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敏,自然疗法80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导致儿童过敏性疾病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平均每5个孩子中就会有1个患上过敏性疾病。目前,食物过敏导致腹泻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已达5%~8%,而特应性皮炎(湿疹),平均每10个宝宝中就会有1个患病,加上其他的过敏性疾病,平均每三四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患病。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儿童反而更容易过敏?

遗传父母的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藏在基因的密码里,父母的身体状况会决定宝宝是不是过敏体质。通常,爸爸或妈妈其中一方是过敏体质,宝宝有30%的机会被遗传;如果爸爸妈妈都是过敏体质,约有70%的概率会生下过敏宝宝。然而,就算爸爸妈妈都不是过敏体质,还是有可能生下过敏体质的宝宝,因为过敏的基因藏在DNA里。

孩子的肠道有缝隙可钻

食物进入人体后,在咀嚼和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颗粒由大逐渐变小。正常情况下,小的颗粒会被吸收,为人体提供养分,而大的颗粒就被当作废物排出体外。如果肠壁细胞之间有缝隙,一些大的食物颗粒也会穿过肠壁,被血液直接吸收,这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B细胞,导致出现过敏反应。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肠壁细胞之间都是有缝隙的,那为什么宝宝比大人更容易过敏呢?主要是因为大人的肠道缝隙已经被肠道细菌及其分泌的黏液所覆盖,形成了一层保护膜,这样不仅遮挡了肠道缝隙,还可以促进食物消化。

宝宝的肠道尚未发育成熟,再加上刚出生时宝宝的肠道内是无菌环境,出生后,肠道菌群需要慢慢建立,这就无法使肠道表面短时间形成保护膜,所以孩子更容易过敏。

成人的肠壁

宝宝的肠壁

剖宫产的宝宝越来越多

临床研究显示,无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儿,其过敏风险会增加23%;而有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宝宝,过敏风险将增加3倍。

自然分娩中,新生儿通过接触母体产道和肠道的菌群,肠道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定植率较高,能建立正常的菌群环境,有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成熟。反之,剖宫产的宝宝没有接触母体的正常菌群,且生产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剖宫产会延迟母乳喂养……这一系列因素都会延迟剖宫产儿出生后肠道健康菌群的定植,宝宝的免疫功能发育要比自然分娩的宝宝迟,患过敏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大。

空气质量差

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在健康人群中也会有70%的人在持续雾霾天气出现鼻塞、鼻干、流鼻涕等症状,空气污染已成为鼻腔疾病的重大致病因素。空气质量差对成人的影响尚且如此之大,更何况是孩子?

霾中有包括螨虫、尘埃、细菌、病毒、硫酸盐、铅及锰等在内的2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均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影响。尽管孩子的肺容量较小,但孩子活动量大,和成人相比,肺通气量仍较大。同时,由于孩子气道管径狭窄,在被污染的空气中吸入的细颗粒有害物质更易停留于孩子的体内,从而导致咳嗽、喘息、过敏性鼻炎频发。

如果孩子本身就有过敏史,不良空气更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

另外,怀孕期间接触二手烟、甲醛环境的母亲所生下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患上湿疹和其他皮肤疾病的风险会更高。

盲目使用消毒剂

随着卫生意识的加强,“干净”二字被提到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爱子心切的父母为给孩子提供清洁卫生的居住环境,避免细菌侵袭,在生活中使用大量消毒液、湿纸巾、免洗洗手液……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是很稚嫩,生怕他们感染细菌后生病,认为细菌是敌人,只有把细菌杀灭,孩子才能健康。然而,这种过度的清洁会让孩子早期缺乏对微生物的接触,可能会抑制其免疫系统发育,引发过敏。

事实上,人一直就生长在一个有菌世界,从出生开始,很多细菌就像朋友一样和我们相伴一生。如果清洁过度,孩子的免疫系统接触不到细菌,就无法建立起成熟的免疫机制,当真正的有害菌来袭,反而不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孩子就会被细菌击倒。与之相反,经常让孩子接触少量的细菌,会不停地刺激其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逐渐强大,一旦有大量细菌进入体内,就能做出快速反应。

除此之外,常用的湿纸巾、消毒液、免洗洗手液又方便又清洁,用完了手上脸上是没细菌了,但其中所含的消毒剂会留在孩子的皮肤上,如果孩子爱吃手或用手抓东西吃,就会把消毒剂吃到肚子里。虽说一次两次不会有事,但长期使用,消毒剂进入肠道内会杀死肠道内的有益菌,对肠道造成损伤,使孩子出现胃肠道问题,甚至因为肠道菌群失调出现过敏。

过早喂配方奶

宝宝刚出生,妈妈的奶水还没下来,家长就担心会饿坏了宝宝,于是急于给宝宝喂配方奶。其实,新生儿的脂肪是灰色脂肪(也叫棕色脂肪),这种灰色脂肪能够维持孩子至少3天的能量,不用担心他会饿坏。宝宝出生之前,肺里都是液体,出生后,他要通过哭来使肺里的液体尽早被吸收,所以,他哭不是因为饿了。给宝宝喂配方奶看起来是对宝宝的关心,实际上却使宝宝失去了第一口吃母乳的机会,从而增加了过敏的机会。为什么喝配方奶的宝宝更容易过敏?

宝宝出生后,体内菌群和黏液层还没有形成,如果第一口吃的就是配方奶,配方奶中的异性蛋白质会通过肠道缝隙进入血液,受异性蛋白刺激,B细胞处于致敏状态。如果之后进行母乳喂养,孩子的肠道内形成了保护膜,配方奶中的异性蛋白就无法通过肠道进入血液中,孩子也不会过敏。但是,如果孩子之后再接触配方奶,就可能出现过敏。

清洁消毒奶瓶,保证无菌

近乎无菌进入宝宝的肠道

肠道内的保护膜形成的时间也比第一口吃的是母乳的孩子晚

相反,如果宝宝第一口奶吃的是母乳,母亲乳头和乳腺内的细菌先进入宝宝体内,细菌会对B细胞产生刺激,进而引起B细胞的抗感染反应。同时,母亲体内的细菌进入宝宝身体,还会使宝宝尽早建立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

辅食添加过早

食物过敏主要出现在儿童过敏进程的早期,一般集中在0~12个月,而食物过敏引发的症状是儿童2岁前主要的过敏症状。儿童的胃肠道保护性免疫机制还没有发育成熟,大分子变应原容易进入体内,导致食物过敏发生率增大。如果过早给孩子添加辅食,则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例如:在1岁前给宝宝吃鸡蛋白、花生、鲜牛奶等食物。

除了一般食物之外,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的摄入以及食物种植环境的污染也会引起过敏。例如:一些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添加各种营养补充剂。其实,不少营养补充剂里添加了各种改善口味的复杂成分,有的是脱脂奶粉,有的是麦芽糊精等。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被动摄入了很多“辅食”。这些食物很容易被免疫系统视为“外来入侵物”,免疫系统从而采取过激的排除异己手段,导致过敏。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妈妈怀孕时,为了宝宝的健康,会避免使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然而,宝宝出生后,稍有不适,父母就迫切地想要寻找药物帮孩子尽快康复。尤其是孩子发烧时,一天两天家长还能忍,到了第3天,很多家长就投降了,所有的原则都可以放弃,什么好得快就用什么,而抗生素则是家长眼中的退烧法宝。其实,发烧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前兆或症状,更是身体对病毒或细菌入侵产生的一种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毒和细菌,从而有利于宝宝的正常成长。如果通过物理降温,体温仍达到38.5℃,发烧就很有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果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不仅是无效,而且还会破坏孩子体内的正常菌群,引发过敏。

另外,当孩子感冒后,很多家长也会使用抗生素。有研究发现,感冒后吃抗生素痊愈的时间要比不吃抗生素晚半天!抗生素不但对感冒无效,而且会杀死孩子体内的有益菌,提高过敏风险。

如果遇到细菌感染,抗生素就会发生作用,但有时候家长因为担心抗生素的副作用,病情见好就不用了,比如医生让用5天,吃了3天好了,就不给孩子吃了。这样做的结果是细菌没有被完全杀死,它会反扑,而且在反扑的过程中,产生抗体,以后再用同一种药,就不管用了,因为细菌已经有了耐药性。这些不断滥用抗生素和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的做法,也会导致过敏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