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眸流盼横波来
——说眼
黑白分明、灵活流转的眼最能显示人的精神智慧,也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美。正是在这种审美角度的要求下,文学作品要入木三分、深透纸背,便要拈出其间慧眼。
且看刘鹗在《明湖居听书》中形容王小玉的一段文字:“那双眼,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明·唐寅 《嫦娥图》(局部)
这是段沁人心脾的描写。的确,慧黠、灵巧的女孩,除了给予人一种脱俗的气质外,也会有双充满灵性的眼。回眸一笑,或述幽情,或传神采,当然不是仅表现短暂间的纤柔妩媚,而是透过晶莹的目光,传达那细致芳馥、充沛真实的情怀。庸姿俗粉,固不可与之同日而语。
南宋·马远 《仙岩坐月图》(局部)
人的眼睛,流露的正是心灵深处汩汩不断的跃动,孟子曾经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察言观色,不难判断这目光所呈现的人生真相。而相法中也以眼色作为判别善恶的依据:“眼光灼灼有光,主性急有急智;上三角眼工于心计,利益相冲突则忘恩;三角黄珠,手腕必高,毒辣害人……”人像之难画,难于“传神”,晋人顾恺之尝云:“四体妍蚩,原不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为当时俗语,意即“这个”,此处即是指眼睛),传神关键,便在眼睛的描绘是否把握形神!
元 《招凉仕女图》
眼,是一个形声字,《说文》排列次序于“目”字之后,彼此互训。凡从目者皆与眼睛有关,如眦是目眶,盼是黑白分明,是大目,瞥是过目倏忽之意……还有一个字作“”,是眼瞳仁的意思,民间传说,认为眼中若为重瞳,必定有一番作为,可为人间豪俊,历史上的舜、颜回、项羽、王莽、吕光、李煜、沈约、鱼俱、罗萧、友孔,据说都有这样的瞳子,而近代人物方面,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重瞳子。
唐 《仕女残绢图》
此外,历史上也有关于眼睛的故事,例如商纣宠妃妲己善施狐媚,国亡被俘,杀她的士兵只要一见她的眼神,立即目乱神迷,下不了手,只好由姜子牙作法除去她;明末秦淮河畔“金陵八艳”之一的顾媚,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其之所媚在眼,故自号横波,南明诸公子为她颠倒,拜在石榴裙下之人不知多少。有人则取《西厢记》中“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为题灯谜,射古书名—《离骚》,真是余味不尽。
最值得一提的,该是晋代那个好酒任性、放达不羁的阮籍(字嗣宗)了,傲然独得的阮嗣宗,见礼俗之士,辄对白眼,《晋书》记载他能为青白眼臧否人物,这种对传统礼教揶揄,该是最特殊不过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