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引领 绿色赶超:新常态下加快转型与跨越发展的贵州案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贵州的发展进程及生态环境基础

1.1 历史沿革

贵州是我国最早孕育古人类的地区之一,早在数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贵大地上劳动和繁衍,开创了璀璨的贵州远古文化。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夜郎国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境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夜郎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在部分地方设郡县、置官吏。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在夜郎地区继续推行郡县制,同时开辟了从四川南部经贵州西部平夷(今毕节)至江(北盘江)、南到番禺(今广州)的通道。公元前25年,夜郎国灭,郡县制在夜郎地区最后确立。东汉以后,中央政权对边远地区较长时期实行羁縻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唐代,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为15道),道下领州。

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的资料《贵州省建制沿革》,贵州省人民政府网,http://info.gzgov.gov.cn/system/2013/06/18/012385023.shtml。,东汉时,沿袭西汉建置。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被蜀汉政权占有。贵州属牂牁郡、朱提郡、兴古郡、江汉郡、涪陵郡。两晋南北朝,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隋时,在贵州置牂州牂牁郡、明阳郡。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郡和沅陵郡。唐代,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从地域上看,乌江以北多系经制州,乌江以南多系羁縻州。宋代,今贵州地域分别隶于夔州路、荆湖北路、潼川路、广南西路、剑南西路、剑南东路等,而主要属夔州路。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废思州宣慰司与思南宣慰司,保留水东土司与水西土司,同属贵州布政司管辖。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将四川属遵义府,广西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属平溪、天柱,划归贵州管辖。将贵州属永宁州划为四川管辖。元代在今贵州地区遍行土司制度。在今贵州境内的建置主要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亦溪不薛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等,分别隶属湖广、四川、云南3行省。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明末,贵州布政司领贵州宣慰司及贵阳、安顺、平越3军民府并都匀、黎平、思州、思南、铜仁、镇远、石阡7府。清代前期,贵州的行政建置有较大的变化。雍正五年(1727年),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及其所属各县改隶贵州,同时,将毕节以北的永宁全境划归四川,将广西红水河、南盘江以北之地置永丰州,与广西的荔波、湖广的平溪、天柱一并划归贵州管辖。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清末,贵州建置设有12府、2直隶厅、13州、13厅、43县。民国二年(1913年),贵州地方政区进行了一次调整,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全省设3道观察使。1920年废道。1937年,贵州置6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1941年置贵阳市。至1948年,贵州设1个直辖区、6个行政督察区、下辖78个县(市)。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阳,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解放初期,全省设1个直辖市、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共置79县。1956年4月,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六盘水市,为省辖市。1981年9月,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立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立地级安顺市。2011年,撤销铜仁地区、毕节地区,设地级铜仁市、地级毕节市。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省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7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3个市辖区、1个特区。

图1-1 贵州省区位图

图1-2 贵州省行政区划图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贵州省的社会发展水平始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欠发达”省情也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7%(2013年)。从国土面积而言,贵州省与广东省面积相当,然而贵州省GDP仅相当于广东省的12.88%(2013年)。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何协调发展与生态两大主题间的关系,实现贵州省的可持续赶超已经成为重大的现实问题。

1.2 生态基础

1.2.1 地质地貌

贵州省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和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其地貌的显著特征是山地多、地表崎岖度高,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5-08/10/content_21526.htm。

贵州还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山高坡陡,人多地少,多年的垦植特征使贵州成为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贵州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同时也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1.2.2 气候条件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 ~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 ~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贵州》,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5-08/10/content_21526.htm。

贵州省具有怡人的气候指数,是避暑纳凉、休闲养生的天然基地,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近年来云计算技术迅猛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较大,对气候的凉爽型也有很高要求,而贵州恰好拥有气候环境优良的生态优势和水煤资源丰富、电力价格低廉的能源优势,云计算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1.2.3 水文状况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为11574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6.1%,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5.0%,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贵州简介》,金黔在线,http://www.newstravel.cn/guizhou/news/news_204707.html。

贵州省河流数量较多,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贵州省河川径流量达到1145.2亿立方米。贵州省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中国第6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中国总量的4.4%,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

1.2.4 土地资源

根据《2013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统计,2013年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760.99万公顷(26414.79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479.36万公顷(22190.3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01%;耕地面积为455.26万公顷(6828.8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85%;建设用地62.56万公顷(938.3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55%;未利用地面积为219.07万公顷(3286.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44%(见表1-1)。

表1-1 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结构

数据来源:《2013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公报》

贵州省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层厚、肥力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1.2.5 生物多样性

贵州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14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

贵州省森林覆盖率达48%,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

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枞、艾纳香(天然冰片)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

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2014年,全省共有林业系统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6个《贵州新增两个自然保护区,分别位于纳雍和湄潭》,贵阳网,http://www.gywb.cn/content/2014-03/05/content_442342.htm。

1.2.6 矿产储量

贵州素有“沉积岩王国”之称,具有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优势矿产突出,矿产分布相对集中、潜力较大,共生、伴生矿产较多等特点,煤矿、铝土矿、磷矿、重晶石等优势矿产在全国的地位显著。

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6种,占全国172种的79.07%;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6种,占全国161种的53.42%;例如,出量表有78种,其中47种位居全国总量的前十位,22种排在前三位,13种排第四至第五位。

全省查明矿产地3115处,其中能源矿产有800处,占产地总数的25.68%;金属矿产有1091处,占35.03%;非金属矿产有1224处,占39.29%。

按储量规模分,大型的有237处,占7.61%;中型的有420处,占13.48%;小型的有2458处,占78.91%;按矿床勘查程度分,勘探334处,占10.72%;详查的有647处,占20.77%;普查及预查的有2134处,占68.51%。

按利用情况分,已利用矿产储量产地1856的有处,占59.58%;未利用的产地有1259处,占40.42%。已利用主要矿产地:煤炭543处、磷矿32处、铝土矿48处、金矿43处、锰矿29处、重晶石70处。

1.3 工业化进展

2013年,贵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为(GDP,下同)873.98亿元(1952年不变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的102.22倍(见图1-3)。

图1-3 贵州省经济总量增长(1952~2013年,1952年不变价)

数据来源:《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贵州统计年鉴2013》, 《2013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统计年鉴2013》,下同。

贵州省GDP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到2013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占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3.55%和46.64%(见图1-4)。

图1-4 贵州产业结构变化图(1952~2013年,1952年不变价)

贵州省的工业化进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发育阶段(1952~1980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贵州才开始了现代城镇体系以及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三线建设使贵州建成了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形成了大批骨干企业,以铝、磷、煤炭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布局逐渐成形,在全国整体布局调整中,一些已有企业、科研单位也随着三线建设迁到了贵州,这期间贵州省的工业产值增长迅速,在10年多的时间内翻了两番,第三产业也有较好的增长。但是,在这段时间,贵州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历次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同时,计划经济指令自身的缺陷,使得三线建设对其他行业、产业没有产生足够的推动效果,而增长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尽管如此,这期间国家对于贵州地区的大量投资,为贵州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期间贵州省的经济总量年均递增速度达到了5.3%(见表1-2)。

表1-2 贵州省GDP增长变化(1952~2013年)

第二阶段:稳定发展阶段(1981~2013年)。这一阶段,贵州省整体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先振荡后稳定的局面,其振荡的幅度之大,在各省之中是罕见的,这与贵州自身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的。在国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贵州省原有的国有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这个现象在其他省份也都出现了,但不同的是,贵州交通相对闭塞,人们观念比较落后,导致了贵州省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贵州本土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较慢,而外资(海外、省外)对贵州省的关注力度远远小于其他省份,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在整个八十年代,贵州省的工业产值增速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这段时间内,贵州省未来的支柱产业——电力产业正在稳步地积蓄力量,到了八十年代末,终于扭转了工业增速下降的局面,成为贵州的支持工业。这一时期经济总量增长的年递增速度是10.11%,高于前一个时期。其间工业增长速度波动较大,但第三产业的增长十分稳定,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波动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1.4 城镇化进程

贵州省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比重明显偏高,比较发达的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主要由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以及小城镇、集镇构成,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较为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山区并存。贵州省的城镇化建设起步非常晚,在新中国成立初,全省只有一个建制市,即贵阳,建制镇160个、集镇1300个,数量很少,城镇规模小,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相当简陋,基本没有现代化的市政公用设施。

“一五”是贵州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开端时期,这期间主要是贵阳市的现代化建设。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动员“三线建设”,促进了贵州省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发育,一批新兴的工矿集镇迅速崛起,如国家三线建设规划的六盘水煤矿直接促进了六盘水市的兴起。三线建设中的四大西南铁路干线,即黔桂、贵昆、川黔、湘黔等4条铁路干线,均通过贵阳,贵阳成了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干线的建成也给沿线上的遵义、安顺、六盘水、凯里、都匀等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条件和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贵州的城镇体系真正开始了蓬勃发展,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农村乡镇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镇、集镇的建设。铁路与公路干线沿线的城镇数量大大增加,也促进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升级。这些因素使得这一阶段贵州城镇化率快速提高。

图1-5 贵州省分区县城镇化率

数据来源: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但由于贵州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同时受到自身历史、经济、地理、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其发展速度与目前的规模和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贵州城市化率从1949年的7.5%提高到2013年的37.8%,而同期全国城市化率由10.6%增至53.73%。

尽管贵州省近年来的城镇化率上升速度很快,但不同区县的城镇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贵州中部城市如贵阳、安顺等地的城镇化率较高,其他各地级城市除市区外,尤其黔东南、黔西南、六盘水和铜仁周边各区县的城镇化率普遍偏低。缩小区域间城镇化差距,是贵州省城镇化推进工作的重点任务。

1.5 贵州省资源评价

就现实情况而言,贵州省的资源基础主要体现为总量丰富、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经济优势不明显3个特征。

1.5.1 总量丰富

表1-3表明,相对于土地面积和GDP而言,贵州省在耕地、水资源、矿产和森林4个方面在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以贵州省GDP占全国的比重作为比较项,则贵州省的耕地、水资源、矿产、能源和森林占全国的比重则相对更大,反映出贵州省资源总量丰富的特点,经济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支撑。

表1-3 贵州省资源环境及相关要素占全国比重

1.5.2 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贵州省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在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方面,却表现不尽合理。首先,从能源资源方面分析,贵州省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贫乏,二者基础储量仅为全国的0.01%,水能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二者基础储量约为全国总量的3.36%。其次,从矿产资源方面分析,贵州省锰矿、铝土矿、磷矿等矿产基础储量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10%,分别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2位、第3位、第3位,特别是铝土矿,占全国比重高达24.3%。但铁、铜、铅、锌等战略资源缺乏,占全国比重均不足0.5%,分别在全国各省区中居第13位、25位、17位和11位。

1.5.3 资源经济优势不明显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资源供应基地,贵州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尽管贵州省资源总量丰富,但是长期以来,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优势不够突出。作为资源丰裕的地区,贵州省产业发展重点仍停留在资源传统加工阶段,经济发展总量始终处于全国省区较低水平,人均经济总量多年处于省区末位。如何促进产业链延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是贵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