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都是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几句赘语

——《缀玉二集》序言

今年五四是北京大学95周年校庆。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学校和各系举办了许多活动。召开北京大学中文系青年教师五四学术报告会,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北京大学中文系这一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学科,如何保持和发扬自己的学科优势,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造就一批具有雄厚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研究能力的专门性研究人才,这是我们全体教师光荣而沉重的任务。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竞争。现实和时间不容许我们怠懈和放松。我们老师一辈开创的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事业不能在我们手里丧失。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术水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滑坡。这一并不容易实现的心愿一直扰着我们的心。而为了实现这一心愿,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特别是造就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则是至关重要的。

青年教师是中文系的未来。青年教师能不能迅速成长,青年教师中能不能在不远的时间里有一批学术骨干和学术尖子脱颖而出,走进各学科的发展前沿,以他们出色的成绩和水平,肩负起中文系发展的重任,乃是今后一个时期里国内外各大学进行学术水平较量的主要方面。基于这种认识,这几年我们采取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以利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召开青年学术讨论会,让他们能够潜心于学术论文的写作,并给他们以相互交流、得到老教师们指教的机会,就是一个办法。校庆95周年我们开了一个头,假如没有什么大的干扰,今后还想继续这样做下去。

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给他们以条件和机会。中文系我们的前辈老师们,无论是知名海内外的学术大师,还是一个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们后来的学术造诣,都是与他们青年时代自身的刻苦努力和前辈的细心栽培分不开的。天资和勤奋给了他们成功的条件。重视青年,提供机遇,是他们很早走入学术前沿的必要气候。他们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勇于开拓创造的精神,他们引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又积极建设自己体系的努力,他们为解决一项课题甚至一个细微的学术问题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品格,都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青年教师为了自身的迅速成长,将来在学术上力求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老一辈先生的这些精神品格,是值得很好继承和发扬的。这次讨论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无论作者的用心还是老师的指教,都体现了中文系老一辈学者的宝贵传统。

前几年各种社会的和学术思潮的冲击,对学风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科学的踏实严谨创新的学风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水平的内涵和衡量尺度。我们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不能说没有受到一些不正确学风的影响。但总体看来,坚持严谨而又富于创新精神的科学的学风,仍是我们中青年教师们坚守的不可动摇的传统而为大家所遵循,并躬行实践。它似乎已经形成一种威慑力。那些不下苦功夫研究历史实际而唯新是鹜、构想宏大模式而随意调遣史料、不尊重学术历史而沉湎于自造的理论体系,不扎扎实实解决问题而追求理论的轰动效应等等的不科学的学术作风,在中文系的空气中是没有市场的。这次青年学术讨论会,努力要求青年教师做到这一点。能不能如愿,还要实践和读者来检验。科学的理论研究的道路和方法本身就具有不断创新和探索的风格。它与封闭的态度无缘。我们决不要求泥守传统。学术上的勇于探索和创新,这本身既是传统固有的精神,也是发展传统的必不可少的生机和希望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就是这二者结合的很好的榜样。为纪念校庆而召开的五四青年学术讨论会,更应该张扬这一精神,检验我们的实际成果,以显示我们的锐气和希望、力量和探求。这些论文中也定会有一些不成熟的以至不甚科学的意见,恳望专家们批评赐教。

1988年秋,我系曾选录八八届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编为一集,取名为《缀玉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在又将我系青年教师(包括个别博士生)为五四学术讨论会撰写的论文,编为此集,承接前书,取名为《缀玉二集》。在出版学术著作相当困难的今天,北京大学出版社再次慨允印行此书。他们这种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关注青年学者成长的热情和心境,是令人敬佩的。出版社文史编辑室主任乔征胜同志,为此书的出版尽心尽力;五四学术讨论会筹备小组的董洪利、商金林、张猛、陈连山等同志,也为编辑此书付出了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199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