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工程》
该刊由国立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会编辑出版发行。16开,每期定价大洋二角。1930年3月创刊。该刊为专业技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土木工程方面的著作和译述,有部分用英文发表的文章,还报道土木工程学会会务消息。该刊刊名由张人杰先生(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全国建设委员会主席)题写。

1930年3月—1935年3月先后出版3卷5期。第一卷第一期于1930年3月出版,共110页;1932年3月出版第二期,共103页;第二卷第一期于1934年3月出版,共188页,该卷第二期于同年6月出版,共110页;第三卷第一期于1935年3月出版,共259页。该期研究论文有《钱塘江桥工程大概》(罗英)、《今日中国之公路问题》(叶家俊)、《空气调节法之简易设备》(黄述善)、《灌溉事业与其他水利之关系》(周镇伦)、《江苏省建设厅疏浚镇武运河工赈情形》(屠达)、《黄河问题之普通认识》(邹元辉)、《单位曲线推测流量之简介法》(苏世俊)、《淮南灌溉事业之述略》(徐士)、《关于桥梁的一些问题》(郭仲常)、《偏心之铆钉结合》(孙还远)、Reinforced Concrete Roof Trusses(黄中)等。之后该刊并归至浙江大学《工程季刊》,卷期另起。
序一
凡百建设事业,皆以土木工程为之先驱。工程之钜者,历数千年而不敝。如吾国之长城运河,欧美之苏伊士,巴拿马两运河等,皆彰彰在人耳目。最近如英法海底隧道工程,则正在计划进行之中;移山障海,虽谓世间无难事,殆无不可也。良以全世界土木工程,日益发达。一切艰难重要工作,皆由专门学者任之;而其研究设计,莫不赖有公开之学会,定期之杂志,以互相交换智识,由理论以施之实际。凡漫游文明国境者,莫不惊其工程之伟大;而不知此皆为专门学者研究之结晶物也。吾国建设伊始,土木工程人才之需要,尤为迫切。无论依总理建国方略,筑港,浚河,造路,开矿,蓄水,储电,一切重大实业,皆非人才莫举。即目前新都市之经营,已有尽材之叹。浙江大学工学院,规模美备,实为本省建设人才之外府。兹者土木科诸君,课余攻错,有刊物之组织;可见其在学问上,已有自动研究之兴趣。使理论实际互为表里,吾知本刊之发行,且将为工程界之良助,本省建设前途之福音矣。用志数言,以代馨祝。
序二
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约以二种标准,就能够测定程度的高下:第一种标准,就是国家与民族间的文字诗歌,风俗礼制与思想:若希腊的哲学,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四书五经,百家之言,都可代表那时候各个民族的文化。第二种标准,就是国家与民族间的艺术与建筑物:如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古宫,都永远为历史家纪述颂扬,骚人游客,时时去凭吊瞻仰。吾中国的建筑品,在各民族中从古代到现在,也是极有价值底;若秦代的长城,隋朝的运河,到现在还是称为世界伟大的工程建筑物;就是夏禹治水,他的工程事业,虽没有详详细细记载下来,但是中国洪水的祸患,就能消除,已足以证明禹的治水工程的成功。夏禹后数千年的现在中国,年年受黄河淮水的灾害,日日说治河导淮,到现在尚未得到相当的效果,对夏禹应该是十分惭愧底。钱塘江海塘的工程,北平天坛的建筑,以及中国到处能看得到的画栋飞椽的寺观,参云齐天的古塔,哪一件不是兼有艺术,可传永久的建筑品,哪一件不是近代的所谓土木工程学术的表现。照这样讲起来,建筑工程乃是吾中国一种固有的学术,在中国文化上为极有价值的证据,吾中国民族因此也足以自豪。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科同学,为在课余探讨学问起见,有土木工程学会的组织,并延请各名家讲演,以补充课业上的缺乏,历时已数月,近复汇集稿件,付之梨枣,定名为土木工程,他们孜孜好学之精神,确是可以敬佩的。工学院土木科的课程,大都以近代科学学课为根据,于古代工程建筑未能列入日程,加以研究,确是一件可憾的事。但是真理是没有新旧底,科学学理既可以治近代的工程,那是一定也可用以为攻治古代建筑学的工具。土木科的同学,若以组织学会的精神,来继续他们求学的志愿,那不但近代土木工程学术能够贯通,就是吾国旧有的建筑艺术,一定也能发扬而光大的。若能达得这样的目的,那就不只是任何个人的成功,乃是民族文化史上的光荣,这就是我对土木科同学最大的希望。
序三
自民国奠定,建设事业,月进而岁不同。而土木工程,实导其先路。于是治土木之学者,闻风兴起。吾校应社会之需要,亦添设土木一科。迄今三年,学子之从习者,竟超越他科。时势所趋,非偶然也。顾土木工程,实用之学也。无时无地,不与民生密切相关。故攻斯学者,不得偏注于学理。因理论当矣,或未合乎事实;理实皆当,或未适于国势民情。自非详察环境,因势利导,恐难免于闭门造车之讥。吾科学子,知实用之非易,于是有土木工程学会之组织。思有沟通社会民情,以求适于实用,意至善也。而吾所望于学会者,且毋尚高论;而于当世之急,多加意焉,盖吾国学术幼稚,固无可讳言。至若用吾所学,以求实施,未始不可收相当之功效。现今建设事业,既有各级贤政府提创督责于上,吾辈当从而讨论之,明辨之。言之善也,则世我交受其利。言之非耶,则纠政与指导,有先进之专家在,而我益多师矣。吾庆斯会之有成,而欲广其言论也,因有是说焉。(1929年12月25日)
创刊词
在这里,我们将竭其浅学和世人相见。
本来这一些覆瓿的文字,是不想在野草一般底刊物里,占一席地。不过想到在寥落底工程科学的出版界中,即使是一二株野草,也还觉得青葱的可爱;何况在野草里的葑菲,或者还有可釆取的部分在,这是我们敢于自献的一个原因。
文化的兴衰,有关于民族的荣悴。历史是曾经这样昭示着。在大变动之后,因为调和创作的结果,文化会特别矞皇些。这也是历史曾经这样昭示着。在现今的中国,文化的落后,尤其在物质一方,是无可讳饰。这是我们所引为深惧的。不过对于西方文化,从明末徐光启引端,直到如今,天天在孕育蜕变之中。最近革命的雱飚,又卷荡过全国。这样的变动,也不为不大。文化的复兴,是极有希冀。这是我们所引为深喜的。有这样的可惧可喜,如其不以为夸大的话,这也是我们敢于自献的一个原因。
今年某报,曾有一个关于科学刊物的统计。其中要是把医学除外,真是数来不上双手。在这样一个国家,学术如此落漠。即使不算耻辱,也未免笑话。我们所以自忘谫陋,起来呼应,这也是一个原因。
至于在这里,我们所想努力的方向:第一是搜究国内的实际建设情形。在中国,所学和所用,真是山遥水远。书本子上的学问,在外国虽然是些陈迹,在中国还要算高论。这样学非所用,在国家和个人,都只有损失。我们所希望的,是要从外国的学理中,得些适合中国的方法来。这是搜究国内实际情形的根本。第二是要介绍些国外的新理法。“迎头学上去”,这是孙逸仙先生所召示我们的话。要这样,对于所谓新,非得随时知道不可,如此才能说是迎头,至少也容易三步并做两步走。所以新的介绍,也有它的需要在。
不过我们终竟是“毛羽未丰”。像这样具有专门杂志规模的刊物,也深知是“顾宏力薄”。然而我们相信,相信当世热情的专门学者,总不至于漠然而不加以深切的指示。所以在寒梅香里,终于茁了这一枝怒芽。此后,朝培夕溉,固然是我们所想努力的。至于夏雨春风,则所望于大家的匡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