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人之恩,责己之过
随时不忘感他人之恩,不忘责己之过,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激别人的恩惠,生活会更加美好。
宽容也是一种美德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在二战期间发生过一件事。一支部队在山间与敌军相遇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激战过后,部队已经撤走了,有两名战士没有跟上部队,很快就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二人在山中艰难地行走着,为了有信心走出大山与部队取得联系,他们一直互相支持、鼓励、安慰。几天过去了,他们仍没有赶上部队,身上仅有的干粮也吃光了。
忽然,他们发现了一窝兔子,两人一起抓住了几只兔子。就这样又艰难地度过了几天。眼看就剩下一点兔肉了,他们谁也不舍得吃那仅有的一点食物。
又一天,他们再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激战,他们巧妙避开了敌人,就在以为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战士中了一枪,随即倒在了地上。
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一看,幸亏子弹打在了肩膀上,他害怕极了,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撕下自己的衬衣包扎了战友的伤口,把仅有的兔肉也给战友吃了。
当晚,未受伤的士兵一边不停地照顾受伤的战士,一边念着母亲的名字。当时他已经是饥饿难忍了。他以为他们熬不过那一晚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去的。第二天天明,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多年,未受伤的士兵给受伤的战士来了一封信请求他的原谅:“亲爱的,请你原谅我,你知道吗?我曾经对着你开了一枪,我真的为我这样做感到难过,以至于这些年我都陷在自责中。”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战友在回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那就是你——我的战友。当时在你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你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你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明白了,你想独吞我身上背的兔肉,我也知道你为了你的母亲而活下来。”
他在最后写道:“请你相信,如果你不想提起这件事我早已忘记,我只是记得,你为我包扎伤口,让我吃了仅有的食物。你做的这些让我很感动。我一直都清楚地记得你照顾我的那个晚上。”
未受伤的士兵看完信后眼睛红红的,久久没有把信放下。
人生在世,要互相理解,多感激别人的恩惠,并学会忘记那些别人对你的不好。像那个士兵,他连自己的战友对自己开枪那种对生命的威胁都能原谅,对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小怨恨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有些人心胸狭隘,不辨是非,当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时,就记恨在心,甚至长时间耿耿于怀,或者以牙还牙,睚眦必报,想办法寻求机会报复……
大海因为能够容纳百川,所以可以成为浩瀚的海洋。莎士比亚忠告人们说:“不要因为别人的过错而燃起一把怒火,只能烧伤你自己。”假如别人伤害了你,千万不要只会怨恨,关键是要宽容,并且应该感恩这些伤害过为我们的人,因为正是因为这些伤害,我们才会时时反省自己。
感恩,可以说是一种美德。因为它是善的原点,因为懂感恩使得美好的情怀不断地传递下去。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实上,这句话所表达的不是一种现状,而是一种追求,完全做到的人并不多。相比之下,这些有宽大胸怀、懂得感恩的人显得弥足珍贵。
轻装生命,精彩人生
一次阿里与好友吉伯、马沙一起外出旅行。三人经过一处陡峭的山路时,马沙突然失足滑倒,眼看就要摔下万丈山崖。就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吉伯一下抓住马沙的衣襟,用力将马沙拉了上来。为了记住这一恩德,马沙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下这样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人继续向前走。在海边,因为一件小事,吉伯和马沙吵了起来。吉伯一时冲动,打了马沙一记耳光。但是,马沙没有还手。他跑到沙滩上,在沙滩上写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个耳光。
旅游结束后的一天,阿里问马沙:“你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他打你的事情写在沙滩上,这是为什么呢?”
马沙回答说:“我要永远感谢并永远记住吉伯的救命之恩。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让它随着沙子的流动、海水的冲洗逐渐忘得一干二净。”
马沙因为感激他人,所以在遇到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不是寻找和指责他人的不是,而是静下心来反省自己的错误。即使他人有一些不对的地方,也因为感恩的缘故能够在内心谅解他。马沙能够正确对待感恩和怨恨,所以他得到了尊重和快乐。
“感他人之恩,责己之过”,是我们处理他人和自己过错的原则。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强调弥补缺点,纠正错误,并以此来定义进步。而事实上。我们总是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很重,而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缺点。很奇怪,我们对自己过错的审视,往往不如看待别人所犯的过错那么严重。正如德国神学家肯比斯所言:我们很少用同样的天平去衡量邻居。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对别人给予的帮助缺乏感激之情,而对别人的一些怨恨耿耿于怀。民间有句俗语说得好:“你帮别人快忘记,别人帮你要牢记。”记住别人对你的好,以感恩的心对待他人,以宽阔的胸襟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己、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他们常在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就主动告诉她:“你的恩师也是我的引路人啊。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
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陈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认为老人年事已高,记不清楚了,嗔怪着说:“人家大经济学家说您是引路人,你倒把人家忘记了?”
不料,陈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至于做对的事,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获得的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是没有什么功劳的。”
感恩能从换位中开采出快乐。一个铭记着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引导;一个却将对别人做过的遗忘,而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境界。
随时不忘责己之过,而时时忘记施人之恩,是一种难得的美德。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是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蹈覆辙的前提。一个人想要少犯错误,不断取得进步,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人生在世,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激别人的恩惠,少谈论别人的缺点,对矛盾不要总是耿耿于怀。如果能做到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会减少许多,社会就更加和谐,生活也就会更加温馨。
古人也曾说:“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可以让生命轻装一点,人生才会充满阳光,生活才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