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抢救与保护
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是指1949年以前各少数民族以纸质载体形成的反映古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历史记录。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珍贵的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已遭受损毁,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这些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本文拟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 西南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的构成
(一)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
1.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主要指1911年以前西南少数民族以本民族文字产生形成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古籍文献,从档案学的角度划分,它们是一种极其珍贵的手稿档案。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如宗教类古籍有傣族以傣文译著的三藏经卷声称有八万四千部:历史古籍有藏族的《创世纪》《格萨尔王传》等;科技古籍有彝族的《彝族天文起源》《地震纪录》等;文艺古籍有纳西族的《鹏龙争斗》《东巴舞蹈来历》以及白族民间歌手用白文书写的《大本曲》唱词等;哲学古籍有彝族的《天地人源论》,傣族的《谈寨神勐神的由来》等;伦理书有彝族的《训迪篇》,傣族的《祖父对子孙的教导》等;语言文字类有彝族的《彝文单字汇编》,傣族的《经书解释和语言学》等。
2.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文书
(1)政务文书。这是历代封建中央政府、西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各级土司在统治、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活动中产生形成的文件材料,有诏书、敕谕、委状、令旨、指令、布告、通告、公约、呈文、祝文和宣誓文等文种。
(2)法规文书。如傣族最早形成的傣文法规是西双版纳第四代召片领萄建仔的外孙芒莱制定的《芒莱法典》,其他傣文法规有《政治和管理制度》《召片领判事条例》等。壮族则有与古壮字创作类似保护汉代“道德经”的《传扬歌》,乡规民约则有汉文、古壮字两种。
(3)经济文书。西南少数民族经济文书多记述少数民族地方土司、历代封建王朝以及寺院对各民族人民的经济剥削情况,如藏文《噶厦关于停止使用印币之指示》《藏族土司松杰衰征收赋税执照》,傣文《景洪坝宣慰田及官田》《百姓负担账》,彝文《账簿》《作斋账单》《粮食收支账》等。此外,纳西族还用东巴文记录钱物收支账目,书写契约。
(4)谱牒文书。西南少数民族文字家谱分布面广,数量较多,仅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珍藏的就有《阿本颇谱》《毕摩谱系》等30余份彝族家谱。傣文谱牒更为丰富,有《车里宣慰世系》《勐泐王族世系》《盈江刀氏土司家谱》《盂连宣抚史》等。
(二)西南少数民族纸质汉文历史档案
这是西南少数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使用汉文形成的反映西南少数民族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天文、历法、医药、文艺、哲学、伦理、宗教、民俗等方面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纸质原始记录文献。主要类型有:
1.古籍
古籍是西南少数民族以汉文撰成的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情况和生产生活状况的刻本、写本、稿本、抄本和拓本。少数民族汉文古籍卷卷帙浩繁,按内容性质可划分为宗教类、历史类、文艺类、科技类(包括医药、天文、历算、冶炼、铸造、种植、栽培、建筑、工艺书等)、伦理类、哲学类、语言文字类、军事武术类、译著类、心理学类等类别。少数民族汉文古籍数量最为丰富,内容涵盖面极广,是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重要构成部分。
2.文书
文书是西南少数民族土司、绅民在处理民族事务、表达思想意图、传递社会信息时以汉文形成的一种档案文件,现存少数民族汉文历史文书种类丰富,按性质用途划分,有政务文书、经济文书、军事文书、法规文书、诉讼文书、抗击外敌入侵文书、谱牒文书和信函文书等类型;按文件名称可划分为诏、诰、谕、题、奏、疏、法规、令、条例、布告、公约、呈文、书、移、咨、信、账簿、契约、家谱、盟约等,这些文书多为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或土司撰制形成,在记录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方面有较高的原始性和权威性,对研究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 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现状
1.自然损坏现状
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纸质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量多,内容丰富,但由于纸质档案文件材料极容易损坏,加之大部分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原存民间,保管条件恶劣,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已经受到损毁。以彝文历史档案为例,云南省楚雄州档案馆收藏的58个卷宗150册彝文古籍、文书中,前残的有18册,占12%;前后残的有29册,约占19%;后残的有14册,约占9%;严重残损无法修复的有6册,占4%。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所存藏文经卷中,已有0.1%的经卷字迹褪色或变质,多为翻阅磨损造成。而同一地方的夏河县档案馆所存的藏文历史档案中,已有20%的藏文历史档案字迹褪色或变质。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散存民间的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大多年代久远,保管条件恶劣,发霉、受潮、粘连、虫蛀和结砖破碎现象极为普遍。
2.人为损坏现状
除自然损坏外,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由于受政治运动冲击、档案保护观念淡漠或愚昧无知等因素的影响,曾遭到严重的人为损毁。据云南省红河州建水民族研究所进行的民间彝文古籍状况普查,石屏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烧掉的彝文古籍有哨冲区撇妈扎乡撒妈扎村许有义家《祭祖经全集》32卷,哨冲区他克亩乡他克亩村罗双有家《祭祖经》一套36卷等,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究竟有多少彝文纸质历史档案被烧,现已无法统计。藏文纸质历史档案的人为损毁也十分严重,如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档案馆从1961年就开始收集藏文历史档案,到1966年初,共收集到3000卷藏文历史档案。遗憾的是这些藏文历史档案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殆尽。
3.档案流失状况
历史上曾有大量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流失国外。如19世纪以来,沙皇俄国先后从外蒙古、北京、拉萨、新疆等地运走了《甘珠尔》《丹珠尔》和若干吐蕃木牍。此后,美、英、法、日等又掠走了许多敦煌藏文档案和11世纪以后的藏文档案。1959年西藏叛乱时达赖集团把大批藏文历史档案带到印度,存放在所谓的西藏文献图书馆内。其他收藏藏文历史档案的国家和地区还有美国、德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挪威、瑞典、波兰、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尼泊尔、锡金、缅甸、克什米尔、蒙古等。
值得注意的是现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如随着国内外对东巴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现今前来纳西族地区旅游、考察、探险的西方人士众多,其中一些人不惜用重金购买散存边远山村的东巴经典,如一本普通的东巴《祭天经》可卖到600至800元,而珍贵的东巴经孤本则卖到数千元。目前所知,仅流失到西班牙的东巴经典便多达一千余本,流入其他西方国家的东巴经也在一千册以上,形成本世纪又一次东巴经的对外流失。
三 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科学保护
(一)加大投入,加强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
1.宣传动员、鼓励捐献
档案部门在开展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征集工作时,可采取政府发布通告,召开会议或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宣传橱窗等宣传工具,向各民族群众广泛宣传国家《档案法》和公民保护档案的义务,鼓励他们将珍藏的档案文件交由国家档案机构保管,当地人民政府和档案部门对捐献档案的单位和个人要颁发奖状和证书,并根据档案的价值发给奖金或奖品。
2.普查摸底、多方征集
为了解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散存情况,档案部门应对各地区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分布状况进行普查,对一些珍品档案可采用赎买的方式,将其收集到档案馆珍藏;对一些暂时征集不到的档案原件可采用复印、拍摄或拓印等方式进行收集;对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收集保存的具有档案、文物、图书性质的档案文献,可按照《档案法》的规定,协商保存原件或复印件。
3.拓宽途径,加强流失国外档案文献的征集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大量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流失欧美等国,收藏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之中。目前,已有部分档案文献或出版或制作成缩微品,为此,有关文化机构可采取交换或购买出版物和缩微品的方式进行收集。对于部分珍贵的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原件则应通过外交渠道追回,以维护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齐全与完整。
(二)西南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技术保护
1.对破损的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进行加固与修裱
(1)加固。常用的加固技术有:1)涂料加固。就是在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字迹表面加一层涂料,使纸张、字迹免受各种介质的影响及机械磨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涂料配制简单,涂刷方便,缺点是可逆性差。常用的加固涂料有乙基纤维素、氟树脂(C—42含氟树脂)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2)丝网加固。即用蚕丝结成网状,并喷上聚乙烯醇缩丁醛胶粘剂,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使丝网与古籍纸张黏合在一起的一种加固方法。丝网加固优点是透明度好、分量轻、手感好、耐老化,缺点是强度较低。此方法适用于脆弱古籍和两面有字的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书页。
(2)修裱。修裱技术有:1)揭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砖。有些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在高温、霉菌、尘土、水分等因素作用下,纸张粘连在一起,胶结成文书砖。修裱这些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时,可用干揭法或湿揭法将其揭开。干揭法一般用于粘连不太严重及字迹遇水易扩散的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揭时用竹签伸进纸页间空隙处,紧贴纸页向四周轻轻移动,慢慢揭开。对于黏结比较严重并且字迹遇水不扩散的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常用湿揭法。根据档案破损、粘连情况,分别采用水冲法、水泡法和锅蒸法,水冲、水泡、锅蒸后的档案必须干燥一段时间,使其具有一定强度后才能揭。2)补缺。对残缺或有孔洞的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进行修补称为补缺。补缺时,用毛笔在纸页孔洞反面边缘2—3毫米处抹上一层稀糨糊,将一块与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纸张的厚薄、颜色大致相同的补纸贴上即可。3)托补。托补有溜口和接后背两种。在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纸张磨损的折叠处补贴上一条棉纸的技术称为溜口;对装订边窄小的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进行加边的技术称为接后背。4)托裱。在书页的一面或两面托上一张纸的技术称为托裱,裱有湿托和干托两种。湿托是在书页的一页刷上糨糊,然后再上托纸,可用于字迹遇水不涸的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对于字迹遇水涸化、褪色的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可采用干托法。干托是把浆糊刷在托纸上,然后在高丽纸等吸水纸上散去一定水分,再上到书页上。
修裱常用的黏合剂有小麦淀粉糨糊、甲基纤维素(CMC)、二醋酸纤维素;修裱用纸有宣纸、棉纸、云母原纸、卷烟纸等。
2.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字迹的恢复与显示
(1)物理显示字迹法。这一方法具体有:1)摄影法。摄影法显示字迹是利用字迹、纸张及污斑对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不同的吸收、反射,从而在胶片上因感光不同而加大反差,使字迹显示。2)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这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显示褪色字迹或图像的一种现代化修复技术。这一技术首先要用传真扫描仪或反射显微光密扫描仪等微感器对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书页进行扫描,同时在数字磁带上记录下书页各点的有关参数,如光密度、透射率、透明度等;随之对数字化参数进行修正,并消除不需要的画面,如霉斑、扩散部分等。最后,将数字图像进行还原,以文字形式转置到某种介质(如纸张、胶片、电视监视器等)上,便于人们阅读。
(2)化学显示字迹法。这一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如硫代乙酰铵、黄血盐、单宁(即鞣酸)或DH-B型恢复剂与褪色字迹。由于此方法对少数民族纸质文字历史档案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使用时要慎重。
(三)加大打击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破坏、倒卖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五章第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二)擅自提供、抄录、公布、销毁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三)涂改、伪造档案的;(四)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擅自出卖或者转让档案的;(五)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因此,公安机关和其他法律机构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破坏与倒卖走私活动的打击工作,以维护少数民族纸质历史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参考文献
[1]东主才让:《藏文古文献概述》,载《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北京图书出版社1992年版。
[2]王尧:《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3]欧朝贵、其美:《西藏历代藏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张公瑾、黄建明:《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5]华林:《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