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1.意志力决定成败
人生的信念最重要,一个人能在生活的种种磨难中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信念,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只要不断努力,明天就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对此,王健林曾和大家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也是万达转投商业地产之后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沈阳太原街的那个万达广场,在设计之初曾专门请教了国内两位知名的商业专家,帮忙设计了一个步行街项目。项目落成之后,销售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就在大家正沉浸在一片成功的喜悦中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店面被卖掉之后,没多久便接到了客户的集体诉讼,原由是他们买了店面之后,生意一落千丈,几乎是颗粒无收。虽然最终官司赢了,但王健林觉得心里不安,这并不是项目设计之初的本意,他实在不忍心见到老百姓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就这样打了水漂。于是王健林决定打碎牙往肚里咽,为大家解决好这个问题。
接下来,王健林先后又请了一些专家来出谋划策,有的专家说项目设计中缺一个盖的设计,没法遮风挡雨;有的专家说地下空间设计不合理,导致交通不畅;等等。王健林均依照专家们的建议逐一落实,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四年,花了好几千万元,可问题依然没能解决。面对再也无法救活的步行街项目,王健林最终决定将整个步行街的项目炸掉重新设计建造,彻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损失至少十五六亿元资金。
对此,万达高层都沉默了,毕竟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况且这件事的责任原本不在万达,因此大家都觉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有些不值得。可是倔强的王健林坚持要为此事负责到底,他宁愿自己吃亏,也绝不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就这样,原本已经销售殆尽的整条步行街瞬间便化为灰烬了。经此一役,沈阳的万达火了,众人都知道万达重信誉,王健林重信誉。尽管付出的代价着实不小,可王健林觉得很值,看到百姓们信服的眼神,他原本有些沮丧的心一下敞亮了起来。
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万达的成长也不例外,而其中的坎坷与艰辛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然而无论怎样艰难,倔强的王健林都坚定地挺了过来。用王健林的话来说:“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撞了南墙也不回来,为什么?到了黄河搭个桥就过去了,撞了南墙搭个梯子就翻过去了。所以只有这种精神,才能够获得所谓的成功。”
凭借着坚持不懈的意志力,王健林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努力和摸索,万达终于迎来了商业地产的春天。
俞敏洪说:“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在生活中赢得自己地位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每个人都有潜能和局限,只要恰当利用自己的能力我们就能够成为有创造力和思考能力的人,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胜利者。”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超越自我。蹒跚学步的时候,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直至最后离开父母的怀抱,迈出人生中的第一步——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自我超越。
中学的时候,俞敏洪有过从差生到优等生的经历。他说“我上中学时数学成绩很差,后来我就把数学书逐字逐句地从头学到尾、练到尾,并且反复好几遍,后来,我的数学成绩就考到了班级前列。”这一经历也使他树立了一种信念:只要相信自己,向着目标循序渐进地去努力,就能超越自己,使人生变得精彩。
他说:“我们总是看着机会从身边溜走,因为犹疑、懒惰而只能事后追悔;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为我们从来没在脑海中有过辉煌的计划;我们不敢面对未来,因为我们从不相信自己,以为世界是手心的流沙,手一紧就会流失;我们未能突破,因为我们无法发挥潜能,不能超越自己。”
从1985年北大毕业到1993年创立新东方,俞敏洪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奋斗,就会有结果。
“我创业的时间比较长,大概十年左右,我是1985年毕业的,到1995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做得比较不错了。创业这段时间是我孤独苦闷探索的时间。但在这期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虽然内心也会有一些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是我依然是充满信心地虚心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俞敏洪这样说。
当我们坚定信念不做一个平凡的人,坚信自己与众不同之后,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努力提升自我。随着能力不断地提升,就会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历尽磨难痛不欲生,凄凄惨惨地偃旗息鼓,而是在于尝遍人间百味之后,仍义无反顾地坚持战胜磨难。这种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才是万达这所“黄埔军校”的灵魂所在。
2.忠于愿景,挑战自我
成功者往往都胸怀大志,王健林也不例外。尽管他一手创办的万达已经是声名远播,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志在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他要带领万达走出大连,走出中国,做世界级的长寿企业。面对着这样一个远大的梦想,万达就像一名充满斗志的钢铁战士,不畏艰难,不畏险阻,一路披荆斩棘,朝着自己的梦想执着地奔跑着。
在很多场合,王健林都曾公开表示:“我们进入一个行业就一个目标,要么做中国第一,要么就做世界第一。”看似狂妄的言辞其实展露的是万达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的主要原因:忠于愿景,挑战自我。
在一般人看来,万达的世界第一只是指企业规模。但王健林心里是如此认定的:“万达要做就做全产业链的世界第一。”因为从行业来看,一般人们只会记住两个品牌,但第一名品牌的效应比第二名品牌的效应要高得多。只有做到行业第一,才可能实现品牌的延展性或关联性,不只是简单的现金流和账面利润,还会产生边际效益或新的利润增长点。
事实证明,万达如今正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每年新开大量百货店、星级酒店快速扩张、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海外商业布局日益成型。
不仅如此,王健林心中还藏着几串完全可以脱口而出的数字。比如,谈及企业持有物业面积,他会说,2020年原定计划是5000万平方米,但估计那个时候会达到6000万平方米。
而提及企业资产规模和收入,王健林会说,“到2020年万达资产规模会达到6000亿,且非商业地产收入会超过一半。”
而对于未来将继续发力的文化旅游行业,王健林也早就画好了一张大饼。“任何商业都有天花板,唯独文化产业没有,因为除了获得明显的收益,文化的品牌影响力更大。”王健林表示,文化旅游业务的地位在未来5~10年也许会超过房地产,并将争取在2020年以超过800亿收入的姿态进入世界文化产业前十。
如果说王健林是一名“铁匠”,那么,他二十几年如一日为之努力的就是,将手中所有的“兵器”都锻造成“天下第一”。
创业要目标明确,盲目做事只会浪费时间与生命。积累所有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与因素,量变就会形成质变,梦想终将实现。
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泥瓦匠,经常帮别人盖房子。每次盖完房子,他的父亲总会把废弃的碎砖瓦捡回家,看到路边的砖瓦石也会一起带回家。就这样一两块砖、三五片瓦,越积越多。年少的俞敏洪不知道这堆砖瓦的用处,直到有一天父亲用这堆砖瓦在院子的一角砌成了一个方方正正的猪圈。
长大后的俞敏洪猛然意识到,原来多年前父亲盖猪圈的整个过程阐释了成功的奥秘。“一块砖没有什么作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只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终将无法实现。小的时候,我家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自然没有钱去买砖盖房子,但我的父母并没有放弃,日复一日地捡起砖头碎瓦,终于有一天积攒了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
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俞敏洪,也成了他做事的指导思想。“金字塔如果拆开了也只不过是一堆散乱的石头;生活如果过得没有目标,也只是几段散乱的岁月,但如果每一天都努力实现梦想,散乱的日子就积成了生命的永恒。”俞敏洪感慨道。
顺丰王卫曾说过,同样画画,有的人一辈子做画匠,有的人却能够成为画家。显然,他希望自己是后者。这个只关心物流,“物流以外的事情都不关心”的人,对物流业有着宗教徒般的虔诚和争做行业翘楚的雄心壮志,这正是即使强大如马云也难以撼动他的地方。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创业者并不一定天赋异禀,但一定是个充满希望的造梦者。这是因为,任何创业都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较高的失败可能性的前提下,没有理想和目标,缺乏创业的激情和想象力,坚持创业将是一件失败风险极高的事情。而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勇争第一的天性让他们更易成功。
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目标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可以给我们描绘清晰的未来,并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我们积极进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以及工作方式和路径。王健林说:“深信不疑的就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志向大小决定了你成功的概率。”
3.做少数人支持,多数人反对的事
王健林认为:所有人都认为能赚大钱的行业你一定不能进,只有少数人认为能做、多数人认为不能做的事情你才能获得超额利润。
“我们盖购物中心,电影院是相关的行业,想获得超额利润,想赢得比别人更快的发展步伐,一定要敢于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认为能赚大钱的行业你一定不能进,只有少数人认为能做、多数人认为不能做的事情你才能获得超额利润,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王健林突破成规的冲动,在万达集团的建立及扩张之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9年年初,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选择了收缩,万达却逆市扩张。王健林认为,中国没有出现全面危机,只是进出口暂时遇到困难,中国经济会很快恢复,坚持较快增长。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前两个季度,万达都选择了大规模投资买地。
由于敢于逆市拿地,且拿地后立即动工,万达出现了业绩翻番的局面。2010年上半年,万达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0%。其中,万达旗下的核心支柱企业和计划上市平台的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实现房地产合同销售面积278.8万平方米,合同销售金额334.4亿元,成为上半年仅次于万科,销售额突破300亿元的房企。其销售额的一半以上来自商铺、写字楼等非住宅类物业。
王健林说,富贵就要从险中求,“如果一件事周围所有的人都同意你去做,那你千万别做,如果只有少数人认为可以做,这少数认可的人中还有一部分没有胆量去做,那你就可以去尝试。”
前些年有一则广告词叫作“不走寻常路”,不走寻常路,顾名思义就是不走一般人都走的路。不走寻常路也意味着另辟蹊径,很多时候,走寻常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的人往往碌碌无为,而不走寻常路的则能够走向成功。在寻常的道路上,你只能欣赏路边的花花绿绿;而只有当你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你才有可能领略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阿里巴巴最初建立的时候,一共只有18个人,这18个人后来被称为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他们全是马云做教师时认识的同事、学生,或者好朋友。当初马云离开外经贸部决定南下回杭州创业的时候,他对这些人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大家愿意同去的,每月只有500块钱的工资,愿意留在北京的,我可以推荐你们去收入很高的其他公司上班。”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离开,都愿意跟他一起回杭州创业。
于是在1999年春节之前,马云带着原班人马从北京回到杭州,为即将到来的新事业做前期准备,他们准备做一个电子商务的网站。但是工作刚开始,大家便有了不同的想法。有人主张做B2C,有人提出做C2C。最后,马云做出决定,他说:“我们就做B2B。”
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不太可能实现,因为当时互联网上还没有这种模式,至少中国的互联网上还没有。但是马云却说:“如果一个想法80%的人都说好,那么你可以直接将它扔进垃圾桶。如果大家都想得到,别人能比你做得更好,你还做什么?”他当即拍板就做B2B。事实的确如此,马云是对的,阿里巴巴空前成功。
不走寻常路就是自己开辟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不走寻常路的人不一定都能走向成功,但是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付出,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总会有所收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如果大家都走同一条道路,那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会有人掉下河的。不走寻常路,就是要我们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引领潮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古人云:“天下之事,辗转相胜;天下之巧,层出不穷。”时代需要创新,需要开拓者。生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这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我不愿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宁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如今的社会,没有独树一帜,就不会有伟大出众的事业,吃别人嚼过的馍是没有味道的。
每个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大家都想做的事,一定会竞争激烈,相对你自己来讲机会就很少了。因别人都不愿意做,所以竞争者较少,你的机会就会更多,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无人注目,专注工作,容易成功。做大家都想做、关注的事,你既要研发做事,又要防别人“盗窃”,还要应付各种关注,无时间工作。
诚然,走和别人不同的道路一定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到美丽的彩虹,所以即便是一片荆棘,也要勇敢地走下去,即便失败了,那也会是一种难得的经验,一笔宝贵的财富。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跟随着别人势必就会失去了自我,失去梦想,失去与成功拥抱的机会。只有走自己的道路,才可能走进一块属于自己的天空里,只有走与众不同的道路,才能够成就不一样的辉煌。
4.目标是坚持的原动力
王健林说:“任何成功都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坚持才能得到。”2000—2004年,这三年对于刚刚涉足商业地产的王健林可以说是灾难重重。这三年,万达几乎面临了倒闭的风险。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万达十分不利。王健林除了要承受这些社会舆论还要忙于应付各种官司,公司连正常运转的能力都没有,更别谈业务的发展壮大了。
面对着如此极具毁灭性的局面,王健林出人意料地还是选择了坚持。也许,坚持已经是王健林的一种习惯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否则面对着这么多、这么大的困难,他怎么会一如既往地选择坚持呢?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王健林在困难面前永远坚定不移地屹立着?
答案就是对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王健林是一个目标性极强的人,他将万达的战略目标定位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上。为了这个目标,王健林练成了“金刚不坏”之身——面对任何困难都以一种无惧的意志力坚持战斗下去,直到战胜它为止。也许,这是王健林作为军人时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也许王健林天生就是一名战士,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会是一名顶天立地的超级英雄,生在了和平年代,便成就了他一番辉煌的事业。
一位资深媒体人说:“我也见过挺多中国商人的,王健林的思维非常清晰。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时,另外几位万达的老员工也不约而同地提到,王健林“自我学习的能力特别强”。这一点,从他近几年不断跨行业发展,不断开拓陌生领域就能看出——
2006年,涉足电影院线,当年实现赢利,不到10年,就拥有了百余家影院,千余块银幕;2010年,与美国弗兰克公司合作成立演艺公司,打造顶级的中国文化秀。4年后,汉秀剧场在武汉中心文化区全球首演;2013年,砸下500亿在青岛建立“东方影都”,并与奥斯卡金像奖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及全球四大艺人经纪公司签署协议,从2016年起,每年在青岛举办国际电影节,计划用3~5年将其“打造成世界排名前列的国际电影节,改变中国没有电影文化世界品牌的局面”……
接二连三的文化领域大手笔投资,在打响万达品牌的同时,也让一些公司管理层心生疑惑:“这能赚到钱吗?”王健林看问题的角度却大不相同:“所有的行业都是有天花板的,文化产业却没有。只要你做得好,它的赢利空间是无限的,而且它还有巨大的品牌效益和穿透力。”
前进的道路有了方向,前进者才不会迷路。目标就是一个企业前进的方向,任何时候目标的确立对企业来讲都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有了目标的指引,奋斗才会有意义,坚持的过程才会充满甜蜜。
5.成功源自“不安分”的心
任何持久不衰的激情都是需要理由来支撑的,那么想要成功的激情无疑就是对事业的野心最好的理由。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同样不想成为一个富人的创业者是不会获得大发展的。
王健林本人并不满足“商业地产教父”的名号,他懂得顺势而为,也善于打破规则,一次次颠覆自我,让万达的摊子越铺越大。从商业地产到高级酒店,从百货连锁到文化投资,从电影院线运营到青岛东方影都开发……王健林带领万达一次次震惊业界,打造了一艘巨型商业航母,而他自己的财富也呈几何倍数增长:2013年年初,胡润发布2013全球富豪榜单,他以780亿元的财富跻身华人第七;而半年后彭博社发布的亿万富翁排行榜显示,他以1350亿元的身家成为新科中国首富。
商业帝国的崛起绝非一日之功。从林业工人、军队独行侠到下海淘金者,王健林主动改写着人生轨迹。而在商海游弋多年,他带着万达搞过医药,做过电梯,研究过高科技,直到最后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选择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才有了日后万达的风生水起。
尽管万达旗下院线、百货应有尽有,但王健林没有太多时间去休闲,他的时间全都用在了万达的投资和创意决策上。今天,同辈的王石、任志强等人大多已经退居二线,但是他仍竭尽所能地出现在万达重大活动的每一个现场,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奔跑。
作为千亿元企业的掌舵人,王健林对外是规则的挑战者,对内则追求不可抗逆的规则。多年来,他对“最大”“最早”“最多”“第一流”的追求和热爱远胜于其他人,换句话说,只要万达进入的行业,其他企业都视其为“猛虎”。于是我们看到,从商业地产教父到文化产业大鳄,王健林成为这个商业时代最出色的机遇猎手。
2014年,王健林收购了12家旅行社,总规模达75亿,他的计划是在3年内靠并购做到全国最大……据说,王健林的投资逻辑非常直接:“我买什么能成为全球第一?”
王健林的“野心”显然不止于做中国最大的“房东”。如今,万达的商业地产已经基本不用王健林操心。团队拿来新的选址方案,他看过后只要签字就可以。他开始把心思花在新的业务上。
2013年,王健林首次登上富豪榜榜首后,并没有停留太长时间。不到一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其董事局主席马云以1500亿元身家超车,一跃成为胡润百富榜首富。
互联网概念成了商界的宠儿,但王健林坚定地认为以万达为代表的“传统店铺经营”无可取代。他也开始涉足电商平台,尽管他自己还不太会用这些——2014年8月,万达与腾讯、百度成立电商公司,被业界戏称为“腾百万”。为了拥有自己的支付平台,万达同时与快钱进行收购谈判。王健林的想法很明确:2014年,万达广场有4000多万会员,2015年目标是1亿,此外还有十几万家商户,资源如此分散,万达无法掌控,但通过支付环节可以将它们连在一起。
大手笔收购,是王健林借资本之力实现万达版图扩张的又一尝试。
野心是成就一个人的前提。一个成功的富人会心胸宽广不计小事,这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发展有宏伟的志向和野心,没时间在意那些小事。
野心是成就一个人的前提。野心够大,你也就有了容天下的胸襟,于是你更能容人之短,用人之长,在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广得人和;野心够大,你也就有了不懈奋斗的动力,于是你可以吃得下别人吃不下的苦,吞下别人不能忍受的泪水;野心够大,你也就有了鸿鹄般的志向,于是你可以把握趋向不断前进,向着掌声和鲜花不断努力……你所有的成功都是根源于你那颗不安分的心。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要成功首先就要拥有一颗宏大的野心。你所有的成功都是根源于你那颗不安分的心。
三国时期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初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均有实力竞“标”。曹操的“标的”是:一统天下,坐领江山。他自称“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的“标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三顾茅庐时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虽然志向比曹操略差些,但也算得上盖世英雄。孙权属“继承父兄遗产”而得国,但也并非泛泛之辈。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士民富庶,足与魏、蜀鼎立,偏安江东。反观河北袁绍就差多了。袁绍本身出自四世三公,起点高,名声大,拥数十万之众,谋臣无数,战将如云,也曾有兴汉灭贼之志,但徒有虚名,属“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之辈,被称为“羊质虎皮”“凤毛鸡胆”,为后世所唾笑。刘表则领荆襄之地,地沃利广,豪杰众多,但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甘为井底之蛙,本有进取中原的绝好机遇,但他却以“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而自足。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众人之中,曹操的目标最远大。正如史官赞诗所言:“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目标远大,才能充分发掘你的潜能。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就愈大。”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当确定路程有10千米的时候,走到七八千米处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很累;但如果要求走20千米的路程的话,那么在七八千米处,正是斗志昂扬之时。所以说,目标远大,才能充分发掘你的潜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快餐业竞争十分激烈。连锁快餐公司比比皆是,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大店称霸全美,大名鼎鼎。但1969年,从小就喜欢吃汉堡的戴夫·托马斯在美国俄亥俄州创办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汉堡餐厅,并用女儿的名字为店起名为“温迪快餐店”。
汉堡餐厅规模虽小,且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但戴夫·托马斯毫不气馁,从一开始他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高目标,那就是温迪快餐店要赶上快餐业老大麦当劳!
激烈的竞争中,为保住并稳固自己快餐业老大的地位,麦当劳花费了不少的心机,温迪快餐店很难有机所乘。起初,戴夫·托马斯走的是“隙缝路线”。当麦当劳把自己的顾客定位于青少年时,温迪快餐店就把顾客定位在20岁以上的青壮年群体。为了吸引顾客,戴夫·托马斯增加了汉堡肉馅的分量,在大部分汉堡上,他将牛肉增加了零点几盎司。这一不起眼的举动为温迪快餐店赢得了小小的成功。
1983年,美国农业部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麦当劳号称有4盎司汉堡包的肉馅,重量从来就没超过3盎司!趁此契机,戴夫·托马斯请来了著名影星克拉拉为自己拍摄了一则享誉全球的广告,为温迪快餐店问鼎快餐业霸主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成功的广告为戴夫·托马斯的温迪快餐店带来了营业额的巨幅增加。
广告内容为:一个认真好斗、喜欢挑剔的老太太,正在对着桌上放着的一个硕大无比的汉堡包喜逐颜开。当她打开汉堡时,她惊奇地发现牛肉只有指甲片那么大!她先是疑惑、惊奇,继而开始大喊:“牛肉在哪里?”美国民众对麦当劳本来就怀有许多不满,适时而出的温迪快餐店广告马上就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共鸣。一时间,“牛肉在哪里?”这句话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
1990年,温迪快餐店的营业额已达到了37亿美元,同时迅速发展了3200多家连锁店,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直逼麦当劳,温迪快餐店凭借执着于目标的不懈努力坐上了美国快餐业的第三把交椅。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并非是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毫无远见的人。只有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富有理想与有远景规划能力的人,喜欢不断地思索刺激进步的措施,并懂得将它们沉淀为某种特别有力的机制。
将人生的目标锁定在高位,这是任何一个富人都会有的思维;相反,平凡的庸人胸无大志、自甘平凡,他就将注定一生平平。气魄大方可成就大,起点高才能致高远。
6.在最合适的时机实现高增长
企业的发展就如同人生一样,尽管过程很漫长,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发展自己固然重要,但能否抓住机遇也是十分关键的。在企业的关键时刻,一次的努力能抵得上平时的几次、几十次的努力,一年的努力能抵得上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住了关键时刻就等于实现了企业的大飞跃。因而怎样把握最合适的时机,就成了一个成功企业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万达广场能做到让百姓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其秘诀是什么呢?
首先,与政府的城市化发展策略紧密度高。万达顺应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趋势,满足各地政府加快城市发展的需求,例如万达的第三代产品——城市综合体,已经被看成了高档次城市的名片,既提升了城市档次,又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因而备受各地政府的青睐。作为回报,政府为万达提供了快速拿地、土地分期付款等相关优惠政策。就这样,万达与各地政府共创了一个双方互赢的默契,同时也为万达日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其次,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机会,迅速崛起。在国内房地产快速发展期内,万达早已完成了自身一切的准备工作,故而在行业的大周期内没有出现重大失误。正是由于万达已经提前做好准备,所以在时机降临的一瞬间,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抓住机会,并一鼓作气,快速占领了国内市场。
有人说:如果说资金与资源是工业社会最重要的竞争要素,那么时间优势则是信息时代最强大的竞争战略武器。的确,在现今社会,参与创业的人在不断增加,如果你选好了一个项目,不赶紧行动,若是被对手先行一步,你的成功机会就会大打折扣。
抓住商机对于创业者来说很重要。那是决定创业者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什么是商机?并不是等到所有人都听到了发令枪响才是商机,用马云的话说:“如果时机成熟,就轮不到我来做了!”相反,恰恰是大部分人都还处在“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的时候才是最好的商机。
人们常说,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对于创业者来说,时机就是商机,商机就意味着成功。
1983年,霍华德·舒尔茨作为星巴克的市场经理,被派到意大利米兰去参加一个国际家居用品展。一天早晨,他来到宾馆旁边的一个咖啡吧。他发现意大利的咖啡店和美国很不一样,他们只向客人出售现做的新鲜咖啡。他看见咖啡师傅一边磨咖啡豆、压进浓缩咖啡、蒸牛奶、递给顾客,一边友善地与顾客聊天。
意大利当时差不多有20万家咖啡店,仅米兰一地就有1500家,几乎每一条街道拐角处都有一家,所有的咖啡吧都很受欢迎。舒尔茨发现,在这里咖啡店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的模式,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咖啡就像是一种纽带,而咖啡馆则是人们情感交流和休憩聊天的绝好的“第三空间”。舒尔茨被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咖啡深深地震住了,坚信这种全新的咖啡文化必将成为休闲时代的潮流。
于是他抱着发扬这种文化理念的决心回到美国,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变星巴克,但是星巴克的管理层们却异常顽固,舒尔茨无法说服他们,以至于最终不得不离开了星巴克。
1986年,离开星巴克的舒尔茨开起了第一家咖啡店,这种新的咖啡文化,给了人们全新的体验,他的生意异常火爆,到1987年就开了三家,每个店的销售额都达到了年均50多万美元。而就在这一年,星巴克拥有者鲍德温等人打算把星巴克卖掉,舒尔茨立即融到了400万美元将它买了下来,就这样,新的星巴克诞生了。
时间进入到21世纪,现如今星巴克咖啡精神已经成了全球文化,很多人已经无法想象没有星巴克这个“第三空间”应该如何生活。它在全球范围内有近120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霍华德·舒尔茨凭着他对人们生活文化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与前瞻性的把握,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打造了一个遍布世界的咖啡王国。
世界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过:“每当你看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是有人做出过勇敢的决策。”而勇敢决策的前提是有敢于领先的勇气和超前预见及清晰洞察。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商战规则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要想抓住商机,就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准备,敢于争先一步。
就拿大家都熟悉的诺基亚来说,它能够多年保持手机行业龙头老大的宝座,与其快速的技术创新能力密不可分。诺基亚认为,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唯一途径就是永远走在别人前面,永远比别人快一步。
诺基亚不断加速新品的开发速度,宣布每年都将拿出总营业额的9%用于研发新产品,其新机型开发周期平均缩短到不足35天。这也促使了诺基亚市场的空前繁盛,直到苹果和谷歌安卓的强势崛起,这个势头才被遏制。而苹果之所以遏制诺基亚,也是因为它更“快”,当然这个“快”不是指机型,而是整个娱乐模式和概念上的全面领先。
与之相反,尽管东芝在中国最先推出低温多晶硅手机屏幕、最先配备CCD摄像镜头、最先实现视频拍摄功能的手机,但是由于东芝手机推出新品的速度明显太过缓慢,而这种缓慢使东芝手机错失许多市场机会,最后只得被淘汰出局。
思科CEO钱伯斯在他的一篇《速度制胜论》中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时代,在新的竞争法则下,大公司不一定打败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会打败慢的——你不必占有大量资金,因为哪里有机会,资本就很快会在哪里重新组合。速度会转换为市场份额、利润率和经验。”
对于创业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财富,应该以快取胜,创造时间效益,不轻易放过任何机遇。要牢牢树立起“时间就是商机”的观念,才能够捕捉到市场机遇。
如果没有一种抢先一步的竞争激情,终究会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被淘汰出局。现代企业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抓住机遇,争取时间,就能因势利导,化险为夷,在竞争中取胜。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市场竞争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企业过去赢得竞争优势是靠成本、质量、技术、渠道等,但现在,这一切都已不再是唯一的优势,创业者唯有抢占先机,快速行动,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领先代表创新,而创新必然会有风险,因此,敢于领先的创业者必须敢于承担风险,善于避开风险、减少风险、分散消除风险,并且有将风险转为机遇的能力,这样才能在领先别人的同时不至于将自身置于险地。
7.从危机中寻找转机
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危机来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的机会来了。”提到机遇,人们总会想到美好的未来,充满了向往,可提到危机,人们总是心存恐惧,恨不能离得越远越好。然而,世事多变,没有绝对的机遇,也就没有绝对的危机。事实证明,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从来少不了危机的身影。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汉字用两个字符来书写Crisis这个单词。‘危’字代表着危险的意思,‘机’字则代表着机会的意思。身处危机中,意识到危险的同时,不要忽略机会的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危机”可能就是你的“转机”,正如那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没到最后一刻,就不要轻易给“危机”下结论,把精力用在思考补救的办法上,它就一定会被你的信心和勇气化解。
2012年4月25日晚,王健林应清华大学邀请,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家讲堂,发表了“创新与竞争优势——以万达为例”的演讲。
在演讲中,王健林提到在万达转型商业地产的初期,发现在国内很难找到能够设计万达广场的设计院。在当时,设计院大多是设计住宅或百货商店的,不会设计购物中心。无奈之下,万达只能向国外求助——请澳大利亚、美国的公司来设计,但是这样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小视,不仅设计费用高,更重要的是设计时间过长,难以跟上万达的发展速度。
王健林没有坐以待毙,他心想既然万达有意把商业地产作为终身事业,就一定要有自己的规划设计院和管理公司,不能总是把自己的命运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于是2007年,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这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家从事商业项目规划设计,同时进行全过程管控的技术管理和研究机构。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擅长商业业态规划及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是万达集团的技术管理部门。
规划院成立后,对万达广场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王健林说,企业管理中有这样一种说法: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标准。万达商业规划院先后为国家公安部、住建部、商务部制定了中国购物中心的消防规范、评价标准、管理标准等,体现了万达在行业中的地位。
武汉的楚河汉街项目,经王健林修改的规划图就有22版。如今规划院已经从最初的10人发展到400多人,这个部门依旧是万达最忙的部门。“2011年我只过了两个完整的周末。”万达规划院院长赖建燕说。
关于万达规划院的水平,从它拥有的专利可窥一斑。武汉“汉秀”中有一个重200吨的机械臂,要举着3个7吨重的LED显示屏自由移动、组合。“最初这个机械臂是请顾问公司做的,但觉得不好。后来是我们规划院特种机械所自己研制的,并且造价、安全性、工期都更优。”万达旅游文化规划院院长王元说。除了机械臂,“汉秀”的水下机械系统也是万达的专利产品。
心理学家曾分析说:“‘危险’的可怕不在于危险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危险的认知。”就像之前比较流行的一系列跳水节目来说,同样是站在10米跳台上,训练有素的跳水运动员可以轻松地做出复杂动作后入水,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光是走上10米跳台的过程都让他两腿发软。所以,面对危险,首先要提醒自己:危险,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
而如果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这世上的事情十之八九都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灾祸和幸运相依,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最安全,最安全的地方也许最危险。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也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凶险的重重迷雾之后往往是柳暗花明的奇山秀水,而甜美的机遇之中又往往是糖衣裹着的炮弹。
斯蒂芬·霍金的一生可谓是磨难重重,他拥有着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天赋,但是他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两根手指可以活动。但是厄运并未就此止息,1985年,他又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能力,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
后来,他曾在一本书中写道,当他得知自己患病时,情绪十分沮丧。但当他认真进行深思之后,却变得很高兴,因为这正好使他专心于自己最具才能的事业。霍金说:“我不会有比这更好的命运机遇了,对此我心存感激。”
霍金把厄运看作一种机遇,从危险中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机会,从而成为“宇宙之王”,让自己的智慧充斥着整个宇宙。由此可见,即便是再坏、再可怕的危险其本身也有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另一面”,找出这潜在的“另一面”就是发现机会的转折点。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富豪,其财富秘诀有多条,但是,善于把握危险中的机会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1967年,经济危机席卷香港,导致股市暴跌,此时投资者普遍失去信心,香港的房价也随之暴跌,但李嘉诚却凭借过人眼光和开拓魄力,趁机大肆收购其他地产商刚开始打桩而又放弃的地盘。这样,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楼宇需求大大增加时,他赚得钵满盆满。
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资本投资界无往不利,靠的也是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机会的逆向思维方式。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贪婪。”2007年,巴菲特数次减持手中的中石油股票,要知道,那时候的中石油股可是全亚洲风头最劲的几只股票之一。当时所有人都感到不解,可就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后,“中国石油”的股价就大跌了。
到了2008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关系,全球股市一片低迷,作为金融中心的华尔街更是深陷泥潭、狼藉一片。这时候,巴菲特又逆势大手笔地购买了如高盛、通用电气、比亚迪等公司的股票。他说:“我喜欢熊市,熊市的东西很便宜,就像一个色鬼来到了女儿国,每次危机都是买入的绝好机会。”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在危机中把握机遇的能力使得李嘉诚和巴菲特能够成为伟大的企业家和投资者。
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总裁格雷格·布伦尼曼说过:“危机不仅带来麻烦,也蕴藏着无限商机。”然而,有些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总是还没行动就已经被危机吓得手足无措,甚至抱着一种鸵鸟心态,把头一埋,无论外面发生什么事,自己只管逃避。然而,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要想让企业得以长期存在并发展,必须放弃一味忧怨畏惧、瑟瑟发抖的弱者姿态。勇敢地面对现实,强健肌体、激扬活力,化危机为转机,以争取到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8.轻眼前利益,重长远利益
王健林提醒人们,企业的运营者一定要有远见,没有远见的人只会看到眼前芝麻大的利益,却错过更长远的大利益。很多商业模式的赢利之道在于未来,且往往这些需要预见的赢利之道将会带来真正的大利益。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大智慧——轻眼前利益,重长远利益。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想要吃透其商业模式的赢利之道,并非易事,需要企业具有足够的智慧、丰富的经验、远见的卓识,而这些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必须亲身经历的过程。
如果说在中国王健林是第二个了解商业地产的专家,那么不会有人敢站出来说自己是第一人。王健林是少数在商业地产中游刃有余的行家,被称为商业地产界的教父,这个称呼的背后是王健林多年来坚持不断的摸索与碰壁。
人们常说:干一行要通一行。谈起商业地产的赢利之道,一向不善言辞的王健林竟能口吐莲花,讲得头头是道,朴实的语言讲出了王健林对商业地产的深刻透析。
万达作为一个房地产企业,最值得人欣赏的是它敢于正视过去,正视失败。数年来,万达在一片欢呼与斥责声中一路走来,不断探索和审视商业地产模式,反思过往的成败。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断解剖自我、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万达最终探索出了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商业地产模式,并认真分析研究,吃透了商业地产的赢利之道。
第一,万达坚持将新的利润增长点落实在商业地产的创新领域处,及时寻找未被发现的新增长机会,比如商业管理公司。万达成立商业管理公司的初衷,仅仅为了解决人才难觅的局面。可出人意料的是,商业管理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竟发展成了万达的一个爆发式的新利润增长点。
第二,万达的另一个新利润增长点是充分利用商业广场外墙做广告出租业务。这个看似有些不起眼的点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例如,上海万达商业广场每年的广告收入已经超过了1500万元。目前万达集团正在充分发挥这一现有资源的商业价值,与多个大公司洽谈外墙广告的承包问题,有望继续提升这一利润空间。
第三,加强后期商业运营的管理。万达加强了项目开业之后经营管理的服务力度,实施统一招商统一管理,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项目运营的成功和商户利益。在招商过程中,对优质商户进行严格的筛选,不以提高销售业绩为目的,而是提高商户进入的门槛,对销售对象和招租商户进行严格把关,只有经营形式、企业信誉、经营品种等方面均符合万达的要求之后才能入驻,这为万达之后的经营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万达加大了商业项目的持有比例,甚至有的项目几乎采用全部持有物业的形式,从而加强项目后期运营的掌控和管理权,使项目的发展更加符合商业的整体利益。
第五,万达对公司利润的理念也做出了调整,一改过去以销售收益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模式,转而注重以长期的租金收益和资产升值收益为主要利润来源,变销售赢利模式为租金赢利模式。就这样,万达在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上更加合理化。
第六,随着商业地产开发的逐渐成熟,万达把尊重商业地产开发客观规律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相比以前,万达更加重视商业地产开发阶段的管理,从最基层开始创收。例如,项目开发前期的商业管理的介入,使项目从商业定位、布局、项目各项功能配套和设备配套更符合其后期的商业经营的需求,为商户投资者的经营利益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个企业想要赢利,首先要选对商业模式,其次通过对商业模式的分析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这种商业模式的赢利之道。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企业所适用的商业模式是有很大区别的,只有适合的模式才是最科学的运营模式,才是真正的利润保证。
那么,企业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时,有哪些诀窍呢?
第一,不做霸盘。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而很多企业总是试图通过“霸盘”这种非正当竞争手段,违反商场正常秩序,强行占有全部资源,从根源上断了竞争对手的生路。如此不择手段的商业模式,只能带来一时昌盛,从长远来看,众商均仿之,必然会自食恶果,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王健林从经商之初,就坚持合作共赢,因此才有了万达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局面。
第二,机会与风险并存。今天的社会推崇创新者,很多企业认为只有创新才能取得成功。殊不知,创新的路上掩埋着多少前辈的尸骸。新的领域的确机会多,可风险也同样大。真正创新成功的人只有极少数人,大部分的创新者都成了探路者,倒在了路边。因此,王健林提醒经营者,试图通过创新取得成功的企业一定要理性地分析机会与风险指数,进行有分寸的创新。
第三,不要盲目跟风。现在有很多企业并不了解自己,不知道哪些模式适合自己,于是乎看到哪个企业赚钱了便迅速效仿。众企业一哄而上,很快导致了市场过于饱和,最终的结果是大家谁也没赚到钱,甚至很有可能赔钱。因而,企业在选择商业模式时,坚决杜绝羊群效应,认真分析自身的长短处,扬长避短地选择商业模式。王健林带领万达走到今天,每一步都是不断试错才摸索出来的。
第四,结合社会的大背景。企业生存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其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时代的趋势和需求。很多商业模式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社会认可它,大众需要它,社会资源才会供应它,它才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那些不适合大背景的商业模式注定是失败的模式,没有社会的供养,何谈生存发展?
在王健林看来,赢利之道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沃土,是企业运营的目的地。没有不重视利润的企业,没有利润的企业连基本的生存都做不到,何谈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因而,吃透商业模式的赢利之道,是一个企业应该具有的基本生存技能。为此,经营者任何时候都要瞄准赢利,千方百计寻找对策,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