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
充满骑楼风情的古镇
从开平市百合镇马降龙村向东、开平市区方向,车程10分钟,就是岭南著名的赤坎古镇。看了洋楼群,看了古村落,回市区不看赤坎古镇,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两个家族中心
赤坎古镇位于开平的中部,镇区面积3平方公里,四周被潭江支流水系包围,因建于潭江北岸的红土台地而名。而真正决定它由一个渡口码头演变为商贸古镇的,则是开平的关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之间的竞争和互动。
关氏家族是在北宋后期由福建迁移而来的,先是在赤坎周边立村,清康熙初年一些关氏人来到赤坎渡口摆摊叫卖。司徒氏则是在元代后期从河北迁到潭江边立村的,并且于清顺治年间最早在渡口设摊互通有无。
赤坎 堤西路 堤西路上的民居多为上世纪20年代由侨胞、商号老板兴建。
两大家族都是开平的大姓,赤坎就是他们的家族大本营。开平全市的关姓大约有3万多人,其中2万多人在赤坎,镇区有8000多人。而全广东的司徒氏有4万多人,其中4万人在开平,开平的赤坎有27000多人,赤坎镇区有7000多人。所以,赤坎堪称广东司徒氏的中心。
有意思的是,这两大家族最初在渡口摆摊就拉开了距离,关族在西边,司徒在东边,各自经营发展。到清光绪年间,相互的街巷铺面才相连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市镇。但是,以塘底街为界,各自聚族而居,互不越界,关族控制上埠,司徒氏踞有下埠。
赤坎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对赤坎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现为开平市华侨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点之一。
家族图书馆
这种家族文化通过建筑得以强化和彰显,两大家族图书馆就是家族权力中心的象征。民国初年,司徒氏的海外乡亲倡议创办家族图书馆,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下埠潭江边奠基,投资4万多元,历时两年建成“司徒氏通俗图书馆”。西式造型的图书馆共占地810多平方米,楼高3层,典雅端庄。三楼正面悬挂匾额,墨宝添书香。
馆前为庭院,中式牌楼两侧各有一个亭房,红墙绿瓦,四檐滴水,古香古色。楼顶钟楼的大钟产自美国波士顿,定时向全镇和附近村落提供报时服务。嘹亮的钟声久久回荡在古镇的上空,成为古镇居民作息的依据,也使古镇的生活平添了不少生气。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和那定时在古镇上空回响的洪亮钟声,使关氏家族坐不住了,建本族的图书馆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民国十五年(1926年),关族图书馆在上埠西端潭江边奠基开工。3年后,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家族图书馆建成。
赤坎 堤西路 走过桥,便走进了骑楼的世界。在这里,广东的骑楼与西方的罗马石柱、雕花门楼似乎都找了最和谐的搭配,中西结合得天衣无缝。
图书馆楼高3层,加上庭院,占地面积为700多平方米。它的造型和建筑风格与司徒氏通俗图书馆有所不同,庭院没有牌楼,而是开设了一个西式的院门,铁门的立柱造型是完全标准的西洋风格,门柱柱头以及柱顶的饰件十分雅致,整座楼的建造非常精致。正门匾额上的馆名是近代广东著名书法家吴道熔的墨宝。图书馆不能少了钟楼,关族的大钟来自德国。从此,关族在古镇的上空也有了自己的钟声。
两座家族图书馆从此肩负起家族的重任,它们凝集着本族的民心,代言着本族的形象。定时而鸣的钟声不单是在向四邻报时,更是宣示着家族的存在和兴旺,因而成为本族民众生活环境的一部分。高高的旗杆意味着赤坎古镇存在两个中心的现实,也寄予了两大家族希望本族在古镇的发展蒸蒸日上、延绵万年的愿望。
骑楼博物馆
因为岭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乡村的集镇和城市的商业街区,大都建骑楼,方便潮湿多雨环境下的顾客和行人逛街购物。骑楼因此成为岭南独特的建筑形式。赤坎古镇有广东现存最完整的骑楼街区。
赤坎古镇有两条主要的街道,一条是中华路,一条是临河的堤西路,这两条东西向平行的街道,贯穿于关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聚居的街区,构成了赤坎古镇的骨架。街道两边都是二三层高的骑楼建筑。楼上是居室,楼下前面是店铺,后面为仓库。楼下的店铺都退后两米多,林立的方形立柱支撑着二楼的房屋,形成步廊,为行人遮风挡雨。
赤坎 民居 蓝天映衬下的赤坎民居流露出浓浓的异国风情。
区划:广东省开平市
区号:0750
邮编:529367
历史:530年
门票:无
气候与游季: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如春,皆宜旅游。若摄影,则5月份为最佳季节。
交通:可以在开平市区车站乘到赤坎古镇的专线汽车,20分钟一班;或乘坐私人营运的小客车,或走325国道从上埠进入,也可以走沿江公路,从下埠入镇,票价都是2元/人,车程15分钟。
住宿:古镇堤西路的供销社旅社价格便宜,每人只需10元就可以住一晚,有公共浴室和卫生间,条件比较简陋,但可就近观赏古镇夜景。
临街一面的二楼一般都建有一个外挑的欧式阳台,有的建成退台,配上古罗马的柱式,给骑楼增添了几分秀气。建筑立面的造型、细部装饰、饰件小品各有趣味。仅窗户的造型就各不相同,有伊斯兰风格的,也有中世纪欧洲宫廷建筑的式样,彩色的格窗显示着主人倾向于西方建筑的审美情趣。
每户的房顶都建有山花,这些山花有着浓厚的巴洛克建筑艺术的韵味。很多骑楼山花顶部是一个扇贝饰件,这种样式在意大利非常普遍,地中海盛产的贝类启发了意大利人的创作灵感。赤坎古镇的楼主和建设者在欣赏它的秀美的同时,也有一种现实的考虑。贝在古代中国曾作为货币流通,是财富的象征,因此它也表达了赤坎古镇居民商业求富的愿望。
中华路和堤西路的骑楼经历时代的风雨后,现在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中华路仍然是赤坎古镇商铺最集中的街道,骑楼下的店铺一家连接一家,古老的铺匾、堂号与现代的霓虹灯广告交织在一起,延续着往昔的繁华。
堤西路则失去了往日商贸交易的喧嚣,高大成片的骑楼临河而立,阳光下仍不失当年的富贵,成为赤坎的标志。不仅吸引了很多外地来的游客,而且是不少表现晚清和民国历史的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这大概是当年的主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医生街
赤坎古镇有很多专业的街巷,如专营生猪、耕牛业务的牛墟和批发鱼苗的鱼市等等。漫步在古镇狭长的古巷道里,时常会发现一些斑驳陆离的店铺招牌和广告痕迹,将你拉回到20世纪的初期。
古镇上的很多行业被两家族垄断,别人比较难以进入。而医生行业则例外,不少外姓人在营业,并且在上下埠形成了专门的街区。上埠中华路的街首是最大的医生街,这里中西医同街并立,内科、妇产科、皮肤科和做小手术的外科,门类齐备,很多从业人员是留洋回国的科班医生。赤坎镇各科医生众多,在开平远近闻名,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至今还对一些医师妙手回春的医德和医术记忆犹新。
饮食与特产:当地特有的小吃“豆腐角”,是将嫩豆腐在平底锅上稍微煎到半嫩半黄,伴着打烂的鱼肉糜,既有豆腐味又有鱼肉味,鲜嫩滑口。而赤坎最著名的“煲仔饭”,是广东“煲仔饭”里最地道的。除了赤坎河边的几个百年老店,赤坎小学附近还有很多大排档,供应着当地著名的菜式:黄鳝饭、赤坎蒸鹅、鸭粥,以味道好价钱公道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好吃之徒”。清晨,堤东路“特色粥王”店的鸭粥,也是一道不能不吃的美味。
赤坎 中华路 中华路的骑楼下是一家连一家的商铺,古老与现代的气息在这里交汇相融。
赤坎 医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