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史料来源
本书利用的史料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基本史料;(2)明清地方志(包括卫所志);(3)清人文集、奏疏集与清代档案;(4)契约文书等民间收藏史料。以下分类说明各类史料在本书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
《清实录》、《大清会典》等清朝官修的史籍、典志,是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中被利用最充分的一类史料。这些基本史料有助于把握清代卫所归并州县过程的总体脉络,但在说明具体问题时,也存在以下三点不足:第一,由于历朝《清实录》、 《大清会典》等史籍、典志每隔若干年才修纂一次,修纂时可能距离某些卫所的裁并、政策的变动已有相当时间,相关史实发生错误或者缺漏的情况很常见。历朝《大清会典》、《清文献通考》中的田、粮、丁统计数据,也存在不少统计口径混乱带来的错误。这些错误、缺漏之处都需要通过其他史料加以考证辨析。第二,《清实录》、《大清会典》记载清代上谕、奏疏、条例时,往往以较简练的文字概述其内容,以致这些谕奏条例针对的具体对象并不明晰。不少学者将这些内容的适用范围视作全国所有地方、所有卫所,以至于认为清朝的政策、法规前后矛盾,或地方实施情况与中央政策相违背。这一理解是有偏误的。为避免类似误解,本书将尽量考察《清实录》、《大清会典》记载的史源,以判断其内容的针对对象、适用范围。第三,由于《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史籍、典志均系清朝中央政府纂修,记载偏重于管理组织层面的内容,对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即使有所涉及,也比较简略。政策制定的具体过程,各类人群在其中的不同利益与立场,以及地方上推行朝廷政策、编派赋役、买卖屯田的实际情况,在这些基本史料中几乎没有反映。要想深入探讨上述内容,则必须在清朝官修史籍、典志之外,更多地利用地方志、文集、档案等其他各类史料。
地方志是本书利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类史料,对本书的研究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卫所归并州县主要发生在清代顺治至乾隆年间,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也会有追溯至明代中后期(一般在嘉靖以后)的情况。因此,本书主要利用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修纂的地方志,对缺乏该时段地方志的少数地区,也酌情利用稍后的地方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和《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该时期全国地方志有3000余种,笔者翻阅了其中的1800余种。受时间、条件所限,笔者翻阅的地方志以目前已经影印出版的为主,包括《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等。
这些地方志材料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本书起到支撑作用。第一,在《清实录》、《大清会典》对卫所沿革建置的记载存在错误或语焉不详时,本书主要利用地方志史料加以订误补正。在《大清会典》、《清文献通考》中的田、粮、丁统计数据出现矛盾或缺失时,本书也利用地方志中的数据加以比照,订正典志中的错漏之处。第二,本书研究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各项政策在各地的具体施行情况时,由于当时的档案史料基本没有存留,地方志往往是记载最详细、可靠的史料,很多时候也是唯一的史料。在研究各地屯户、屯田的赋役制度,譬如里甲、徭役的编制方式和屯粮的支销去向等问题时,地方志是最系统的甚至是唯一的史料。在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中,本书将主要依靠地方志史料。第三,明清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地方公文,其中半数左右不见于现存文集等其他史料中。本书将地方志所载公文视同其他文集、奏疏集、档案等所载公文,利用其内容研究各地卫所归并州县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屯粮科则调整办法、丁徭编制办法等问题,并根据公文作者的不同身份,研究不同人群对卫所归并州县的态度立场。地方志的修纂者有时会对一些内容加上按语,发表自己对卫所归并州县问题的意见,在本书中一概视为地方官的立场。一些卫所志中还保留了少量卫所士民的呈文、条议等文书,是十分珍贵的史料,本书也将据之探讨卫所士民在卫所归并州县过程中的利益纠葛与态度立场。
不过,地方志史料也有其局限之处,并为本书的研究带来限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在本书关心的某些社会经济层面问题上,地方志的记载依旧不够详细、丰富。譬如,屯田在归并州县以后是否当即可以自由买卖,大多数地方志都没有相关记载,有记载的也往往是只言片语,不足以说明前后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地方志记载不足带来的问题,笔者只能通过契约文书等更为基层的、一手的史料加以弥补。但后者的保存情况远不如地方志完整、有系统性,以致相关章节的研究只能就所见史料讨论部分地区的情况,无法对全国屯田交易的实际状况做出全面的、有比较的评估。第二,由于明清时期各地地方志编纂频率、水平不一,当前大型丛书影印地方志时也有地域性倾斜,笔者查阅地方志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笔者搜集、阅读的地方志中,华东、华南地区的地方志最多,华北、西北、华中地区次之,西南地区相对偏少。相应的,本书中对西南地区里甲、徭役等问题的讨论也会偏少一些。
文集、奏疏集和档案史料,本书主要利用其中所载公文,据之研究卫所机构裁撤、屯田私有化、屯粮科则调整等政策推行的具体过程,以及不同人群对卫所归并州县的态度立场。本书利用的文集、奏疏集主要来自《清代诗文集汇编》,此外也间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等其他大型丛书影印本或现代点校本。在本书研究的时间段中,雍正、乾隆年间现存档案史料较多,本书在研究该时段的政策时,也较多地利用了档案史料。其中包括已经出版的《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等书,也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尚未影印出版的雍正、乾隆两朝朱批奏折、录副奏折、户科题本等档案。本书使用的其他档案史料还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顺治朝题本,以及《明清档案》丛书中影印出版的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藏顺治朝题本。
最近几年的相关研究中,学者开始注重田野考察,挖掘民间收藏的族谱、碑刻、文书等史料,以推进社会经济层面的探讨。本书因试图在全国范围内讨论卫所归并州县的改革,无暇一一挖掘民间收藏的相关材料,只能选择以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明清史料为基础进行研究。不过,业已发现、出版的民间收藏史料同样在本书利用范围之内。在研究屯田私有化问题时,本书将集中利用契约文书,以讨论屯田交易的实态。目前已经整理出版的明清契约文书多数集中在有漕地区,如安徽省徽州府、浙江省宁波府等地,而当地屯田均为漕运卫所所有,与归并州县的屯田不同。在非漕运省份中,只有福建省契约文书已经较系统地整理出版。因此,笔者仅选择福建一省,利用《闽南契约文书综录》、《明清福建经济契约文书选辑》
、《厦门典藏契约文书》
、《福建民间文书》
等出版物中收集的屯田交易契约展开讨论。此外,在研究屯户里甲编制和杂徭时,还多处引用了湖南省蓝山县所城镇大河边村古仁旺私人收藏的《宁溪所志》一书。该书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田野考察中发现,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顾韬同学惠赠照片,谨在此致以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