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本书共分八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导论
本章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对已有研究做出简要的梳理和点评,提出本书的研究视角和基本思路,简要介绍各章内容和说明研究方法等。
(二)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背景分析
本章主要说明,大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是在特定背景条件下形成的重大趋势性现象。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1.大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是中国实施开放经济政策条件下本土企业顺应和对接国际主流企业实施“归核化”战略的产物
在这种“归核化”战略中,相关企业往往并不是简单地放弃那些非核心业务,而是采取战略外包(outsourcing)的形式将其交给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略伙伴企业。因此,外包担当了“归核化”战略实施的重要纽带、桥梁和支撑点的角色。代工模式从委托商角度来讲也是一种“归核化”战略,代工委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业务外包,只是这种外包对外部资源的利用程度更高,层次更深。
2.大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是产业价值链对接“网络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产品或产业价值链环节的对接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以科层、等级制的权力为基础的计划、安排、部署等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单纯市场体系的“竞价式”买卖形式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基于企业间签订长期买卖合约的形式,即合作网络的形式来实现。实践证明,借助企业间签订长期买卖合约,即合作网络这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价值链环节对接方式有着一系列独特的优越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快速的发展。而代工模式也是一种产品或产业价值链环节的对接形式,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网络合作关系,因此,大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是产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网络化”对接的重要表现形式。
3.中国企业的大规模国际代工是当今世界国际分工“职能化”的重要标志
国际分工在经历了由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为主向工业国之间分工为主、产业间分工为主向产业内分工为主的演变之后,进入了以全球价值链不同职能环节分工为重要特征的阶段。代工模式说到底是一种产品或服务价值形成过程中不同职能环节的企业间分工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代工委托商把产品或服务价值形成过程中的消费者需求挖掘,产品市场指向或定位,产品的分销、服务及品牌维护职能环节留给了自己,将产品的生产制造职能环节等通过外包的形式“分工”给了其他企业,即“分工”给了代工承接企业。而当这种企业间的分工跨越了国界,就形成了国际分工。当这种分工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国际分工就拥有了“职能化”分工的属性。这种分工已经超出了对实体性、物质性对象进行加工制造的范围,更多地表现为以实体性、物质性对象进行加工制造为基础的价值增值活动与非实体性、非物质性对象价值创造之间的分工,或者更为形象地说是“品牌”与“制造”的分离、“大脑”与“手脚”的分工。
通过以上分析,本章意在强调大量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是在中国实行开放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状况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在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相关要素之间正好有着很大互补性等特定条件之下的“顺势而为”。
(三)网络组织与全球代工体系
研究代工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对代工企业所依托的合作、交易和互动的关系环境有所了解,而代工企业所依托的合作、交易和互动的关系环境就是网络组织。或者更进一步说,参与国际代工的企业所嵌入的是一种可以被称作“全球代工体系”的网络组织。本章首先从讨论企业与企业的边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换方式入手,引出了网络(network)这样一种介于市场(market)与等级制(hierarchy)之间的企业间实现交换与资源整合的形式,并讨论了这种形式的优势或价值。接着,本章讨论了网络组织大量出现的过程和原因,讨论了网络组织的类型与治理结构,强调了由契约、信誉与信任等构成的网络组织治理或运行的机制核心,阐明了合约关系终止的威胁和交易者违反合约的行为在市场上使其信誉贬值造成的损失(即所谓的“声誉机制”)是形成网络组织不完全合约自我履行机制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章最后讨论了全球代工体系的概念与类型,指出“全球代工体系”是“全球价值链体系”的一种特例或组成部分。在讨论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治理与治理者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代工体系的主要治理模式,分析了全球代工体系中不同职能环节的价值分布。
(四)代工企业及其网络合作与竞争
在总体上认识了全球代工体系的相关特征,认识了全球代工体系在网络组织和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角色”之后,我们需要将研究视角转入代工合作关系的内部,研究代工企业与其委托商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研究代工企业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直接与间接的竞争关系。
1.代工模式的起源与代工企业的类型
这部分内容在简要回顾代工模式起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代工企业与独立产销企业的差异性,并分别从代工业务在代工企业全部业务中的构成状况和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业务构成关系的对等性等角度,将代工企业划分为单一客户纯代工企业、多客户纯代工企业和混合业务代工企业,以及依他型代工企业、他依型代工企业和对等型代工企业。
2.代工企业的“合作收益”与“关系成本”
代工企业的“合作收益”是指代工企业通过网络合作可能获取的超额收益,其既包括财务性收益,也包括非财务性收益。财务性超额收益主要包括在一定时期内稳定的利润水平、生产稳定性带来的减少资产闲置和固定成本支出、降低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成本所带来的财务收益等。非财务性超额收益主要包括直接市场风险的规避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声誉提升效应(或“背书效应”)。代工企业的“关系成本”则主要是指代工企业在实现网络成员间功能上的高度互补性的同时所伴随着的相互之间的高度依赖性。由于这种高度依赖性会造成组织成员在独立性方面的某种缺失,所以被看成是一种“减损性因素”或“成本性因素”,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是导致“关系成本”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
3.代工企业的竞争关系
在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的竞争中,分别讨论了代工企业与委托商竞争的主要表现、代工企业与委托商竞争的特点、代工企业的(合理的)竞争性行为与机会主义行为之间的差别。
在服务于同一委托商的代工企业之间的竞争中,指出在服务于同一委托商的代工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诸如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订单而展开的包括压低代工价格、提升服务质量、提供优惠供货条件等内容在内的直接竞争。同时也指出这种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导致委托商的直接干预或间接介入。
在代工企业与潜在进入者之间的竞争中,指出除了绝对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等常规性影响因素以外,代工过程中代工企业与委托商的互动程度、在位代工企业的代工声誉好坏、委托商分散代工业务的意愿等也是影响潜在进入者壁垒高低的因素,进而成为影响代工企业与潜在进入者之间竞争程度的重要因素。
在代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中,指出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代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构建在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等方面表现卓越的供应链体系,是影响代工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代工企业所在的合作网络与外部相关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中,指出代工企业的产品虽然并不直接面对外部市场(而是只面对委托商),但是在产业或所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外部市场的竞争者状况、替代品状况、潜在进入者状况等竞争性因素的影响仍然会通过委托商的“传递”或“折射”影响到代工企业。
(五)代工企业持续成长的概念、路径和代工企业与委托商合作关系价值
本章是关于代工企业持续成长的概念、路径和代工企业与委托商合作关系价值的讨论。
1.代工企业持续成长的概念
本章对企业成长的一般理论和代工企业“持续成长”的特定含义作了简要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特别说明研究代工企业的“持续成长”并非旨在一般性地探寻代工企业成为“长寿公司”的“秘诀”,而是主要在于强调:(1)代工企业的成长并非一定比独立产销企业缺少“可持续性”。(2)代工企业的“俘获性”“锁定性”和“路径依赖性”并非绝对不可打破。(3)“升级”虽然是代工企业的一种最重要的“成长”,但“成长”并不仅仅局限于“升级”。研究代工企业如何摆脱代工固然很有意义,但研究代工企业如何在代工模式的恪守中生存和发展下去也很有意义。(4)规模扩大当然是成长的常见形式,但是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借助“内部创业(internal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或internal corporate venture)”等形式,经过某种程度的规模缩小或“瘦身”之后实现“蜕变”也是代工企业成长的重要形式之一。
2.代工企业的成长路径
在相关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基于代工企业与委托商关系的战略属性视角,将代工企业的成长路径划分为功能互补取向型、互补竞争共存型、完全竞争型和跨业务能力延展型四类;根据不同成长路径与委托商相关性程度的不同,将以上四种类型又划分为“委托商高相关性路径”和“委托商低相关性路径”;通过引用和改写,展示了两个实施“委托商高相关性”成长路径的同行业代工企业的案例,比较了这两个分别实施功能互补取向型成长路径和互补竞争共存型成长路径的企业在财务表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决策者对各自成长路径看法方面的差异。
3.代工企业在持续成长中的“关系价值”
本章提出了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进行代工合作的“关系价值”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代工企业参与代工合作的关系受益(或超额收益)与关系成本之比;对代工企业的关系受益与关系成本进行了可估算化概念转换,从而分别给出了代工企业的超额收益度、关系依赖度、资产可转度、业务对等度等概念;给出了代工企业关系价值的估算框架性指标:关系合宜度。关系合宜度= 超额收益度/关系依赖度= 超额收益度×资产可转度× 业务对等度。
(六)代工企业持续成长的策略空间
围绕着代工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代工企业的案例与经验,本章提出和讨论了8种有助于代工企业持续成长的基本的策略。
1.价值链后向整合策略
成本、质量和客户响应是代工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沿着产品价值链的后向环节加以高效整合则是控制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和实现快速客户响应的重要保障。因此,价值链后向高效整合往往成为代工企业最为重要的“基本功”。“后向整合”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指“后向一体化”,但是这里所说的“后向整合”的含义较宽,不仅包括后向一体化,也包括供应商管理或关系构建。另外,关键投入品的内生替代也被单独提出进行讨论。
2.职能服务化延伸与细分策略
生产制造职能无疑是代工企业的主要和基本业务职能,但是立足于生产制造职能,沿着产品价值链向某些非制造性服务职能环节延伸,将有效增加代工企业的业务价值含量。从OEM向ODM延伸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服务延伸策略,也是一种沿着价值链的“后向”所进行的服务化延伸。售后服务、提供维修和物流服务等内容,属于沿产品价值链“前向”的服务化延伸。而品牌厂商只要有一个“想法”,代工企业即可把这种“想法”变成产品和相应的服务,应当是“代工”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将部分国际代工订单交由国内其他代工制造企业完成的“二传手”角色是一块价值创造的“中间地带”,是一种服务功能的细分化定位,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策略。
3.深度互动策略
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的良性互动主要是指供方向买方及时反馈产品设计、制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共同寻求相应解决方案等,买方让供应商较早参与产品研发,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设计和制造职责等。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的良性互动既是体现买供间网络关系优越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代工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代工企业通过与客户共同进行产品价值分析活动、通过提供制造环节的技术和成本分析,共同制定降低成本的目标,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委托商的“决策”,而这种决策活动的参与有助于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加深和延续。
4.多客户服务策略
多客户服务是指代工企业同时为多家经营同类产品或相近产品的委托商提供代工服务。实施多客户服务有助于代工企业寻求规模经济优势,降低专用性资产的专用程度,改善业务的倚重格局。当然,从委托商的立场来看,代工企业的多客户服务是一种具有不利性因素的“事件”。但是,只要这种不利性因素或负面影响没有大到一定程度,委托商通过对代工企业的高品质代工服务、因代工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代工成本降低预期、寻找和更换新的代工承接商的相关代价等因素的综合权衡,仍然有可能对代工企业的多客户采取“容忍”的态度。
5.多产品共存或产业链跃迁策略
多产品共存或产业链跃迁是指代工企业进入不同的产品或不同的业务领域。如果代工企业在进入其他产品或产业领域的同时并不放弃原有的产品,我们就将其称作“多产品共存”。如果代工企业在进入其他产品或产业领域的同时放弃了原有的产品,我们就将其称作“产业链跃迁”。多客户服务属于集中成长策略中的横向成长策略,多产品共存或产业链跃迁策略属于多元化成长策略。实施多元化成长策略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对于代工企业而言,也有助于关系适宜度的改善。
6.优势区位转移策略
代工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外包,寻求生产制造环节的最低成本是其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而低成本的获得,除了借助规模经济和学习效应以外,寻求最为有利的区位条件也非常重要。随着区位要素条件的变化,某些产业活动对某些区位的适应性会逐渐下降甚至消失。这时,代工企业要么放弃原有的产品或产业,进入与原有区位要素供给相适应的产品或产业,要么离开(或部分离开)原有的区位,寻求与现有产品或产业相匹配的新的区位。因此,适时寻求向优势区位的转移是部分代工企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7.错位化自营策略
所谓“自营策略”是指代工企业直接销售与自己代工产品相同或相近产品的经营策略,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主品牌”或“OBM”策略。在自己所代工的产品领域内以自己的品牌直接生产和销售,实际上就将自己置于了与委托商直接竞争的地位。当然,这种直接竞争的程度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对抗性较强,有的对抗性较弱。这里所说的“错位化自营策略”主要是指后者。从委托商的利弊得失角度来考察,影响其对代工企业“错位化自营”或自创品牌行为容忍程度的主要因素有转换代工企业的搜寻与培育成本、代工企业的业务量在委托商业务总量中的比重与代工企业的潜在替代者数量、代工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物超所值”程度、代工企业在代工网络中获取合作收益的大小、委托商业务量在代工企业的业务总量中的比重与委托商的潜在替代者数量、代工企业拟经营品牌业务对委托商业务的竞争程度等。代工企业的“错位化自营”应在这些相关因素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8.稳定无变与坚守共进策略
所谓“稳定无变”是指企业选择继续维持既有经营策略,以实现某种可预见的未来收益与生存状态。前述各项策略的共同特点大都是在讨论代工企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变”,积极争取这种“变”无疑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目标。但无论是代工企业还是独立产销企业,都有可能处在某一种“无需求变”或“难以求变”的状态,这时选择“不变”或“无变”,也是一种合理的明智之举。例如,部分代工企业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选择继续保持原有的代工合作格局,与委托商共同分享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可延续”阶段。实际上,面对所在产业(或产品)增长趋缓的形势,不仅代工企业在考虑寻求新的可进入产业,委托商也在做同样的考虑。如果委托商选中的新的战略产业仍然具有大规模委托制造的可能性,对于那些暂未找到新成长空间的代工企业来说,密切关注委托商的新产业探寻开发动向,并适时跟进,可能也是一种可用策略。在这里,我们将这种策略称作“坚守共进策略”。
(七)代工企业持续成长能力基础
企业能力是企业在生产、技术、销售、管理和资金等方面力量的总和,企业能力的研究已经有非常深厚的基础。但是代工企业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独立产销主体的市场经济组织,应该具备某些用来应对其特定存在环境和商业模式的一些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代工机会识别能力
代工机会的识别能力可分为对是否接受代工模式的判断能力和服务于什么样委托商的评估能力。首先,代工企业应具备对于自己从事代工业务是否有利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这种判断对于从独立产销企业转为代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完全或基本放弃自营业务,从而转为纯代工业务的企业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转折。代工企业的决策者需要具备将自己的经营现状、代工模式的有利性与不利性、参与代工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可能的前景等因素作多方面估量权衡和决定取舍的审时度势能力。同时,应具备对服务于什么样的代工委托商进行筛选评估的能力,这包括对委托商运行和管理风格上的相容性、资源和能力方面的互补性、战略意向上的一致性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相关因素做出相应评估的能力。
2.客户价值创造能力
委托商与代工承接商组成价值链合作网络的目的在于提供比由它们各自为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价值之和更大的价值。而这种“更大价值”的基础之一就在于代工企业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代工服务,从而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因此,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的能力是代工企业最基本的能力。通过经验曲线效应的运用不断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通过实施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等措施,自己能够以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好的产品质量来满足委托商在产品质量、品种、交货速度、存货数量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这些都是这一基本能力的构成内容。
3.合作权益维护能力
代工企业与委托商构建合作网络的目的在于创造和分享超额价值,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网络成员的超额收益分享程度应当与其所创造价值在合作网络创造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相适应。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理论界对网络(或联盟)合作利益的分配问题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国内一些代工企业采用的“战略供应商制度”与客户“议价机制”在有效维护代工企业的合作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代工企业在维护自己的合作权益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自己代工服务的价值做出客观的估量,对合作网络外部市场的竞争状况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对自己与委托商的“关系张力”作恰当的把握。
4.网络关系调适能力
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的合作状态既是代工企业成长状态的综合性反映,也是影响代工企业能否持续成长的重要整体性因素。因此,有效调适代工企业与委托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寻求关系价值保持或提升的能力也就成为代工企业寻求持续成长的重要能力之一。结合关系合宜度概念,代工企业保持或提升关系价值的总体方向应当是超额收益度、资产可转度和业务对等度的改善或提升。代工企业的超额收益度、资产可转度和业务对等度三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连带性。因此,代工企业在关系合宜度调适的过程中,要将超额收益度、资产可转度和业务对等度综合起来作通盘考虑,尽可能争取在资产可转度不变或仅有较小幅度减损的情况下获取较高程度的超额收益度或业务对等度,或者在超额收益度不变或仅有较小幅度减损的情况下争取较大幅度的资产可转度或业务对等度改善。这种通盘考虑、反复估算的能力也可以被看作是代工企业必须掌握的一种独特的“关系管理”的能力。
5.路径依赖超越能力
当相关产业环境发生变化,代工模式就有可能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必须实行相应的战略转型。实施这种战略转型会面临路径依赖的影响,因此如何培育路径依赖的超越能力就成为代工企业能否实现持续成长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代工企业路径依赖突破或超越的难度往往比独立产销企业更大,但也绝不是一旦踏入代工之门就永无回头之日,关键在于“改变不利现状或不理想现状”,即路径依赖超越的“作用力”足够强大。代工企业路径依赖超越能力的构建除了充分吸收理论界相关研究成果以外,应特别注意原有业务发展前景的判断能力、业务转型方向选择的战略决断能力、与委托商进行有限博弈的能力、转型资源整合能力的构建。其中,转型资源整合能力的构建需特别注意生产制造组织过程中相关知识与经验的转移延展能力,新进入领域关键性知识、信息与技术的学习掌握能力,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前瞻性储备能力和财务资源的聚集动员与平衡配置能力的培育和掌握。
(八)如何争取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有利前景
本章对如何争取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有利前景展开了讨论。
首先,本章对大量企业参与国际代工为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地位、充分发挥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使企业获得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学习机会等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其次,本章特别强调了应客观理性地看待国际代工的利弊得失,指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从事代工是弱小企业寻求快速发展的艰辛之路;指出不恰当强调代工之“弊”可能会形成某种误导,视国际代工为“替他人作嫁衣裳”,似是而非地暗示国际代工或代工模式与“悲惨增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呼吁本土企业在还没有培育出自己的“高级要素”之前不应“急于”嵌入全球价值链(即参与国际代工),对品牌商收益水平比较中的“成本因素缺位”、“NVC倡导”中的“市场保护呼吁”等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颇或误区。
再次,本章讨论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可能前景及其影响因素。从微观层面来看,试图说明每况愈下或破产倒闭并不是代工企业的唯一结局或必然归宿,其中必有相当一部分代工企业能够实现沿着同一产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由低到高纵向攀升、在特定价值链环节上横向扩展、从某一价值链向另一价值链跃迁等不同形式的持续成长。另有部分代工企业则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些企业因能够提供令购买者满意的产品制造服务而使价值链伙伴关系得以长期保持,并分享该价值链合作网络长期稳定发展的相应成果。从宏观层面来看,试图说明因大量代工企业倒闭和迁移而导致大量失业与经济衰退也不是不可避免。中国可能会失去一部分使用低端技能劳动力的代工企业,但仍有可能吸引或内生另一部分使用高端技能劳动力的代工企业或其他企业,从而使中国经济在更加有利的“技能结构”“职能结构”和“价值链环节结构”条件下获得较快发展。至于究竟何种前景出现,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代工企业资源与能力的获取和积累速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速度;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取决于中国劳动力要素能否在新的条件下继续保持由素质和价格共同决定的高“性价比”,取决于政府能否创造更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
最后,本章讨论了争取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代工有利前景应采取的措施。从微观主体方面看,应培育高素质员工队伍与卓越的企业家、开发掌握关键技术、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从宏观角度看,应加强政府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持、改善人才成长环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促进配套性服务的发展和加快体制变革及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