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世界文化地理”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的通选课,从2001年第一次开课算起已经将近十年了。从第一次开课起,“世界文化地理”一直是北大通选课中的“热课”和“大课”,每学期的选课人数不断增加,从120人、150人、180人,一直扩大到现在的400人。由于课程的内容较多,从开课的第一天,就有不少同学希望任课教师能够提供一本教材,作为课堂学习和复习考试的参考。今天,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可以为选课的同学们和有兴趣的读者们提供一本与课堂教授内容配套的教材,初步满足大家学习的需要了。在开始阅读本书之前,有一些必要的事情还需要向大家说明一下。

从课程性质上说,“世界文化地理”是一门地理课,是一门关于区域文化地理学的课程。它面对的区域是全世界,采用的研究方法则是文化地理学的方法。它是利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观察和分析地球陆地表面的文化现象的空间差异和文化的变化过程。目前在国内各高校中,开设“世界文化地理”的学校还不多,一般为本科生开设的世界地理类课程还是以“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为主。其实,地球的陆地表面除了自然地理的各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以外,还有无处不在的人类文化。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更多的中国人可以走向世界,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迥异的文化差异。因此,世界文化的差异将是我们今后会常常看到的现象,也是我们今后常常需要理解和面对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学习一点世界文化地理的知识,掌握一点观察和分析世界文化现象的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国外有关世界文化地理的教材的编写框架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区域的,即按照不同的区域来分析和研究问题;一类是专题的(或系统的),即按照文化要素或专题来分析和研究问题。本书采用的编写框架则是综合式的,即以文化要素的专题分析和介绍为主,结合以区域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是综合性质的,其他各章则是专题性质的。这个编写体系与教学活动一致,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既考虑了对各文化要素分析的深度,也考虑到对世界文化系统的整体把握。

第一章,《世界文化地理》导言,是关于文化地理方法论的介绍,这是全书内容的方法论基础,文化区、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传播、文化整合五个基本概念(或观察视角)一直贯穿在以后各章的内容之中。

第二章,世界文化区的划分,介绍了十二个世界文化区的划分方案,虽然这个划分方案是西方学者提出的,存在片面的地方,但还是可以作为理解和分析世界文化区域差异的一个基本框架。十二个文化区的划分与其他关于文化要素的章节结合起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文化地理的空间差异特点和规律。

第三章至第十章,内容都是按照专题编排的。虽然这些文化要素是按照专题分别介绍的,但是这些文化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需要把它们联系起来理解。这八章是全书最基本的核心内容,在学习和理解时可以分为两个单元来进行:第三章的人口,第四章的农业,第五章、第六章的城市,可以构成第一个单元,三个专题内容主要是外在的物质文化要素,要素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容易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第七章人种与种族,第八章语言,第九章宗教,第十章政治,可以构成第二个单元,这些文化要素主要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文化要素间的联系比较密切,相互影响,最后的政治要素常常成为其他要素的表象反映。

第十一章“地理大发现与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第十二章“全球化过程中的区域与文化多样性”都是综合性的内容,对1500年以来世界文化地理格局的变化过程做了整体性的回顾和分析,两章的内容是前后联系和贯穿在一起的。全面掌握这两章的内容,需要对第二章“世界文化区的划分”,以及第三章至第十章的专题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全书十二章按照专题与区域相结合的编排方法,是为了协调内容的深度和综合的广度,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的。除此以外,全书还试图把文化要素的区域差异研究和文化要素的演变过程分析结合起来,即把文化要素的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的两方面分析结合在一起。有些人把地理学理解为纯粹的空间科学,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地理事物除了具有空间的差异性以外,也具有时间变化的特点。现在的区域文化差异,往往是长期变化的结果,有一个发生和演变的过程。深刻理解世界文化地理的空间差异,必须要了解它们的变化过程。这个观点,读者可以在各章节中反复体会到。

“世界文化地理”在国内高校地理教学体系中还是一门新课程,有许多内容需要摸索和研究。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包括了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所有领域,编写这样一本教材对任课教师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已经经过了近十年的积累和摸索,这本《世界文化地理》教材中一定还会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亟待学术界的同行们和选课的同学们的批评及指正。

最后,作为“世界文化地理”的任课教师和本书的编者,还需要对各方面对“世界文化地理”课程的支持表示感谢。首先需要感谢的是北京大学教务部的领导,没有他们的长期支持和关怀,“世界文化地理”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编写及出版是根本不可能的。本课一直受到城市与环境学院王恩涌先生的无私帮助和关怀,王先生不仅亲自参加授课,而且在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等方面给予了诸多指导,对本书的编写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而中肯的意见。美国阿姆赫斯特马塞诸塞州立大学地学科学系的高佩佩(Piper Gaubatz)教授对本课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她赠送作者的一批最新英文教材和地图,成为“世界文化地理”授课和教材编纂的宝贵参考资料。此外,在历年授课过程中,不少同学对本课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非常关心,提出了许多非常有益的建议。北大的同学们聪颖、热情和富于批判精神,“教学相长”这句话,我在他们身上体会得非常充分,我深深感谢他们对“世界文化地理”课程的支持。长期关注《世界文化地理》的人群中还有我的两位家人——魏幼华、邓鲁川,他们常常坐在大教室的最后一排,和同学们一起认真地听课和做笔记,回到家里则针对上课内容提出非常尖锐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

总之,《世界文化地理》的编写和出版是在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之下才得以完成的,没有这些支持,是不可能有这本教材的出版的。研究生李昕、陈义勇协助整理了第一章至第十章的授课讲义,有关插图全部由康欣同学清绘,书稿最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王树通编辑统一审读加工。在此,我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邓辉

2010年2月23日于北大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