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
2.1 复习笔记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成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1)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主要领域
①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的常规能源而言的,主要是指核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不易枯竭和可再生的能源。其中,在新能源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原子能或核能的发现和发展。
②材料科学。材料科学主要研究如何在固有的自然材料之外发现或发明新材料,以供人类使用。新材料以合成材料为主,由高分子化合物制成,各方面性能都可以人工控制,而且可以无限量生产,满足生产的各种特殊需要。
③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以微电子学、激光、光电子学、超导电子学等为基础,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大成的一门学科。它的快速发展使生产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动化和军事指挥自动化等得以实现,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思想观念都在经历一场空前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其特点主要有: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是个别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在科学领先的情况下,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日益广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③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到了“用机器操纵机器”,即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生产过程,机器不但能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能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包含着历史的必然,也有偶然的触发,除了科技状况本身以外,经济、社会等条件也有重大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科学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资本追逐利润的竞争也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
(3)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干预、调节和控制,为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4)军备竞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
(5)此外,国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和培训各类专门人才为技术进步提供了足够的科技人才和熟练工人;国际科研协作、引进先进技术等因素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也起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革命的趋向和规律
1.科技革命的新趋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进步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新技术革命的产生看,科学理论加速转化为物质成果。
(2)从开辟新能源和节能看,动力源已开辟了一系列新途径。从仅依靠不可再生的资源性矿物能源如石油和天然气等转向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3)从劳动对象的开拓看,劳动对象已从高分子合成材料进一步转向多功能、新性质的高能人工合成材料,使人类对原始材料的依赖性更为减少。
(4)从劳动场所的变更看,劳动场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终端机为在家庭中不出门即可从事社会劳动创造了物质前提。
(5)信息知识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源。
2.科技革命的规律
从几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来看,科技革命具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进步指数增长加速规律,其表现在许多重要指标呈几何级数增长。
(2)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每次技术革命总是以几项核心产业为支柱取得重大进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先导产业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成为该次科技高潮的标志,而随着技术进步,它的作用达到某种限度后就会逐渐下降,并把带头作用让位给新的先导产业。
(3)科学结构变动规律。每次技术革命都把科学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产生出相应的科学结构来,科学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科技革命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发展,劳动对象的变革和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与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引起许多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2)战后科技革命还通过提高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
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生产社会化不仅表现为一国的生产部门内部的专业化,而且要求实现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这种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程。
可见,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动正在朝着技术尖端化、生产集约化、经济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它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软化
(1)产业结构软化的概念
①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投入中属于劳动和资源类的要素投入比重逐步降低,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类的要素投入比重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
②产业结构软化的两个层次
产业结构软化包括产业部门内部的结构软化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软化两个方面。因此,产业结构软化又可以划分为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两种形式。
a.内涵式软化。内涵式软化是指某一具体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加工和制造领域的要素投入比重减少,而研究与开发、设计、信息和物流等领域的要素投入比重增加。这种结构软化既表现为传统制造业中知识和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服务业中人力资本、管理技能等投入的增加。
b.外延式软化。外延式软化是指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代表的IT、通信、生物工程、空间开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代表的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在GDP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c.内涵式软化与外延式软化的关系
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是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其中,内涵式软化是外延式软化的基础和条件,而外延式软化又进一步推动内涵式软化,两种形式软化的结果使得发达国家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体上出现了一种产业融合的趋势。
(2)产业结构软化的经济影响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业结构软化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②产业结构软化保证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繁荣。随着产业结构软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波动趋于平衡,其主要原因有:a.产业结构软化促使大批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工业部门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吸收并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生产部门的巨大冲击;b.产业结构软化使发达国家产业部门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产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保证了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一贯性;c.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生产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工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运作能力大大增强,从而能够积极、有效地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采取预防和应变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③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是各产业不断提高效率的过程,因而必然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这一软化过程也会不断产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就业渠道。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都将产生全面的、深刻的影响。
3.科技革命促进各国经济更加国际化
各国经济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更加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革命引起各国贸易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战后,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各国贸易结构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普通农矿品贸易逐渐缩减,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比重下降,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国际交换的重要内容。
(2)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战后,技术贸易获得飞速发展。技术贸易一般是指工业生产的技术知识的买卖,但往往还包括工厂的成套设备在内,其中技术知识部分被称为软件,设备器材部分被称为硬件。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
许可证贸易作为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在战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可证贸易是指通过协议,让许可人允许受许可人使用其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受许可人则向许可人支付费用和其他报酬,作为使用其技术的代价。
(3)技术革命使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和投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对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大量增加,尤其是与科技进步相联系的新兴工业部门,已成为发达国家相互投资的主要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资本输出和科技输出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形式的跨国公司成为最重要的投资者。
(4)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交流增加和科学技术合作加强
一方面,各国之间科学技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扩大,这使得新的科学技术发明能够迅速地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外一个国家,推动世界各国生产力的更快增长;另一方面,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比如一些国家共同发射科学研究卫星,共同研究开发新能源,开展地球物理和天文学的研究协作等。此外,科技合作还表现在国际科研组织的增加、国际科学会议的增多、各国科研政策协调活动和交流科研情报活动的增加等。
2.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第三次科技革命[武汉大学2003研]
答: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它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首先,它不是个别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在科学领先的情况下,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2.加速折旧
答:加速折旧是通过提取超过实际的折旧提成以降低企业的利润额,从而减少企业的纳税数额,即把应该纳入政府预算收入的那一部分利润转给了垄断组织。加速折旧实际上是一种对垄断企业的减税优惠,是一种隐蔽的补助办法。
3.风险资本
答:风险资本是指投资于有破产危险,但也可能获得较高利润的企业的资本。由于投向尖端技术项目的投资失败性极大,风险投资成为保证技术领先和获取高额利润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国家,向政府债券进行投资被认为是无风险的资本,因为国家不可能破产,其投资和因之获得的收益都是有保障的。投资于竞争越是激烈的产业或部门,则其遇到的风险也越大。对于开发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由于成功与否并无十分把握,故也常常被看作是一种风险投资。
4.科技进步指数增长规律
答:科学进步指数增长规律是指科学技术的加速表现在许多重要指标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间隔为130年左右,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间隔为50年左右,间隔时间越来越短。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投资量等指标也呈加速发展趋向。
5.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
答:先导产业更替周期加速规律是指每次技术革命总是以几项核心产业为支柱取得重大进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先导产业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成为该次科技高潮的标志,而随着技术进步,它的作用达到某种限度后就会逐渐下降,并把带头作用让位给新的先导产业。科技革命的历史表明,每种先导产业起带头作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即先导产业加速更替。
6.科学结构变动规律
答:科学结构变动规律是指每次技术革命都把科学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产生出相应的科学结构来。科学结构包括科研队伍结构(数量结构、水平结构和年龄结构等)、专业配置结构(基础、应用和开发、文理科、硬件和软件的比例等)、实验仪器技术装备分布结构、情报资料结构和科学教育水平结构等。总之,在科学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结构始终处于动态之中。
7.产业结构软化[复旦大学1998研]
答: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投入中属于劳动和资源类的要素投入比重逐步降低,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类的要素投入比重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
产业结构软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从狭义上讲,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软化可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
8.产业结构内涵式软化
答:产业结构重心转移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产业部门内部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所谓产业结构的内涵式软化,是指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减少,而研究、设计、开发和信息服务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加,这种软化既表现为“硬产业”中科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软产业”内部智能投入的增加。
9.产业结构外延式软化
答:产业结构外延式软化是指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代表的IT、通信、生物工程、空间开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代表的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在GDP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就产业结构内涵式软化和产业结构外延式软化的关系,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是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其中,内涵式软化是外延式软化的基础和条件,而外延式软化又进一步推动内涵式软化,两种形式软化的结果使得发达国家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体上出现了一种产业融合的趋势。
10.许可证贸易
答:许可证贸易是指技术输出方将技术使用权许可证出售给输入方的一种贸易方式。许可证贸易通过协议,让许可人允许受许可人使用其专利、商标或专有技术;受许可人则向许可人支付费用和其他报酬,作为使用其技术的代价。
许可证贸易的内容有:专利使用权的转让、商标使用权的转让和专有技术(技术诀窍)的买卖等。许可证贸易作为技术贸易的一种方式在战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可证贸易把“科学与技术革命、知识积累与工业应用上的革命”结合起来,加速了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生命周期的进程。技术不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许可证贸易以较小投资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缩短技术差距,享受技术进步的好处。对于出口人(售证人)来说,则能收回科研投资和风险成本,使科研成果不至于“价值”磨损。
11.技术贸易
答:技术贸易是指一国(地区)从另一国(地区)获得技术的买卖行为。它是技术转让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国际上,技术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许可证贸易,即买卖专有技术、专利技术和商标的使用权;另一种是买卖成套设备和设备器材。其中,前者称为软件交易,后者称为硬件交易。这两种交易有时是结合进行的,即在一笔技术贸易中既有硬件交易,也有软件交易。
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间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战后在国际贸易中,除商品贸易迅速增长外,技术贸易也发展很快。20世纪60年代以来,技术贸易迅速发展。
12.技术诀窍[复旦大学1998研]
答:在技术贸易中,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的买卖是最多的。在专利技术中,有公开的部分,又有秘密部分。此外,有些专利技术经过实践积累了很多使用上的窍门和经验,当专利人向买者提供专利技术时,往往也要提供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才能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这些不公开的技术秘密与经验统称为“技术诀窍”。除专利技术有相关的技术诀窍外,非专利技术也有各自的技术诀窍,因此,技术诀窍已成为技术贸易中独立的项目。
二、思考题
1.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第三次科技革命无论在规模、深度和影响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其特点主要有: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是个别的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上的突破,而是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涌现了很多新兴工业部门,如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和激光工业等。
(2)在科学领先的情况下,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技革命过程。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科学进步和技术变革不是同时发生,科技和生产的联系也不够密切。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日益广泛地联结为一个整体。
(3)科技革命带来了劳动自身性质以及人和机器相互关系的变化。过去科技革命的最高成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机器解放并代替了人手;现在则能做到“用机器操纵机器”,即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生产过程,机器不但能代替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能部分代替人的脑力劳动。
3.当代科技进步有哪些新的趋向?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4.与战前相比,战后竞争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答:与战前相比,战后竞争具有新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的程度更加激烈
各垄断资本集团都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其保持控制地位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大垄断资本集团竞相扩大自己的科研力量,收罗高级研究人才,使争夺技术制高点成为竞争的中心。
(2)竞争的内容更加多样化
产品质量、新产品种类、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已比价格竞争显得更有决定意义。
(3)竞争的手法不断翻新
24小时不间断的商业广告、电视节目和电台广播,甚至连奥运会运动员的服装等都成了做广告的好地方,竞争手法无奇不有。
(5)竞争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外,各大垄断集团和跨国公司在国际间争投资、争市场、争原料的斗争有增无减;对内,即使是同一垄断财团内部各部门间、各企业间、各生产者之间都展开激烈的竞争。
此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崛起,在上述领域里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5.简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速科技进步的基本形式。
答: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干预、调节和控制,为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加速科技进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1)科研机构和某些尖端技术部门成为国有,国家大量拨款给予支持。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对研究和发展工作提出了社会化的客观要求;而研究和发展工作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并具有长期性,只能依赖于政府承担和支持;同样,代表技术进步方向的新兴巨型工业部门如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耗资巨大,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意也不可能承担,也只能由国家出面解决。
(2)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私人企业科研活动。
(3)国家对重点发展部门还采用科研合同制和购买产品的方法来加快技术进步。
(4)利用税收杠杆,主要是加速折旧和减免税收。加速折旧是通过提取超过实际的折旧提成以降低企业的利润额,从而减少企业的纳税数额,即把应该纳入政府预算收入的那一部分利润转给了垄断组织,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垄断企业的减税优惠,是一种隐蔽的补助办法。
(5)鼓励风险资本,支持创办风险资本公司。由于投向尖端技术项目的投资失败性极大,但风险投资又是保证技术领先和获取高额利润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政府在利润、税收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降低风险资本所得税率、制订“安全交易委员会守则”来提供条件,给予优惠贷款,分担一部分风险费用等。
6.试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7.简述战后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的关系。
答: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程。发达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在:
(1)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对传统的所谓“大烟囱工业”采取的办法,一是限制和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二是把耗能多、运输量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部门如橡胶、纺织、某些塑料制品、钢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把腾出来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重点部门即尖端技术行业,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2)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后,工业部门的比重急剧增加,农业部门的比重显著下降;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的比重也趋于下降。
(3)规模结构的调整
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了一大批小企业。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产业结构
答:产业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及部门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生产联系和构成;广义的产业结构还包括地区结构和企业的组织结构等。
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因素主要有:①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②生产技术水平;③投资的方向和规模;④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数量;⑤消费水平及其结构;⑥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机制等。
2.信息经济
答:信息经济即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是信息经济的基础和支柱。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储存和利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也迅速发展和壮大,特别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庞大的经济部门,经济信息化趋势、信息产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支配作用已日益明显。
二、论述题
1.评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南京大学2002研]
答: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广泛而深刻的。
(1)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首先,科技革命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发展,劳动对象的变革和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与科学技术成果相结合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引起许多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其次,战后科技革命还通过提高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来发展生产。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生产社会化不仅表现为一国的生产部门内部的专业化,而且要求实现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这种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最后,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程。
可见,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动正在朝着技术尖端化、生产集约化、经济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它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软化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投入中属于劳动和资源类的要素投入比重逐步降低,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类的要素投入比重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
产业结构重心转移发生在两个层次上:产业部门内部中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产业结构的内涵式软化,即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比重减少,而研究与开发、设计、信息和物流等服务性劳动的比重增加,这种软化既表现为“硬产业”中科技知识等“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软产业”内部智能投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的外延式软化,即产业部门间的层次推移,主要表现在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3)科技革命促进各国经济更加国际化
战后,在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各国经济更加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技革命引起各国贸易结构发生质的变化;②技术贸易作为技术知识在国际的转让已成为世界无形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③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和投资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④科学技术交流增加和科学技术合作加强。
2.什么是产业结构软化?产业结构软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什么影响?[复旦大学1999研]
答:(1)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投入中属于劳动和资源类的要素投入比重逐步降低,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类的要素投入比重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
(2)产业结构软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影响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产业结构软化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②产业结构软化保证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繁荣。随着产业结构软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波动趋于平衡,其主要原因有:a.产业结构软化促使大批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工业部门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吸收并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生产部门的巨大冲击;b.产业结构软化使发达国家产业部门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产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保证了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一贯性;c.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生产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工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运作能力大大增强,从而能够积极、有效地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采取预防和应变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③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是各产业不断提高效率的过程,因而必然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这一软化过程也会不断产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就业渠道。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都将产生全面的、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