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津——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
她位于华北平原九河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
唐朝时这里被称作“三会海口”,即大运河与海河及渤海湾交汇的地方[1],南北汇通,水陆交通便利,漕运、盐业发达。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所需粮食、丝绸等物资都通过运河运抵中都,而位于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便成为漕运的重要枢纽,金朝政府在此设有粮仓,为保障物资运输的安全,特设“直沽寨”,派兵戍守。元朝时,直沽仍是漕运中转的枢纽,延祐三年(1316),直沽寨改为“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兵民杂居”,人口稠密,在诗人张翥的笔下呈现出一种“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的繁荣景象。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久居北平,由于直沽地处“水陆咽喉”,而且又是他当年率兵渡河、取得胜利并成为“天子”的地方,于是,永乐二年(1404)在直沽设卫,并赐名“天津”。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右卫。明中叶以后,随着河海交通航运的发展,天津的商业贸易日渐繁荣,是北方商品的集散地,到明中叶天津已经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中心。明清之交,天津的商业和城市已经相当发达,据清康熙年《天津卫志》记载:“南运数万之漕,悉道经于此,舟楫之所咸临,商贾之所萃集,五方之民所杂处……名虽曰卫,实在一大都会所莫能过也。”[2]顺治九年(1652),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雍正三年(1725),改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又晋升为天津府,全面提升了天津的政治、军事地位。
此外,天津“去神京二百余里,当南北往来之要冲”[3],既是出海通道,又是安全屏障,自辽代以后,是守卫几朝首都的“京畿门户”,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