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赢得一场“战争”:从二战经典战役中学到的商业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巴尔干半岛、希腊和地中海

1 新的凯撒大帝诞生——贝尼托·墨索里尼

一家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业界领跑者,部分原因在于它几十年来或多或少依赖于垄断市场,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陌生。有一天,受新形势的影响,这家公司热血澎湃,决定进军新市场,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公司领导人雄心勃勃;另一方面,他们错误地认为,别人经历的挫折会是自己走向成功的最好保证。

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竞争对手存在不足并不意味着我们自己一定具备优势。多数情况下,这些公司的领导人会宣布破产,颜面尽失,曾经在垄断市场的优势地位也不幸丧失,而这正是二战期间贝尼托·墨索里尼和意大利的不幸遭遇。墨索里尼犯了什么错?他无视事实,刚愎自用,最后在1945年和情人一起被游击队员枪决,落得尸首示众的下场。在德国入侵波兰以前,意大利就急于表明自己非交战国的立场,也就是说,他们站在德国一方但并不向英法宣战。直到6月10日在法国沦陷前,墨索里尼才决定向西方盟国宣战。他认为当时是一个不可错失的“商业”良机,可以利用较低成本换得巨大收益……

法国沦陷以后,意大利期待能在不久的将来入侵英国,于是决定攻取英国的保护国埃及,因为埃及不仅是打开中东大门的关键,同时也是通往亚洲的必经之地。利比亚自1912年以来就沦为意大利的殖民地,进攻首先从这里开始。

1940年9月,意大利军队开始进发。然而,意大利远不如德国,除了装备、训练不足外,士兵们对作战也毫无兴致。队伍中几乎没有军事专家,革新者少之又少,掌控全局的都是一些无用之辈。

总之,意军的战斗力仅能表面唬人,其领导者也都清楚这一事实。但一想到征服埃及带来的无限荣耀,他们便有些忘乎所以,无视事实,并试图将墨索里尼打造成另一位凯撒大帝。

3.5万名英军对战意大利第十军团的25万兵力,胜负显而易见。但尽管意方有数量优势,其进展却并不顺利。抵达埃及境内104公里处的西迪拜拉尼(Sidi Barrani)后,意军不得不停止前进,等待增援(此时战役才进行了仅仅一个月)。在陆地上,英军只能有序撤退,但在海上,英国人痛击意大利舰队,造成严重损失,有力打击了对方的海上优势。此时,得到增援对双方来说至关重要。10月初,英军的增援部队到来,他们以为意大利会发起第二波直取开罗的进攻。夏天即将过去,德国仍无意攻打英国,这也就意味着丘吉尔有更多兵力巩固其在地中海的地位。在非洲进展缓慢的墨索里尼决定于10月入侵希腊。考虑到墨索里尼在埃及的表现,英军对其战斗力表示怀疑。于是,最高指挥部决定通过有限的反攻行动巩固防御,并派两个师的兵力对抗意大利第十军团的防御体系。

英军在近两周的时间里行军近900公里,俘虏13万人,缴获坦克380辆、大炮845门,士兵中500人牺牲,1400人受伤,另有56人失踪。1英国外交部部长带着明显挖苦嘲笑的口气改述了丘吉尔在不列颠之战后发表的名句,以此鼓舞士气,“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样,以如此少的兵力,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让如此多的敌人投降。”

英国人夺回埃及并入侵利比亚大片领土,英军在意属非洲殖民地势不可挡,很快开进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2月3日,英军占领了位于利比亚东北部的昔兰尼加半岛(Cyrenaic Peninsula)前方的战略地——阿格海拉(El Agheila)。1941年伊始,意大利被彻底逐出非洲后,整个利比亚很有可能为英国所有。英国大获全胜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或许,鉴于此次屈辱溃败,意大利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并选择投降,从而使维希卖国政府2控制下的法国殖民地,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以及突尼斯也收入英国人囊中。

但这仅仅只是假设,不一定成真。现在轮到英军决策失误了,他们分散兵力,准备夺取多个目标,不过这一战术意味着他们将一无所获。1941年2月,当英军准备给予意大利控制的利比亚以致命打击的时候,温斯顿·丘吉尔及其总参谋部认为昔兰尼加地区仍是其安全可靠的侧翼,因此决定派很少兵力把守,剩下的部队全部向希腊进发。希腊?是的。正如我们所提到的那样,墨索里尼因不满自己在埃及的保守表现,决定于1940年10月入侵希腊。但此举对意大利意味着另一场灾难,因为希腊人顽强抵抗,迫使意军节节后退,最后一直将侵略者赶到了阿尔巴尼亚。意军撤退后,德国人显然会直接干涉,抢回盟友意大利丢掉的这块肥肉。

英国陷入两难境地,是该立即向希腊提供援助共同抵抗德国,还是先完成眼下利比亚的行动?最终他们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既保住在利比亚的地位,同时援助希腊抗击德国,最后再痛击意大利军队。

被称为“现代军事策略之父”的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说过,“战争无情,犯仁慈之错必将致命。”3英军不仅没有给希腊提供多大帮助,反倒遭到了可怕的非洲军团的袭击。

地图2.1 1939年的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