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书 广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特别说明

紫图“古镇书编辑部”的特派旅游记者及摄影师,均实地亲历采访、拍摄过《古镇书》系列中所收录的每一个古镇,这些古镇中的相当部分,是“古镇书编辑部”在国内首次发现并首次记录发布的。身临实地的记录,使《古镇书》系列的资料更加翔实准确,真实、生动地记载了中国各地古镇的现存状况。

《古镇书》为全面介绍中国古镇的系列旅游丛书,以每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卷的形式,涵盖了中国古镇的全貌。其中每一卷均为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古镇汇总,尽量全面地收录了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存相对完善,具有旅游、学术、美学等综合价值的古城、古村镇、古庄园或少数民族古村寨。

为叙述方便,本丛书所用“古镇”一词泛指所有目前仍保存比较完善的古建民居、有着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村镇、古院,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

本丛书每一卷所选择介绍的古镇,从区划、交通、保存情况、可观赏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反复比较,其中约一半为具有比较成熟的旅游配套服务的“著名古镇”,另外部分为紫图“古镇书编辑部”寻访到的尚未有任何报道的古村镇,这些古镇一般尚未进行旅游开发,通常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但却往往得以保存有真正原生态的传统乡土画卷。

本丛书的每座古镇均以文字和视觉的双重鉴赏得以生动展现,旅游交通、住宿等资讯翔实实用,且为截至出版前的最新信息,方便读者亲自前往实地鉴赏古镇。每卷均配有条理分明的引言部分,为了解该省古镇提供了完备的背景知识。

荔枝

荔枝,常绿乔木,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花绿白色,果实球形或卵形,外皮有瘤状突起,熟时紫红色,果肉白色,多汁,味道很甜,是我国岭南地区的特产。

就《古镇书》致读者

2002年春,我们策划、编辑了第一本古镇旅游的图书——《中国古镇游》,当时我们只是本能地认定,有许多和我们一样住在城市丛林里的人,也会和我们一样,有着“回归家园的古老冲动”,因此,这本《中国古镇游》的扉页上,有一句几乎不被人注意的话——“寻找家园的地图册”。

也几乎是一个本能的认定,古镇,连同它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及生活态度,构成了中国人血脉中关于家园的记忆。

于是,我们和许多摄影师一起,开始了试图留存家园记忆的艰苦历程,获得的却是一幅幅正在逝去的传统乡土画卷。我们只能想象,那些历经沧桑几近颓败的青砖、木梁间,承载过几千年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每一处风水、景物,都叙述着我们祖先的居住理想和生活的尊严感。

其实,古城、古村镇连同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消逝,仅仅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与传统家园的彻底割裂,也仅仅是我们一两代人的遭遇。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古老生态确实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显得极端无奈,但几千年来强大的文化记忆却仍然能让我们的“都市新生活”显得乏味和空虚,毕竟,滚滚红尘中肯定没有青山绿水的心平气和,也缺乏“日出而作”、“耕读传家”的生活尊严感。

因此,我们需要古镇给予我们家园般的抚慰,哪怕仅仅是一两天,或仅仅是一次纸上的阅读。

在我们发现和搜集古镇的过程中,古镇旅游热也在不断升温,一些“著名古镇”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旅游热点,另一些则在加快翻新以招揽游人,而更多的古镇则在新修瓷砖“洋房”或任由岁月侵蚀,迅速沦为废墟。

“古镇永远地消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快”,我们两年多前的预言,其实就是现实。

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尽快为更多的中国古镇留下最后的身影。于是,有了我们在2003年5月策划编辑的5卷本《中国古镇游/珍藏版》,以及由著名摄影家李玉祥精选拍摄、囊括101座中国经典古镇的《中国古镇图鉴》、《山西古镇书》、《湖南古镇书》、《安徽古镇书》等等,和你手上的这本《广东古镇书》。这些书侧重不同,但都集中了大量与古镇相关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等资讯,相信它们对不同的读者各具价值。

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对旅游热的推波助澜,而是带来更多的感悟和感动,甚至带来某些关乎古镇存亡的行动。

寻访手记

广东古镇概况

早在13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广东境内繁衍生息。相传古为百越(粤)之地,故简称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南海郡。从此,广东稳稳扎根在了历代的中国版图上。海陆兼备的位置,使广东的航运和贸易发展最早,而且经久不衰,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作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广东的古村镇建筑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特色,侨乡文化又使得很多古民居具有西方建筑元素。

广东古村镇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的潮汕地区和广东东部客家聚居的梅州地区,因地理、交通及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结合中原汉文化,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以梳式布局和镬耳封火墙为特色。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开平一带的侨乡建有融西方建筑元素和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为一体、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还有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也出现了骑楼。

赤坎 骑楼

自力 铭石楼

莲塘 镬耳民居

二、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华侨众多,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潮人大多聚族而居,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体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寨格局。特别是富贵望族之家尤为重视此风,以建立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为荣。

分布在潮汕地区的潮汕大屋建筑“下山虎”、“四点金”和“驷马拖车”,是对中原四合院建筑的发扬光大,让人感到稳定、安静。而其显现出的建筑特性,则反映了潮汕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如“下山虎”的硬山顶式屋顶,后高前低,这样的设计既通风又便于泄水,是为了适应潮汕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而有些宅院的结构则更为讲究,如“驷马拖车”,反映了潮汕地区一种严格区分尊卑上下、男女内外,又注重崇宗睦族的文化传统。

樟林 民居

前美 陈慈黉故居

三、梅州地区

梅州在历史上一直是闽粤赣边界的重镇,客家人占当地人口的九成以上,近代成为客家文化中心。梅州地区的客家人,把中原汉民族的建筑工艺,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加以利用,创造了独特的围龙屋建筑。

在客家人南迁入粤时,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已有广府人和潮汕人生活,他们不得不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山地。客家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他们大多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因而客家人的家族观念特别强固。

由此显现在民居建筑上即为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围龙屋的出现。建筑多以夯土或土坯砖为材料,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十分坚固。

侨乡 德馨堂围屋

侨乡 围屋

广东古镇主要建筑类型

建筑是古镇的灵魂,上面写满了古镇的历史,每一种类型的建筑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时期发展形成的,承载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同的需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的广东,南临南海,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多样的地理特征,特别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广东的乡土建筑充满了多样性及独特性。

长岐 民居

民居

广东古村镇的民居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府民居,有着独特的梳式布局和镬耳屋建筑;开平一带的侨乡,散布着中西合璧的碉楼建筑;粤东一带的客家人,则创造了独特的围龙屋建筑;而分布在潮汕地区的潮汕大屋建筑“四点金”和“驷马拖车”则是对中原四合院建筑的发扬光大。

乌美 牌坊

牌坊

牌坊也称牌楼。在古村镇,牌坊一般多被安放在村口前面,或村镇中央。常常用以旌表和纪念某人或某事。牌坊同时也可以是标志性建筑,或仅仅用来当作大门、装饰。用于造牌坊的材料在民间通常为石料或木料,其规模和大小都是以牌坊的间数、柱数和坊顶楼数的多少为标志。四柱三间的牌坊最常见,六柱五间以上的就算大型牌坊了。

大旗头 郑氏祠堂

祠堂

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祀祖宗,平民只能在家中祭祖。直到明代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造祭祖的家庙。家庙即祠堂,其首要功能当然是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在乡村,祠堂一般也是私塾学堂或是家族聚集议事、进行娱乐庆典的地方。到清代,民间祠堂开始大量出现,几乎村村设祠堂,有的村甚至有家祠、宗祠、神祠等几个不同的祠堂。祠堂一般是村镇中最高大华丽的建筑。

龙湖寨 天后宫

寺庙

由村民自建于古镇乡村的寺庙不仅有佛庙、道观,还包括大量供奉各路神仙的庙堂和神龛。一般村镇最常见的庙规模都较小,或供佛祖观音,或拜土地龙王,也有各种祭祀行业宗神的寺庙。

大旗头 文塔

塔最初是佛教专门的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作为埋葬佛骨舍利的纪念物,最早是被修建在寺庙的中心作为膜拜的对象。在供奉佛像的大殿取代了其中心位置后,佛塔被移到寺后或寺旁作为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佛塔的价值和作用在民间产生了转化,一般古村镇周围所建的塔,通常是用以调节风水的“风水塔”,或仅仅是单纯的风景塔、名人纪念塔。

赓华 挹翠亭

在广东的很多庭院及河边都有亭角飞翘、体形秀丽的亭子。亭子除了起到实实在在遮风挡雨的作用外,还有点缀风景的作用。有些亭子还有纪念或者拜神的作用。

逢简 明远桥

在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古村镇,桥是不可或缺之物,它们连接了水道两边的人家和道路,同时也以丰富的造型点缀着村镇的美景。有些桥坐落在村中重要的水口处,是调节风水的重要建筑,也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龙湖寨 寨门

寨门

广东的部分村寨修有寨门及寨墙或门楼,是当初为了防止盗贼的侵扰以及战火的累及而建的。一般一个村寨有多处寨门,都开于寨墙上,除了正门比较高大威武,讲究装饰性之外,其他的寨门都比较小,易守难攻。

因地制宜的独特家园

北方汉族在不同时期迁徙到广东的不同地区,与当地土著人融合,形成了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而这三大民系在实际的生活中,因地制宜,创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建筑了自己的理想家园。

广府建筑

广府建筑,主要包括广州、南海、顺德地区的建筑,它的特点一是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防潮、防晒的特点;二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

南社 民居

镬耳封火山墙

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又称“鳌鱼屋”,后引申为“独占鳌头”之意,象征官帽两耳,只有拥有功名之人才能采用,后来有钱的商人富豪的府第、村前的祠堂都采用这一建筑样式。

广府镬耳屋

四点金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

潮汕建筑

潮汕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驷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四点金”建筑示意图

下山虎

“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下山虎”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的“龙虎门”,整座格局前低后高,因此得名。

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说。

围龙屋

围龙屋又简称围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一般为一条围龙,甚至有多达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客家地区独有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干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侨乡 围屋

围龙屋剖面图

古镇布局的鉴赏

游览古镇,重要的是了解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而众多古镇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呈现出不同的游览重点,于是,古镇的布局便成为我们游览和了解它们的关键。

总体而言,不论何种地形,古镇在选址与布局上多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所谓负阴抱阳,即古镇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寨、城镇的情况下);水的对面还应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有时也不作严格要求。古镇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环水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这就是中国风水术中所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格局。

由于地形多样,各地古镇的布局也因地形地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广东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古村镇依势而建,在建筑类型及用料取材上有所变化。

为了使不同类型的古镇布局更加明确化,下面将分别从古城、古镇、古村落三个方面来讲解不同类型古镇各自的鉴赏重点。

古城鉴赏

一般而言,古城多地处交通枢纽地段,或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多数都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防御与贸易交换两大功能,它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遗留了相对较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古城典型选址布局图

古镇鉴赏

古镇大多是由集市发展而成,在一定区域中的经济与贸易的功能最为显著。相对于古城而言,一般的古镇在规模上要小得多,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意义也不十分显著。

古镇典型选址布局图

古村落鉴赏

中国古代传统的家族制度与文化理念,主要根植于广布乡村的村落之中。以宗族聚居为特色的村落,均呈现出井然的秩序感与等级特征,并使围绕血脉的人缘居住方式一脉相承。农耕文化与叶落归根的传统,也使得乡村成为古代中国的财富聚集地,数代人苦心经营的村落往往都有着精心的选址布局,以及美观实用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典型的古村,往往能体现中国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的尊严感。

古村落典型选址布局图

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使得广东地方特色鲜明,乡土风情浓郁。独具地方韵味的粤菜、粤曲源远流长,精巧的广绣、广彩闻名遐迩。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这里汇合并存,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

晚清的粤剧

南音粤曲

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粤语”、“粤曲”。

广府民间关公图

敬财神

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在清代中期就已驰名全国。同时,也带来了投机性、市侩性的负面作用,以及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商家普遍供奉关公为财神。

顺德鱼皮饺

饮食

广东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粤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新,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粤菜善于博采众长,根据广州的气候、物产条件进行改造,体现了岭南文化融通善变的韵味。

客家舞狮队

舞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的客家人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番禺沙湾飘色

广东飘色

每年的正月十五,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的“飘色”的活动别具特色。“飘色”一词在辞海中没有,是广东白话的称谓,意指在元宵节以不同民间艺术形式组成的游街活动的统称,是百姓祈求神灵镇邪祛病保平安,企盼丰年的原始祭神求福活动。飘色活动在东南亚也非常盛行。

明清时的天后宫

祭拜妈祖

在潮汕,祭拜天后妈祖神的不仅仅是航海者和渔民,华侨出国前要先到妈祖宫焚香膜拜,祈求一路平安;回乡探亲,则要备办供礼答谢。逢每月的初一、十五和每年的妈祖寿诞,侨属和侨眷也必来庙中祭拜,求妈祖保佑在外亲人平安。

壮观的“赛大猪”盛会

赛大猪

元宵节后,广东潮汕平原一带的农村要过“赛大猪”盛会。节日期间要摆设丰富的潮汕食品,展示大丰收。每年参加赛大猪盛会的都有六七百头猪,头头都在四百斤以上。“赛大猪”是一种民间庆丰年的仪式,与平时逢年过节拜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同样的意义。只是其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壮观实为罕见,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盛事。

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指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又是一种冲泡的学问,品饮的境界。好的功夫茶方法可以说是一种融精神、礼仪、冲泡技艺、饮茶艺术、评品茶质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清末的潮汕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