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急乎天下国家之用”:李觏易学的宗旨
李觏的学术注重经世致用,强调事功,是宋代功利主义的代表,王安石的思想与之较为相近,他们两人共同开创了宋代的经世之学。
李觏的学术思想主要是本于《周礼》和《周易》,通过“诵味经籍,窥测教意”,撰写了《礼论》《易论》《周礼致太平论》《富国策》《平土书》《庆历民言》等大量政论著作,探寻变法改革之道。李觏通过自身的学术探索、体验认识到,从哲理性上来看,《周易》要比其他经典更为深刻。他说:“《易》者,三圣之所以教人,因时动静,而终之以德义,五经特是为深矣。”“终之以德义”为明体,“因时动静”为达用,李觏也是认识到《周易》是明体达用之书,所以对《周易》特别推崇。
李觏作《易论》的目的在于推明易之“常道”,“急乎天下国家之用”,阐明《周易》的明体达用之学,以响应庆历之际的政治改革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在其《易论》的最后总结中,他无限感慨地喊出了内心深处的期盼:“噫!作《易》者既有忧患矣,读《易》者其无忧患乎?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则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矣。”这强烈地表达了李觏和他的同道们的心声,以浓郁的人文情怀研究《周易》,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关注社稷民生,探索拨乱反正、重建秩序的道路。李觏将《周易》中的“体”认识为“常道”,他在《易论》中开篇就指出:“圣人作《易》,本以教人,而世之鄙儒,忽其常道,竞习异端。”着力扭转学习《周易》的不良风气,指出《周易》之“常道”“炳如秋阳,坦如大逵。君得之以为君,臣得之以为臣。万事之理,犹辐之于轮,靡不在其中矣。”而《周易》之“用”则是他所说的:“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常者,道之纪也。道不以权,弗能济矣。是故权者,反常者也。事变矣,势异矣,而一本于常,犹胶柱而鼓瑟也。”在这里,他认为“常道”为体,“通变”为用,知常而不知通变,则是有体而无用,无异于“胶柱而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