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课程设计、备课和讲课实践
完整的课程设计体系首推ADDIE这个模型,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多见的是二次课程开发。举例来说,比如某医药民企,需要开发自己的销售技巧课程。他们的开发过程是这样的:
(1)收集各大公司的销售技巧课程PPT;
(2)拼凑一个PPT;
(3)一边讲,一边为每张PPT写注解。
即使是二次课程开发,如果有个思维框架,课程的生命力也会更长一些。课程的开始和结尾不需要过多考虑,中间部分可以根据销售的流程来建立思维导图。比如通过面对销售团队的访谈和调研,总结分析销售包括的几个步骤。比如通过调研发现,销售的主要步骤包括:收集信息、制定目标、分配资源、探询需求、利益呈现、成交和访后分析,我们建立以下的金字塔结构:
这样,课程的第一级的知识点就出来了,但是这几个知识点无法直接进入课程的开发,因为有些知识点下面还要进一步分解,比如每个知识点的“what-why-how”,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
甚至可以进一步细分:
当进行了这些细分以后,我们可以为每一个细分的模块寻找素材和资料了,比如概念的准确定义,相关的图片、视频、故事、练习等。有了这些材料,设计一些引导的方式。这样,课程的模样就出来了。未来需要充实课程,可以根据每个模块的需要添加或者选择各种材料和引导方式,甚至分配时间。
备课也是如此。根据这个框架和调研的情况,分析本次讲课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利用这个框架,对于整个课程有个全貌。比如说,经理认为,他们的销售员普遍存在探询需求不足的问题。如果从局部看,可能就会只想到加强探询需求这个环节。其实,在收集信息、利益呈现和成交等部分,都可以联系到探询需求重点来讲。当然,对于富有经验的讲师来说,这不是问题,但是对于新讲师来说,这个框架可以避免产生疏漏。
讲课的过程中也要用到这个框架,因为课程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框架设计的,如何进行调整,让讲课质量更高,也是通过这个框架来进行。
思维导图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当思考对象复杂时,先要用分解的方式进行细分。这样的细分是一层一层的,不能错乱。在细分过后,问题会变得简单很多,可行性增强,这时候可以提出解决方案了。
对于一位演说者或者讲者而言,在一段限定时间内、一个封闭的能量场中,要去影响很多人,这无疑是一个相对复杂、富有挑战的事情。我们可以完全借助金字塔结构来简化这个工作。比如一位公司董事长将要对一批新员工做欢迎词,助理为他准备讲稿这件事情,可以按照下面的金字塔结构来执行。
如果助理按照这个框架去准备这次演讲,会容易很多。
这个框架结构对于培训的指导作用明确。在培训时间上的分配,跟这个框架相关。一次课程,需要1天还是2天,是要根据这个框架得出来的,每个环节上的时间总和,最后形成了总体时间。在什么时间休息,在什么时间进行课堂测试,也是根据这个框架来的。可以这样说,每个培训师在授课时,头脑中随时都要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有些引导技巧中谈到,多长时间要回顾一次,其实与这个课程框架也是相关的,在课程框架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个时间的限制。在课程和演讲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课程的框架,建立了框架再填充会容易很多。如果有了现成的演讲稿和课程,也要首先从框架上来分析内容,这样就不会迷失方向。
培训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固化、内化或活化。在固化的阶段,讲师能够理解PPT,以及根据课程设计的方式来演绎课程。到了内化的阶段,讲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演绎课程。这个阶段的好处是,同样一门课程,培训师能够根据学员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来调整课程的演绎方式和难易程度。最高境界是活化阶段,在这个阶段,讲师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和教学设计部分解构,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要求,重新建构全新的课程,这时候讲师已经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了。Framing这个技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培训师理解和重新设计课程,不断地尝试使用Framing的技巧,帮助培训师实现从固化到活化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