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客家对联大典》上、下卷,已于2015年3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当年,本书的选题在征稿函发出以后,得到很多客家文化人士的赞许和响应。当代联家、广西教育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广西楹联学会原会长郑妙昌先生2013年6月在我到广西组稿时说:“你这选题太好了,至少前面500年,后面也许500年没有人会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当时我说,我并不希望“后无来者”,而是殷切希望续编“后继有人”。希望以后有人对《中国客家对联大典》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因为这毕竟是中国首部客家对联的“汇编”,“遗珠”肯定不少。
果然如此!本书出版后,赠送给国家和大部分省级、全国著名大学、各省市级和本省全部大学图书馆收藏,又接连编辑出版了另外三卷楹联文献,就发现了客家楹联中的精华——“姓氏祠堂楹联”。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古代客籍著名的楹联家和大量的优秀联作。尤其是四川江津的钟云(耘)舫,他被楹联界称为“联圣”和“长联圣手”,是当年“湖广填四川”时举家从福建上杭迁至四川江津(今属重庆)的。我们当年到福建闽西组稿时,并没有人吿知我们此事。钟云舫这位“布衣才子”,钟云舫在联界有“长联圣手”之誉称,我虽早已如雷贯耳,只不过不知道他竟也是客家人罢了!
钟云(耘)舫,清末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人,名祖棻,以字行,四川江津县人。清代著名楹联家,是客家钟氏移民江津的第七代“祖”字辈裔孙。
钟云舫长期从教,工诗、文、词。他的楹联作品达4000余副,收入《振振堂》专辑的“仅得其半(有将近一半失传)”。其中有数百副楹联生动地反映了闽籍移民入川祖先长途迁徙、开基创业的艰辛及其后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状况反映了客家人的姓氏祠堂、生辰、婚丧习俗的血缘文化,会馆地缘的乡情文化、海神妈祖的信仰文化,以及对原乡的无限眷恋和对四川江津富饶新乡的深爱。这些闽籍客家移民社会和文化的生动写照,是全方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中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财富,弥足珍贵。
钟云舫是晚清年间的楹联名家,还是一位杰出布衣文人,被中国联坛誉为“长联圣手”。据云,光绪二十九年,钟云舫因揭露官吏贪赃枉法,被诬入狱。狱中三年写了不少联语。其中,题成都崇丽阁联212字,常被后世联家选录。其拟题江津县临江城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传世联语最长者。前有自序云:“飞来冤祸,理所不解,偶一触念,痛敝心肝……”亦为狱中所撰。自长联披露后,为世人所瞩目。在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潮中,闽西汀州府武平县的客家人钟氏、马氏、柯氏和阙氏等相继西迁到四川,落业于江津县。聚族而居,世代繁衍,这些客家移民及后裔在江津耕读传家,或亦农亦商、农商并举,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做出很大贡献。
这些情况,记得当年本书上、下卷组稿,邀请川籍专家学者联家组稿,他们要求我们先拨经费,并说四川可以编一卷!但他哪里知道,我们是一个没有编制的民间社团,没有财政预算,何来经费?他们哪里知道,我们从组稿到编辑,全部义务劳动,甚至有自掏腰包的!我们是出于挖掘、整理祖国的濒危流失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我们只想在这“有限年华”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无边事业”。
继2015年3月《中国客家对联大典》出版后,经我们的努力,得到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2016年4月,编辑了近三年的《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终于脱稿。2017年3月,由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的组稿过程中,我们不但发现了“联圣”钟云舫,也还发现了江西庐陵(现吉安市)和本市古、近代的很多原来并不知名的客籍的楹联作家,搜集整理了他们大量的客家优秀楹联作品。这些联作,除了已部分入编到2017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外,还有部分将充实到《中国客家对联大典》第三卷中。因为《中国客家对联大典》已有上、下卷了,所以,这部客家楹联文献,只能称为第三卷了。相信我们客家的后人,还会继续努力,把遗漏的客家人优秀楹联,全部整理出来,以后恐怕还有第四、第五卷……愿我们的客家子弟,子子孙孙传承下去!这是我的心愿。
由于近年来几部客家楹联文献的序及前言都是我亲自执笔,几乎把该说的、该写的大都写进去了。这第三卷由著名的老字号中华书局出版,决定把原《中国客家对联大典·序》重刊,再写几句话,置于原序之后,作为本书的前言。
陈平
丁酉年仲夏于林风眠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