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神探:破案专家的超神奇记忆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理解记忆和理解基础上的概括记忆法

一、理解记忆基本方法

德尔普费耳德说:“学习的基础是理解而不是记忆,理解可以帮助提升记忆力。”破案专家也认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持久。

列宁也曾说过,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住并且学以致用。一次,他因公出差,因距离莫斯科比较远,所以需要坐一段时间的火车。列宁带来好几本看起来非常厚的书,一上火车便专心地阅读起来。坐在他对面的人感到吃惊,问道:“这么多这么厚的书,您看完了能记住吗?”列宁答道:“当然可以了,不信的话您可以提问我。”

于是,列宁把书本递给了对面的人,一场问答便由此展开。结果,对方提出的问题列宁都对答如流。见列宁如此厉害,对方竖起了大拇指,赞叹道:“真是超人的记忆力啊!”列宁听后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阅读对我来说已经成为习惯,学习总要挤时间的。想要记住的东西,只有理解了才便于记忆和应用啊。”

列宁所说的理解记忆其实就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记忆方法。心理学家认为,理解是借助现有知识在事物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也就是说,不仅要看懂材料,还要理清材料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该材料内容和之前所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一种逻辑联系。积极思考,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记忆才会比较牢固。所以,我们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以理解为基础,然后再加以记忆。

有两位哲学讲师亲自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背诵席勒的诗歌和洛克的哲学论文。实验结果证明,背诵哲学论文的效果要远远好于背诵诗歌。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哲学专业人士,对自己理解的知识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当然,这不是要求我们在每一个领域中都达到专业水平。

有些材料,比如科学概念、范畴、定律、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本身都具备一定的意义,我们在记忆这类材料时,通常都不能采用那种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而要先理解其基本的意义,也就是借助我们既有的经验和知识,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来综合分析,把握材料各个部分的特征、内涵以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然后再将其纳入我们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便可以更持久地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中了。当然,对材料理解得越透彻,记忆的全面性、精确性、牢固性以及迅速有效性也会越高。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理解只是一种感知,我们会一下子联想到之前所掌握的知识,或者是马上就可以从现有的知识中找到需要的东西,然后把它和新的印象结合起来。但阅读一些我们并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材料时,有必要建立起新的逻辑关系。

所以,先看内容是否为我们所熟知,如果相对陌生,要寻找它与既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具有某种意义,如果是有意义的内容,可以坚持“先理解,再记忆”的学习方法,避免逐字逐句地背诵。譬如在背诵诗歌或散文时,掌握了全文的意义以及文中的实词、虚词等,背诵起来就会容易许多。当然,理解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记忆下来。所以还要重复,因为人的大脑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理解的东西要重复才能记得牢,而重复的方法就可以参考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分布记忆法。

二、以理解为前提的概括记忆法

古人说得好:“百炼为字,千炼成句。”炼字造句便是一种概括。破案专家认为,概括记忆法是对识记材料进行提炼,找到关键和要点再加以记忆的一种记忆方法。

概括记忆法要求我们对识记材料加以提炼并找到关键的要点去记忆。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介绍过他自己的一套学习记忆的方法,他认为,做学问需要打好基础,对于基础性的东西要学得透彻一点。

原来,华罗庚所说的记忆方法就是概括记忆法。即对字句进行推敲,不懂的地方加上注解,这样一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就会多于书本;然后再将所学到的东西加以消化,组织整理、简化,提炼出骨干部分;最后记忆起来也就比较轻松了,加上对主题骨干的牢牢把握,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爱因斯坦说过,在所阅读的书中找到能够将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再把其他的一切统统抛开,以便减轻头脑的负担。概括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和简化的过程,那要如何准确地进行概括呢?概括记忆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1.主题概括法。凡是长篇识记材料往往都有自己的主题,所以我们可以先用心去理解整篇材料的主题以及其篇幅结构,这样再记忆就不会出现混乱或繁杂的情况了。

2.名称概括法。某些词语、名称或概念可能很长,记忆起来颇为困难,但只要我们对其加以高度概括,便可以“化繁为简”,便于记忆了。比如,中国黄河下游的省市,即五个省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两个市:北京和天津。经过概括,就可以总结为一陕二市四河山。

3.数字概括法。在中国教学课程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这些其实都是数字概括法。经过高度概括之后的内容被总结为数字,这样既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又防止了遗漏内容。

4.字头概括法。所谓字头概括法,其实就是将一句话或一段话开头的字作为记忆的关键字眼,将复杂的知识材料进行浓缩和精简来记忆,这种经过压缩之后的信息就很容易记住了。比如,地理课本上要求记忆的拉丁美洲的国家有:洪都拉斯、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萨尔瓦多、瓜地马拉(现译危地马拉)。如果拿出笔将每个国家的第一个字圈出来,就会得出“洪巴哥尼萨瓜”,然后可以再借助谐音记忆法(我们在后文中会详细介绍)读成“红八哥,你傻瓜”。如此记忆起来便充满了趣味,印象也更为深刻,以后只要你一想到一只红色的八哥,傻里傻气地看着你时,便会记起拉丁美洲的几个国家了。

再如,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运用字头概括起来就是“九、五、普、峨”,更形象一点,还可以记忆成“九五之尊,普照峨眉”。将识记材料中的首字提炼出来,然后再编排成有意义的话或词语,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用汉字的谐音来组织记忆,效果也很不错。

5.要点概括法。一篇识记材料究竟讲的是什么,重点很关键,需要我们准确找到并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当然,对于某些知识材料,我们并不需要整篇记忆,只需抓住重点记忆即可;如果需要整篇记忆,我们先概括出其要点,先记忆重要内容,再根据这些内容去记忆全篇,效果也非常好。所以,要点概括记忆法也被称为重点记忆法,或选择性记忆法。

破案专家记忆训练课程中收录了这样一则小故事。莫斯科大学某大学生,在图书馆门口的台阶上不慎跌倒,大脑因此遭受撞击,此后他的记忆力竟然神奇地好了起来。不管是多长的材料,他都可以过目不忘,据说他还可以将《真理报》从头至尾阅读一遍后倒背如流。记忆力虽然变好了,但随之而来的麻烦是,他的脑袋疼得也是越来越厉害。破案专家认为,记忆的东西太多了,大脑便得不到休息,因此才会出现剧烈头痛的现象。

选择性记忆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我们不会记住生活中每一件烦琐的小事,而会将那些有意义的或重要的事件记住。爱因斯坦在获得诺贝尔奖时遭到一群年轻人的“刁难”性提问:“你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吗?”爱因斯坦不记得了,但他还是很幽默地回答说:“很遗憾,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出一个十分确切的数字,但这完全可以在你们的物理课本上找到,我的头脑是要留着思考那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的。”的确,如果什么都要去记,最后往往就抓不到重点了。

当然,要求记忆要点部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内容就不用记了。在记住了重点之后再去记忆其他的内容,会有一种轻松感和成就感。最后引用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记忆好比是一把神话中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留下了金沙。”而要点记忆法就可以帮助我们筛走垃圾,留住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