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活时代:北京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李宜显眼中的北京交通

传统时代,北京交通主要有步行、乘马(驴、骡)、轿子、推车几类,部分河流段可以通船,而由于旗人自东北入关,马是一大特色。

李宜显等乘马入朝阳门,过四牌楼、玉河桥、太清门、工礼司,路遇皇子、侍卫:


路逢皇子,着貂皮胡帽,衣貂皮衣,佩金装刀,骑白驴而行,左右前导,皆骑鞑马,多至数十人。


此处之“白驴”或为“白骡”之误,因骡子相对稀有,且体型高大,善走驯良,力气亦大,故多有以之为骑者。旗人讲求骑马,故彼时北京城中男、女骑马者众多。

骑马方式与朝鲜有别,李宜显云:


我国人乘马,别使人牵之,燕中人大以为笑,每儿童辈乘马,使人牵之,作劝马声,称“高丽”、“高丽”而去,以为戏,劝马声以为剧笑之资故也。

尝观古画,乘马者辄自以手控马,以此见之,使人牵马实我国之规,而其自为控马者,非但胡俗为然,自古中国人皆然也。


可知,北京人骑马纵马扬鞭情景。李宜显还注意到:“官高者皆乘轿,而清人不得乘轿……引路者喝一声以导之。”清人即旗人。清政府为了保证旗人骑射得天下的技艺,规定除特殊情况者,俱不准乘轿。

除乘马、乘轿外,交通方式还有马车。“驾车必以马,否,皆骡,骡力大故也。”实际上,彼时乘驴者亦多,惟李宜显未见。

又“有独轮车,一车从后推之可载百余斤,载粪皆用此车,亦有载牛猪肉以去者,皆用此车,北京市中最多”。

至于步行担物,亦与朝鲜不同:


男子担而不负,用一条木,两头悬物,用肩担之,谓之扁担,一担重可百斤,其运水搬柴皆用此法。其行远路者,用行李与铺盖卷作一条,加于肩,倦则移左移右。虽行千里,亦如此,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