地选择经营方式和发展道路。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政府的职能只在于那些社会管不了、管不好、不能管、不愿管的各类公共事务。政府的基本经济职能则相应转向通过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转向顺应市场、制定监督市场规则。尊重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地位,则是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关键所在。

(2)政府由惟一的经济发展提供者转为促进者和管理者,是这一价值标准的本质内涵。政府与市场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各国需要市场来促进增长,但也需要有能力的政府机构来发展市场。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职能的重释,只在于改变传统政府职能的领域、范围、方式,改变其强制力、主导力、压迫力,而不是全面削弱政府的职能。个体生产的精确化与社会生产的无序化所导致的生产过剩是市场矛盾和缺陷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制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制定社会行为规则,减少个人行为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弥补和修正个人理性的不足,实现社会选择的相对理性。政府则是制度的主要构成主体和存在形式之一。

5.简述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要点。

答:新古典综合学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试图消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巨大裂缝,途径是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即实现所谓“新古典综合”或“混合经济”,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体系。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汉森、萨缪尔森、希克斯等。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

(1)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在经济萧条时,主张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在达到充分就业、出现通货膨胀时,实施相反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2)主张在经济上升期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快速增长。即将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的增长率作为测算财政赤字的基准,只要连续两年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推算出来的潜在的生产总值时,即使在经济上升时期,也可以将赤字财政作为常规手段,连年不断的实行,从而挖掘生产潜力,减少产量缺口。

(3)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重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不同,可相互补充,配合使用,但运用扩大预算支出和赤字理财的财政政策比起实施操纵利息率的货币政策更能迅速直接地刺激经济扩张。

(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相机抉择”。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特点,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因此在使用哪一项政策时,或者对不同的政策手段搭配使用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政府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决定。

6.结合实际,论述“政府失灵”的主要问题。(北科2011年研)

答:“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对社会的经济管理经常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责任主体,由此导致政府效率低下和政府官员冷漠无情。

(2)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难以实行,而政府追求社会公平经常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3)政府由具体的官员组成,而作为自然人的政府官员并不会因为承担公共责任而自然产生任何道德优势,他们同样也会犯错误。

(4)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法理或法律上的契约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完整、不对等的,政府行为因此时有失序或失控,并导致难以对政府违约行为进行惩罚。

(5)政府作为特殊的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其微观经济运作如同私营企业一样也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激励机制,政府与市场不能实现相互替代。

(6)垄断性是政府的不可克服的弱点:低效率、机构膨胀、寻租行为等一系列加剧政府行为社会成本的消极问题。

(7)“逃避错误”成为政府官员的普遍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短视、惰性、缺乏创新精神等程式化政府行为的泛化。

(8)“多数人原则”选举体系的维持,从来都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以及与之相一致的少数人决策是必然的。

7.简述政府失灵论与市场失灵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北大2002年研)

答:通常,人们使用“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来概括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后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争论过程中两种几乎是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论,所谓“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预期社会经济目标。“市场失灵”是主张实行政府干预的强有力的理由。所谓“政府失灵”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干预措施不能实现预期的调节市场的作用,在某些条件下甚至导致比“市场失灵”更坏的结果。“政府失灵”是主张实行更为彻底的市场经济的基本依据。

围绕着市场和政府职能的争论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主张早在500年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就开始了。斯密于1776年发表了产生深远影响的《国富论》,全面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原理。

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理论基础,提出“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是自由经济制度的三要素,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概括地说,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在此意义上,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2)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凯恩斯革命”,以斯密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新古典的经济学说因此让位于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理论为核心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否定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命题: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一致性;并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可以保证个人自由并激发个人的创造潜能,但市场经济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在放任自由的经济条件下,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是不可避免的,而与放任经济直接相关的三种“基本心理法则”——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倾向和流动倾向,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有效需求和失业长期积累,则会导致经济危机。这样,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

概括地说,凯恩斯政策主张的要点主要集中在:

①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国家公共经济活动与私人资本运作的合作,指导社会消费倾向;

②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通过有意识的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和货币供应、利率等国家经济活动影响有效需求和社会总就业水平,包括改变租税体系、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和投资非生产部门甚至扩充军备等;

③举债支出,即政府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借此提高有效需求,增加总就业量。

(3)新古典综合学派

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后,出现了以汉森、萨缪尔森、希克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后又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他们试图消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巨大裂缝”,途径是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即实现所谓“新古典综合”或“混合经济”,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经济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各国,被奉为西方国家的正统经济学,并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导经济理论。

(4)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并且,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出现,形成了所谓“滞胀”现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从弗里德曼针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开始,一大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的理论主张,其中,主要有以哈耶克、坎南、罗宾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伦敦学派,以拉弗尔、费尔德斯坦、孟德尔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以穆思、卢卡斯、华莱士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图洛克、布莱克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等。这些理论统称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们的理论成为了这一个时期的主流经济理论,成为了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8.简述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过程。(北邮2008年研;北航2004年研)

答: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演变可描述为以下几个过程: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前资本主义时期是指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行政职能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微弱,这是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自然经济及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政府主要采取自由主义的管理方法,以保障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为目的,通过政治统治职能对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守夜人”的作用,奉行“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的信条,主要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和引导社会经济及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较少。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这一时期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论影响较广,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论认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管理,市场经济就会成为万恶之源,资源也会遭到毁灭和破坏。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地运用和强化了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行政权力扩大,专政镇压职能大大加强,民主职能有所削弱。在经济领域,强调政府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紧密结合,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都扩大和加强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保证市场秩序的维持,通过预算和高额税收、发行公债等办法承担起某些社会公共事务,在收入再分配领域内采取一系列福利措施等。

(4)当代资本主义的行政职能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政府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而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政府通过与各种利益集团、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妥协来达到平衡,通过吸收工人和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等。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承担了更多的经济职能,并以此作为行政职能的重点。政府奉行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强调利用政府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创造条件和提供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也在逐步地扩大。对于诸如就业、住宅、交通、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以及一些投资大、见效慢,私人垄断组织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等,政府不得不加以研究解决,以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

9.简述斯密的政府职能理论。

答:斯密的政府职能理论是在其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核心在于“政府不干涉”。斯密认为对市场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是不可取的,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好办法就是给经济以完全的自由。基于此,他认为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保护社会,使之不受侵犯。斯密认为政府职能首在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2)保护社会上的每个人,使之不受其他人侵犯。斯密认为政府的义务在于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和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

(3)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斯密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创设公共工程制度,以补救私人企业之不足。

“政府不干涉”对亚当·斯密而言,不过是个普通的原则,而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除以上三个职能外他还赞成政府管理邮政、合法限制利率、国民义务教育,及一切自由业或信用业的执照考试等。他也同意用公共规章以保障国民之有形安全,如采取卫生措施以预防传染病的蔓延。

10.简述布坎南的政府职能理论。

答:按照布坎南的理论,政府的职能(集体行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执行现行法律的那些行动。这一类行动包括霍布斯所说的君主的合法行动,即包括在布坎南称之为“保护性国家”、诺齐克称之为“最低限度国家”和19世纪哲学家称之为“守夜人国家”的那些行动。政府的任务就如同裁判员的任务,指定他来执行规则,督促比赛的进行。

(2)现行法律范围内的集体行动的那些活动。用经济学家熟悉的话来说,这一套活动包括提供资金,供给和提供公众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个人和私人团体在现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可能不足以充分供应那些商品和服务)。

(3)改变法律本身和现行成套法律规定的那些活动。用体育比赛作比喻,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指改变过去和现在实行的比赛规则的那些活动。

11.简述张金鉴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

答:张金鉴关于政府职能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维持职能。指维持国家法典和制度的职能。主要通过制定得到社会公众较为普遍认同的国家典章法令,建立、确定和巩固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国家的主要价值规范、国家的法统。

(2)保卫职能。指保卫国家和民族独立,保卫公民生命、财产和公民权利,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保卫职能在国家间关系问题上主要表现为通过国防、外交、对外政策,保卫国家主权,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对内则主要表现为:

①保卫公民的宪法权利,包括财产拥有权、言论自由权、劳动权、种族和性别等平等权、被保护权等;

②维持社会秩序,表现为通过运用国家强制力量,譬如警察、军队、监狱等,使法律得到遵从。诸如知识产权保护、商标权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都属于政府保卫职能的范畴。

(3)扶助职能。指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扶助弱者生存的职能。扶助各界公民、公民团体、工商组织均衡发展,主要是政府确定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进而通过广泛的产业政策、关贸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政策规制和政策倾斜,帮助各界顺利发展的职能。

(4)管制职能。指管制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行为的职能。其主旨集中在两个方面:

①依法控制、限定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行为,使其不会、不能因自身的利益而非法或不当地侵扰国家、社会、他人、其他行为主体的权利。侵扰者由政府对其实施惩罚。

②为实现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多数人的利益、长远利益,依法控制、限定和约束社会行为主体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行为。

(5)服务职能。指通过兴办各类公共事业,直接造福于国民的职能。政府服务是典型的公共服务。

(6)发展职能。指运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启发、诱导创新的意愿和积极性,促动、推进发展和进步的行为的职能。

12.试评关于政府职能的各种理论争论。(中央党校2008年研)

答:政府职能争论的中心问题,集中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上。具体内容如下:

(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权威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是其核心问题。资产阶级成功地取得政权以来,政府的公共权力一直在加强,政府的公共职能始终在增加。政府的影响力不断在扩展。由于人类代议制民主发展阶段的特征,围绕着公共权威与民主的价值首要性问题,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其中,罗尔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有:

①正义至上理论。普遍的正义理念高于一切价值,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道德,正义来自于不受任何利益制约的个人自由权,正义不应建立在特定的利益之上,不能为了公共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争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①重商主义时期

该时期主要要求通过消灭封建割据,实行国家干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从而保护和扩大自由贸易。

②自由主义时期

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③凯恩斯主义时期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并提出了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等政策主张。

④新古典综合理论和管理革命

a.新古典综合理论。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即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试图实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综合,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实现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

b.管理革命。美国企业史研究学者阿尔弗雷德·钱德勒以三部曲式的经典之作,在美国工商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美国企业界的管理革命”。

⑤新自由主义理论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由此兴起。该理论的观点包括:

a.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原理是正确的,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b.基于人的理性地追求私利的本性,政府官员同样要对自己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因此政府失灵是不可避免的。

c.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更能真实地反映和有效地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非常重要。

⑥新凯恩斯主义时期

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再次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猛增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更加严重,在此情况下,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国家干预论东山再起,并成为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①效率优先论。指提倡以效率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a.个人权利作为效率优先的前提、基础和结果;b.效率真正反映公平,政府干预将导致公平虚无化。

②公平优先论。指提倡以公平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a.公平是个人“天赋权利”具体化,不能进行市场交换;b.效率与“公平”无关,且是不公平的结果,需要政府干预来实现公平。

③简述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指提倡将效率和公平同时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该理论认为:a.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b.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13.简述效率优先论。

答:效率优先论是指提倡以效率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个人权利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基础和结果。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竞争的产物,竞争与市场相联系,市场则与“天赋人权”的自由权利相联系。换言之,效率优先论认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没有个人权利就没有个人自由,没有个人自由就没有市场竞争,而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效率。因此,个人权利是效率优先的前提、基础和结果。

(2)效率反映真正的公平,政府干预将导致公平虚无。效率优先论认为,效率是个人勤奋工作的结果,直接反映个人努力的程度,而勤奋的人理应占有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的报酬。因此,效率反映真正的公平,政府不能通过干预实现“结果均等”,因为这会损坏社会发展的机制,最终导致“公平”的虚无化。

14.简述公平优先论。

答:公平优先论是指提倡以公平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平是个人“天赋权利”具体化,不适用于市场交换。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平作为天赋权利不能用后天源自市场竞争的金钱作为衡量的尺度。市场竞争导致的个人收入的巨大反差,是对个人权利的直接侵害。

(2)效率是不公平的结果。与市场竞争相联系的效率不但与“公平”无关,而且是不公平的结果。因为,市场竞争不仅会导致个人收入的两极分化,而且会形成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资财占有、信息占有、社会关系占有、受教育程度、个人能力等,从而严重破坏“机会均等”的原则,形成事实上的权利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导致社会差距的扩大化、深刻化、持续化,进而可能导致制度危机。

(3)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只有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实现公平。市场从来就不是按照个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评价和付酬的。因此,只有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即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的均等。

15.简述效率与公平平衡论。

答: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指提倡将效率和公平同时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平等和效率都是很重要的,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折中。折中的途径既不是效率优先,也不是平等优先,而是二者兼顾,即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公平。

(2)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平衡论主张同时建立以利润为目标的私有经济和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公共经济,进而在“混合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结果均等与机会均等的制度,借以在保持以“自利”为导向的效率的同时,通过政府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有效的宏观调节,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平衡论是当代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

16.为什么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更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相联系?

答: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之所以被认为是现代经济问题的焦点之一,更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相联系,其原因如下:

(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现代政府经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从政府与市场的层面看,公平需政府主导,而效率需市场主导。所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个折射。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机制或制度安排。

(2)公平与效率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社会职能。公平与效率关系可以理解为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经济增长与大众福利,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关于效率和公平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而论,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机会或收入的均等化,以及社会权利的平等化。效率则是指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同一时间内投入的最小化与产出的最大化是效率的恒定标准。

(3)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和道德问题的轴心。该关系直接与广泛和深层次的人类价值判断问题相联系,进而与政府的职能及宏观公共政策选择相联系,成为每一个国家的政府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公平与效率作为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可以有主次之分,却很难做到并行不悖。这样作为一种宏观公共政策选择,政府事实上必须取舍维护社会公平抑或提高效率,作为政府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政策标准。

17.简述对现阶段中国政府主要职能的再认识。

相关试题:试分析目前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北航2002年研)

答:我国目前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利益分歧和力量对比不平衡必然会导致资源占有不平衡,最终会造成社会心态失衡,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显著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应该转向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尽量减少利益分配不公正带来的冲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社会保障职能应有所加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属于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现在也基本如此,只是其他层次开始出现)。在这种体制下,农村社会保障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而城市居民由各单位负责其生老病死。国家是以全社会所有人员的低生活水平为前提,来保证每个人的生存。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后,情况大大不同,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大批富余人员出现了短时间的失业,城市和农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群体。一方面,涌现了一批富裕阶层,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特困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建立以保障全体人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2)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应有所加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体制保证了国家可以把相当大的财力用于进行公共产品投入,全国范围内的单位制,又保证了各单位把很大财力用于公共福利,单位承担了政府的很大一部分职能。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企业办社会已渐渐成为一个历史现象,这些职能,已逐渐由政府承担,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需要政府办的公益事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科技、教育、交通、通信、养老等领域,政府都应起到单个企业和单位无法起到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的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应有所加强。

(3)刺激经济发展的职能应有所加强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经济发展不管不问,相反,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微观领域的退出,在宏观上的管理更应有所加强。政府应加强对刺激经济发展的研究,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研究中国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刺激经济的发展,这一职能几乎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近几年,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公共工程的投入,几次降低存贷款利率,都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已逐渐熟悉经济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现阶段中国政府应加强刺激经济发展的职能。

(4)确保公共安全职能应再加强

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对人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上目前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的矛盾在一定的时间里还很尖锐,甚至还会出现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公共安全职能应再加强,强化对所有社会人的管理,强化安全力量。

(5)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职能应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多,如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发展极需财政给予支持。不加强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就不能保证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不能保证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同样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此外,如刺激经济发展、还有鼓励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建设大型的公共工程,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所以政府要加强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并用强大了的财政,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支持事关全局的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职能,即所谓的初次分配讲究效率、二次分配讲究公平。

(6)自我革命的职能应加强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在向纵深领域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现行政府的运作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部分职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运行模式已经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必须加强自我革命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8.简述行政职能的含义。

答:行政职能又称公共行政职能,在某些条件下亦称政府职能。概括地说,行政职能是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

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行政职能:

(1)就国家职能而言,行政职能是立法职能、司法职能的对称,是国家公共职能之一种。国家的公共行政职能主要就是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职能。

(2)静态的意义上,行政职能指宪法和法律对国家行政机关功能与任务的界定和赋予。

(3)在动态的意义上,行政职能指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责任、权力和义务,通过行政行为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活动,将随着国家职能的变化而变化。

19.简述东亚经济奇迹之于认识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的意义。

答:东亚经济奇迹之于认识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卡看:

(1)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实践方面的成功,不仅在于政府据有广泛的权能地位,而且在于这种权能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比较普遍的认同和遵从,更在于政府从权能地位出发,通过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规制等合理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因此唤醒了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因果关系上,社会对政府权能地位的认同和遵从,除了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以外,主要是以政府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有效地发展社会经济的意愿和能力为基本前提的。在这一方面,东亚及东南亚儒学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通过本国爆发式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令人信服地向其国民证明了既定国家领导体制的可靠性,证明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合理性,证明了政府公共行政管理能力的有效性,从而获得了多数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理解和认同,进而为相对的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创造了条件并与之形成了良性的互动。

(3)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只有在强大政府即既具有权威又具有卓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能力政府的基础之上,实行政府主导或指导型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实行适度的政——经分离,才有可能最快、最合理、最大限度地动员、开发和组合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发展势头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进而实现国家经济现代化。

(4)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不可能是纯经济的过程,而只能是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因素互动的过程。从基本价值认同的角度说,如果将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作为国家的最高目标,那么,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遵从政府的导向和经济规制,暂时放弃有关政治理念的纷争,避免社会动荡,对于后发展的国家来说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20.简述东亚金融危机之于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

答:东亚金融危机之于后发展国家政府职能再认识的意义在于:

(1)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市场和政府需要协调运行,两者缺一不可。关于政府自身的改革及其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调整、修正、改变,是政府行为选择的关键问题。在这里,政府改革就是对政府的行政理念、行政职能、行政责任、行政权力、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方式等重新做出定义,进而实现制度创新。

(2)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意义非常重大。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政府的职能只在于那些社会管不了、管不好、不能管、不愿管的各类公共事务。其中,承认、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核心问题,尊重经济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地位,则是重释政府经济职能的关键所在。改变政府职能并不是意味着无限地削弱政府,而是要求“政府要发挥新的、不同的作用——不是作为唯一的提供者,而是作为促进者和管理者”。

(3)政府职能转变以成为社会经济的促动者,管理者为方向。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委托主体,是制度创新、制度供给、制度变迁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当制度不能弥补和修正个人理性的不足、进而实现社会理性时,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首先是政府改革恢复制度的功能。这一点对于后发展国家尤为重要。

21.简述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现象及其原因。

答:政府行政职能不断扩展的原因有:

①由于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节奏明显加快、新的事务层出不穷、竞争日趋激烈,产生了国家组织管理体制、机制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扩展职能解决。

②当今世界各国对发展问题重视和关切,人们对国家职能和传统法制原理有了新的认识。

③竞争日趋激烈,并使各类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进一步趋向错综复杂。

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法律有限、人事无穷”的现象明显增多并造成和激化了传统国家组织体制、领导制度、管理方式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一种能够对现实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并有效解决问题,对未来需要做出前瞻性判断并提前进行战略性规划的力量。在传统的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体系中,这种力量就是政府。

22.简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并谈一谈你对两者关系的看法。

答: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争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重商主义时期

该时期主要要求通过消灭封建割据,实行国家干预,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从而保护和扩大自由贸易。

(2)自由主义时期

亚当·斯密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不断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途径就是给予经济活动完全的自由,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市场。政府职能规范的基本价值标准就在于成为一个好的守夜人。认为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3)凯恩斯主义时期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缺陷,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并提出了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等政策主张。

(4)新古典综合理论和管理革命

①新古典综合理论。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即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试图实现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综合,实现凯恩斯总量经济范畴与新古典微观经济范畴的综合,实现静态经济分析与动态经济分析的综合。

②管理革命。美国企业史研究学者阿尔弗雷德·钱德勒以三部曲式的经典之作,在美国工商管理领域掀起了一场“美国企业界的管理革命”。钱德勒宣称:

a.大公司经理阶层主导、管理、协调下的比较稳定发展的“管理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取代以自由竞争、市场调节、经济周期为特征的古典式资本主义经济。

b.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经理人员在美国经济最重要的一些部门中逐步承担了的指挥重任。

c.以大公司经理阶层为主体,以管理、协调为手段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的市场自发协调的“看不见的手”,更能增加资本的竞争力,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5)新自由主义理论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由此兴起。该理论的观点包括:

①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原理是正确的,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②基于人的理性地追求私利的本性,政府官员同样要对自己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因此政府失灵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解决市场缺陷的惟一正确途径是进一步明晰产权,而不是进行干预。

③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更能真实地反映和有效地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非常重要。

(6)新凯恩斯主义时期

进入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再次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猛增等一系列问题,并且更加严重,在此情况下,新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国家干预论东山再起,并成为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我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只能通过宏观调控来调节市场的运行态势。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政府常常通过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我们常常用“无形手”来比喻市场,而用“有形手”来比喻政府的宏观调控,两手共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3.简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

答:凯恩斯认为,为了弥补自由市场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克服经济危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公共投入以刺激消费。为此,凯恩斯以有效需求原理和就业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整套的“反危机”的政策主张。概括地说,凯恩斯政策主张的要点主要集中在:

(1)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国家公共经济活动与私人资本运作的合作,指导社会消费倾向;

(2)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通过有意识的国家财政岁入、岁出和货币供应、利率等国家经济活动影响有效需求和社会总就业水平,包括改变租税体系、政府直接举办公共工程和投资非生产部门、甚至扩充军备等;

(3)举债支出,即政府举债投资公共事业和弥补预算赤字,借此提高有效需求,增加总就业量。

24.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

答:市场失灵是指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的一种情形。市场失灵的主要问题包括:

(1)个人的价值观和自由与社会公理和原则存在矛盾;

(2)完全竞争假定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导致独占、寡头垄断、垄断竞争、自然垄断、过度竞争等问题,损害了社会效率;

(3)一般竞争均衡不适用某些领域,尤其涉及规模效率迅速增长的经济活动;

(4)帕累托最优由于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而不能实现;

(5)信息存在不完备性或非相关性;

(6)由于存在不完全均衡,因此,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7)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时产生偏离;

(8)市场不会自动供给公共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较多的市场缺陷,问题可能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