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卫所归并州县研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明代军民两个系统并立,表现为管理组织层面和社会经济制度层面各有差异。清代卫所归并州县,就是这两个层面的归并。在管理组织层面,卫所机构被裁撤,原本由卫所负责的行政事务改归州县管理。在社会经济制度层面,屯田从国有土地转变为私有土地,屯粮科则与民粮趋同,屯户编入州县里甲、保甲,屯丁被编制丁额、摊派丁银,并承担杂徭。这两个层面的归并,大方向是完全一致的,最终都指向军民系统的整合。但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看,它们又体现为不同层面的问题,前者属于国家政治制度层面,后者属于社会经济层面。从归并的具体过程来看,二者的进行过程也相对独立,并非同步完成。举例而言,福建省卫所衙门在康熙五年以前全部裁撤,屯户、屯田归并府厅州县管理,但该省屯丁至康熙十七年才统一编制,屯田至雍正年间才被法律允许自由买卖,屯粮科则至乾隆初年才部分得到轻减。管理组织层面的归并与社会经济层面各项内容的改制,完成时间前后相差约70年。

基于以上两个层面内容的不同与归并过程事实上的分离,本书有必要对两个层面的史实分别进行研究。在管理组织层面上,着重考察清代卫所制度的变化,探讨卫所制演进的方向,并分析卫所衙门裁撤、行政事务移交州县管理的具体过程。在社会经济层面,进一步区分屯田、屯粮、屯户与屯丁几项不同内容。其中,屯田、屯户是卫所的统治对象,屯粮、屯丁(银)是其对应的赋役。该层面的研究将分别统计清代卫所归并州县屯田、屯粮、屯丁的数额,并讨论屯田私有化、屯粮科则调整、屯户编入里甲保甲、屯丁编制丁额丁银及杂泛徭役的过程,进而说明军民系统在社会经济诸方面整合的程度。

本书的写作将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安排。第一、二两章分析管理组织层面的问题,以归并前、归并中的过程顺序作为划分章节的依据。第一章讨论归并前清代卫所制度,第二章讨论归并具体过程。第三、四、五三章分析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以田、粮、户、丁等不同内容作为划分章节的依据。第三章讨论归并屯田数额与所有制变革。第四章讨论屯粮数额、科则调整的过程与支出款项。第五章讨论屯户编入里甲、保甲,编审屯丁、屯丁银,以及编派杂泛徭役。第五章内容稍多,这么安排,是因为屯户户籍编入里甲与编派杂泛徭役密切相关,而后者又与屯丁银同属于徭役范畴,编户、编丁、编徭三事无法割裂。因此,本书将对屯户和屯丁的讨论同置于第五章。

在对管理组织层面的研究中,本书将主要运用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即对文本史料做出考证、分析与阐释。在社会经济层面的研究中,除传统史学方法外,本书还将运用量化统计、比较的研究方法。学界对清朝接收明代卫所人地之多、屯田屯户赋役之重,已有宏观上的认识。然而,卫所人地规模究竟有多大,屯粮、屯丁银科则究竟有多重,如果不知道具体数据,终究无法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也无法与原民政系统内部的人地规模、赋役科则相比较。本书将利用清代典志与地方志中的田、丁及税粮、丁银数据,对清代归并州县的卫所人地数量、赋役科则做出量化统计,以评估归并州县的卫所人地规模,并比较民屯赋役的轻重。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本书采用量化统计的方法,只是为了对军民两个系统的经济规模与赋役负担做出比较。由于可以获得的统计数据主要集中于康熙中叶与雍乾之际两个时点,并不足以对卫所系统归并州县前后的经济规模、赋役负担等问题做出时间序列上的分析,本书对统计数据的运用也只限于描述性比较的层次,并未进一步进行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的计量分析。质言之,本书采用的是量化而非计量的方法。在本书的研究框架中,统计数据只是起到辅助性的说明作用,绝非支撑分析研究的基础。对叙述性文本史料的解读与阐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主要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