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世界中的大学生:中国、巴西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二

郭开元郭开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青少年法律、青少年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

1.项目合作的背景和过程

在当代世界,中国和巴西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都属于金砖国家。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为了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中巴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经过反复磋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与巴西社会学会、巴西应用经济调查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中国巴西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课题项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4年就开始与巴西社会学会接触和联系,探讨合作开展比较研究。2006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代表团访问了巴西和阿根廷,在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和国家青年秘书处召开的会议上,相互交换了合作意见。2008年,汤姆·杜耶尔教授任巴西社会学会主席期间,访问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希望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提出了共同开展合作研究的愿望和设想。2010年5月,以时任副主任孙云晓为团长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代表团赴巴西访问。代表团分别与巴西社会学会、圣保罗大学、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巴西利亚大学、巴西应用经济调查研究所、国家青年秘书处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和交流。在巴西应用经济调查研究所的会谈中,会议代表围绕中、巴、阿三国青少年合作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论证,并对调查问卷、抽样方法等具体实施细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磋商。三方初步商定此次调研对象为中、巴、阿三国各1800名大学生。三个国家分别在本国首都、一个发达城市和一个中等城市选择一流、二流、三流大学各一所,每所大学抽取200名学生,其中,文理科学生各100名,抽样方式要确保具有本国各地区的代表性。中、巴、阿三方达成合作意向,初步商定合作开展研究的时间进度。后来,由于阿根廷拒绝了中国代表团的签证,与阿根廷的合作未能继续,以至于中国与巴西的合作研究所调查的样本量也有所调整。

2011年9月,以时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的郗杰英为团长的学术代表团访问巴西,与巴西、阿根廷的专家、学者就已确定的合作课题项目有关的抽样方法、调查问卷和时间进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实质性地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合作进程。首先,讨论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抽样方法。调查抽样方法采用分类等概率抽样,抽样目标人群是中国和巴西的18~24岁的本科大学生,在巴西的圣保罗市、巴西利亚市和中国的北京市、上海市分别选取3所不同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按照专业的设置进行抽样,确保调查研究的有效度和可信度。其次,讨论确定了调查问卷内容。初步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巴西和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志向和对彼此国家的印象等内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术代表团针对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与巴西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修改问卷中不适合中国情况的问题,增加或者减少问卷中的选项,对问卷中存在的有异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经过深入的讨论和细致的修改,调查问卷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再次,讨论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进度。根据课题合作研究的实际需要、中国和巴西的人员构成、经费支出等情况,会议讨论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时间进度,使课题研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12年3月,中巴两国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课题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2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该课题的交流会,双方相互交换了调研数据,并就各自分析研究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并达成分别以葡文、中文出版研究成果的意向。

2.调查问卷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达到进行两国比较的研究目标,两国确定的调查问卷的结构和问题基本相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包含61个问题,比巴西团队的调查问卷少5个问题。调查问卷在两国都做过预先测试,并根据存在的问题,考虑到两国的文化差异,对问卷的相关问题做了相应调整。经过测算,每个被调查对象回答调查问卷的时间大约为30分钟。

调查问卷共包含10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是基本情况,有5个问题,主要是关于性别、年龄、居住、婚姻等方面的内容。第二模块是父母的情况,包含6个问题,主要是关于调查对象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第三模块是关于大学生活的,有12个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专业的选择、是否愿意更换专业、是否愿意出国留学、课内外学习时间、毕业后的打算等。第四模块是文化和社交,包含9个涉及文化和社会性的问题,如大学生交友的标准和数量、对于青年期的积极和消极观念、困扰当代青年的主要因素、个体的价值追求、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第五模块是自由时间和闲暇活动,有7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参加社团组织的类型和时间、花费在休闲娱乐上的时间、周末和假日的活动、平常上网的活动情况等。第六模块是关于宗教问题,考虑到文化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双方调查问卷中对于此问题提供了不同的选项。中方的调查问卷题目主要是调查有无宗教信仰以及信仰的内容。第七模块是关于工作,有7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当前和未来工作的问题,在受访前一周是否工作、工作时间、工作种类、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选择职业的关注点、对未来职业的愿景等。第八模块是参与公共领域,有6个关于公共参与情况的问题,主要是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度、关于青年参与公共机构的看法、参加社团组织的情况、参与政治的态度以及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原因等。第九模块是环境的问题,主要是关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和行动、环境保护与消费的关系等。第十模块是相互的文化关系,有2个问题,主要是关于两国青年对彼此关系的看法。

从调查问卷的内容看,此次调查的范围广泛且问题集中,经过测算,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效应,能够基本反映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现状。

3.课题调查和数据分析

“中巴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课题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外事办公室、青少年法律研究所、共青团工作研究所合作开展,由青少年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卫东具体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课题组在北京市和上海市共选取了6所大学开展问卷调查,按照严格的抽样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样本1800个,收回有效问卷1708份。基于调查问卷的设计框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清理后进行统计分析。

对于调查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题负责人陈卫东副研究员对此做了如下说明。

(1)中国样本中男女受访者在数量上比例不平衡的原因是:中方在课题实施中,计划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调查3所不同类型的大学,对男女比例的要求是: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每所院校调查男生150名、女生150名。但最后表示愿意接受调查的大学中,文科和偏文科的大学比例超出之前的设想。在中国,文科类大学和偏文科的大学女生占的比例要高于男生。在具体抽样时,以学校在校生为总体,按照随机原则选择调查对象,女生的比例自然会高于男生。中方课题组实际调查的大学为:北京地区有北京大学(文理综合性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理科为主的大学)、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文科);上海地区有复旦大学(文理综合性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以文科为主)、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文科)。

(2)样本中受访者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居多的原因是:最后实际愿意参与调查的大学中,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占的比例更大,以学校在校生为总体,按照随机原则选择调查对象,大学一、二年级的人数自然会更多一些。

(3)中国大学三个类型的划分具体阐释。中国大学分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调研的2个城市各1所)、全国普通综合性大学(调研的2个城市各1所)、地方性大学(调研的2个城市各1所)。这三种类型的大学基本上是目前中国大学的主要类型。每种类型大学的招生标准、对象、范围各不相同。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录取分数最高,文理科皆收,全国范围招生;全国普通综合性大学录取分数低于重点大学,文理科皆收,全国范围招生;地方性大学录取分数较低,文理科皆收,招生仅限本地户籍的学生。

总之,经过课题组的测算,抽样中存在的瑕疵并不影响整体数据的质量,也不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和趋势的分析与判断。

4.中方的研究章节

2012年,中国、巴西的课题组成员在北京的课题成果研讨会上达成将研究成果汇编成书予以出版的一致意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先后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六个不同方面撰写了六篇稿件,并按照约定时间于2013年12月发给巴西课题组。

(1)郭开元、杨守建、陈晨、王鹏撰写的《当代中国、巴西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报告》,基于中国、巴西的调查数据比较,分析了中巴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家庭结构方面,中巴两国大学生绝大多数生活在结构完整的家庭中,巴西大学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比例远高于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与朋友共同居住的比例显著高于巴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毕业打算方面,中国大学生更加勤奋刻苦,上课时间与课余学习时间均多于巴西大学生,两国大学生都表达出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意愿,巴西学生更换专业进修另一门本科课程的比例更高;在闲暇娱乐生活方面,大部分中巴大学生参加社团组织,两国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类和舞蹈类组织的比例接近,但在参与其他类型社团组织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政治参与态度上,中国和巴西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政治关注者,而不是一名政治参与者。

(2)陈卫东撰写的《中国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报告》,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成长环境和交友态度;学习生活和毕业打算;工作经历和就业期望;自由时间和闲暇生活;社会活动和社会参与;自我价值追求和对青年时期的追求;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

(3)酒曙光、郭开元撰写的《论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状况及完善》,分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和社会背景、政治参与的路径和态度、政治参与的原则、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势和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措施。

(4)杨江澜、王洁撰写的《中国青年人口状况分析》,主要是利用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人口数据,分析了中国青年人口的结构、分布规律和特点。

(5)王鹏撰写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化》,梳理了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四个历史发展时期,基于调查数据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从市场经济、多元文化思潮、教育改革分析影响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引导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对策。

(6)高迎爽撰写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了自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阐述了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内部管理制度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即优质、高效、公平。

总之,本书以汉语和葡萄牙语分别由不同的出版社在中国和巴西同时出版,展示了中方、巴方课题组努力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课题实施和本书写作的过程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外事办公室的鲍楠、应晖为中巴两方的联络及书稿的翻译付出了较多辛苦,在此表示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际出版分社的李延玲社长、王玉敏编辑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较多辛苦,在此深表谢意!本书由鲍楠、郭开元、应晖统稿,由张良驯、酒曙光、王义军审阅。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会促进中国、巴西关于青年研究的合作领域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