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起点:项德生新闻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系统观——新闻思维的新范式

新闻作品的优化程度,当然首先取决于客观外在的新闻事实。如果没有刘胡兰那样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产生不了《刘胡兰英勇就义》那样的不朽之作。但在同时,也不能丝毫小瞧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的重大作用。如果让别人去写焦裕禄,很可能没有穆青和周原写得那么棒。观念一新,思维方式一变,虽然还是那般事实,作品却能别开生面,更胜一筹。

进入80年代以来,新闻思维有了一种新范式(即新方式、新样式),新闻写作有了一种新思路,那就是系统观念、系统方法、系统思维。人们越来越自觉地按照这一范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增强了新闻作品内容上的丰厚度,表现形式也因此更加多样化了。

系统思维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多向性”。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系统,系统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观察问题时,不能把事物看成一个点儿、一条线儿、一面板儿,而必须把它视为多要素、多层面、多功能的系统整体。比如,报纸的要素不是单一的,其功能也是多样的。它由新闻、评论、副刊、广告等部件来构成,发挥着传递信息、反映舆论、传播知识提供服务、推销商品等多种功能。客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我们的思维方式也需是多与一的统一。我们应当选取多种角度、沿着多种方向,去观察和评价新闻事实,以便活跃新闻思维,开阔新闻视野。这些年,我国新闻宣传中的深度报道,如一支新闻劲旅,屡建奇功,备受称赞,深度报道之所以“深”,就是得益于多侧面的观察,多层次的开掘,多样性的综合。它的基本类型,一是通过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把新闻事件的多种性质、多种因果,分别加以揭示;二是把多向视角获取的信息集中于一篇新闻作品中。前者如《中国青年报》1985年关于大学毕业生成才之路的八篇追踪报道,后者如1988年新华社播发的《关于物价的通信》。这类报道层面丰厚,给人以立体之感,又称为“立体化新闻”。它们的信息量很大,说服力很强,往往产生轰动效应。

客观事物的多样性,系统思维的多向性,并不要求我们的新闻作品篇篇写得面面俱到,成为宏篇巨制。滥用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这种形式,或连篇累牍,或长篇大论,不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虽然不能说“短”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但却是新闻体裁的常见样式。即便是深度报道,篇幅未必长,字数未必多。系统思维对新闻采写提出的要求,首先是承认现实生活的多样性,承认事物要素和功能的多样性,进而使我们的新闻丰富多彩,满足受众的多种需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年代,许多措施都是系统工程,许多现象都是综合症候,必须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至于报道形式,可以知识贬值、技术廉价、知识分子待遇低,教育投资少、学校忙于“创收”、教学质量下降、教学内容不合社会需要,以及用人制度没有彻底改革、大学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等等。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报道这一重大问题,很少运用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长篇通信等形式,多是抓取其中一个侧面、深入剖析一个问题的短文短论,但在总体上,却给人以全面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系统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相关性”。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事物的多种要素、多种层面、多种功能,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就存在于这些联系和作用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脱离整体去孤立地看待局部,而应当把一事一物放在全局中加以考察。观察和认识事物要少用“切割法”,多用“透视法”,也就是在保持要素间的原样联系、事物间的原样联系的前提下,去考察局部,认识微观,把握侧面。否则,我们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事物得出片面的认识或错误的判断。比如,对个体经济的性质,就要在系统联系和经济格局中去揭示。有封建社会的个体经济,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经济,也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经济。因为个体经济存在于不同性质的社会系统中,其性质也就差别很大,并不是所有的资本经济都姓“资”,都会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对我国正在试行的租赁制、股份制,也应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势的大系统中去考察、去反映。

事物的相关性,还表现在系统与系统的相互关系上,也就是事物的交叉渗透上。经济中有文化,教育中有经济,物价中有政治,管理中有艺术,等等。比如市场的脏、乱、差不仅是经营问题、卫生问题,而且有管理水平和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报道这类题材时,不能孤立地看何题,要从多方关联、综合渗透中去分析。抓交叉点,也叫抓结合部,这类报道信息量大,读者面宽。比如通讯《花钱多了,人变懒了》(1989年4月6日《人民日报》),说的是北京市每年新增30万待业人员,而许多单位却大量花钱雇用外地民工,来干那些待业人员不愿干的苦活儿、累活儿和脏活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结合部和交叉点。这一现象反映了:国营企事业单位仍然存在“铁饭碗”“大锅饭”的弊端;一些行业和工种工资和福利待遇偏低;农村因商品经济发展而劳力过剩,对涌进城市的民工缺乏管理细则;城乡居民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陈旧意识仍然禁锢着许多人的头脑;等等。这就比单纯报道民工涌向城市或城市用工不合理,要丰满得多,深刻得多,新颖得多。

系统思维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整体性”。

系统理论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我们的追求目标,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一个班集体的战斗力,就大于十个人的力量之和。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这一规律,经济日报首创了新闻新品种——组合新闻。这种新闻大多是选取同时间里,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事态,组合成一篇新闻。它们空间跨度往往很大,而问题却相当集中,在相互比较中获取很大信息量。比如组合新闻《四记者逛市场实录》(1989年2月5日《人民日报》),把东西南北四大城市——济南、西安、广州和北京的记者,观察春节前各地市场的状况,组合为一篇通讯。一个广阔的实际生活的横断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受众眼前,实景实情,有喜有忧,可信性很强。有的组合新闻,时间较长一些,描述某一时期发生的同类事件。如《扔下书包的小商人》(1989年2月25日《人民日报》)这篇通讯,记述了浙江、苏北、哈尔滨、晋西北、北京市的青少年,弃学经商的典型事例。时间不集中,只说是最近发生的。这类似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塑造,把天南海北的同类事件集中在一篇作品里,只不过不允许有丝毫的虚构。这样写,特别能够开阔人的眼界,给人留下对某一问题特别强烈的整体印象。若分别报道四个城市的那点情况,绝没有这样好的效果。

组合新闻不是故事集纳,也不同于一个专栏里“装”了几篇相近的文章。组合新闻不是松散的拼凑,而是具有内在联系、内在结构的整体。几个事件变成了一篇组合新闻,这篇作品的价值要大于几个事件的单独价值的总和。天南海北的事态,怎样组合成一个新闻整体呢?这主要靠同一个问题来统摄,靠选材方面的大体一致来归拢。比如组合新闻《差异在哪里?》(198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就是围绕借助“钱力”比滥用“权力”进步这一问题,对北京与广州、北方与南方的航运服务态度加以比较,使人读了眼界大开,深受启发。其实,除了组合新闻,一般新闻作品也要处理好主题与选材、观点与材料、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新闻有一个好的结构,达到更高的优化程度。

(载《新闻爱好者》198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