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生素质教育与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foreword

中职生中90%来自于应届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经过对新入学不久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在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六类问题,这就是行为习惯问题、学习方法问题、道德表现问题、意志品质问题、思维品质问题、心理品质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表现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行为习惯问题具体表现为课前不预习、听课不做笔记、不会抓重点、作业拖拉、字迹潦草、错题不改、考试以后不总结,不遵守作息时间、不懂礼仪礼貌、说话粗俗、不排队、物品随意放置、随地乱扔垃圾、吸烟、酗酒、打架、男女交往过度、玩手机成瘾等。

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家庭教育管理和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影响巨大。中职学生的家庭有这样几类典型情况:一是父母和亲人文化水平较低,对学生的教育方法欠缺;二是父母或其他亲人中有不良行为习惯;三是单亲家庭;四是父母外出务工,其他亲人照看不周;五是经济困难家庭。

(2)学校教育的原因。普通中小学基本上是以升学为导向,以此为基础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就出现一些偏颇。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习惯培养被忽视,三是知识传授代替道德培养,四是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社会影响的原因。间接的影响来自于宣传媒体的传播,直接的影响则来自于学校周边及住所周边,学生所接触的、亲眼见到的人和事物等。

中职学生是不是一无是处呢?不是的,他们也有不少优势,例如“三强”:

(1)耐挫力强。由于承受了许多批评,承受了许多失败,承受了许多压力,所以心理变得非常坚强。

(2)交往能力强。在老师、家长那里得不到的温暖,就设法从同伴那里获得,所以经常发现他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说说笑笑,非常开心。一些事情特别是一些“小秘密”不愿告诉家长,却不吝啬告诉同伴。发生什么矛盾,往往和同伴商量解决。久而久之,交往能力就增强了。

(3)行动愿望强。对于新事物的认识,不习惯于思考成熟之后再行动,而是愿意先亲自看一看、动手摸一摸、甚至尝一尝,通过一些直观的感觉来加深认识和理解。

有的教育专家把中职学生称为“潜能生”,不无道理。这些中职学生不是因为智力有多差,而是培养和开发得不够。虽然智商与遗传关系较大,而情商更依赖于后天。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也有人把中职学生比作璞玉,只要老师慧眼识材,并进行认真的雕琢,就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

(1)文化熏陶。学校的环境、建筑、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要具有教育学生的作用,就是所谓的文化熏陶。

(2)制度规范。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制度的规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处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会越来越差。

(3)活动占领。教育要寓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使学生的业余时间过得充实。用有益的活动“占领头脑、占领空间、占领时间”。

(4)情感融合。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感染学生,教导言行、疏导心理等,做到与学生情感融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5)生涯激励。要用《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来引领学生的生活,激励他们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行。

(6)“三全”育人。就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道德素质教育要体现“知情意行”,其中的“行”字最为重要。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自动化”的较高境界,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团结合作。特别是全校教职员工,作为学生在校教育“主导者”的主动参与,“抓反复、反复抓”地强化。

本书的写作意图,是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让广大教职员工了解学生,明确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明确自己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承担的主要任务。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了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总结的十六个精彩的教育论点和真实案例。许多教育论点对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惊扰论、爹娘论、“猫狗”论等,非常生动形象。作者是在饱含激情追忆难忘的教育往事,所以,案例的叙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时而令人感动,时而令人感慨,时而令人震撼。学生们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多数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已经为人父母了,如果能了解到当时老师的苦心,则可能又是一种深层的心灵碰撞。下篇重点介绍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开展对学生的课外德育和管理工作的有关内容,主要有德育工作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计划、制度、内容、原则、方法、渠道、资料等,并列举了一些真实的案例。

本书结构新颖,可读性、可操作性很强,是学校教职工和干部培训非常实用的教材。

本书由周世平主编,并对全书统稿;袁立元、赵冬、张振波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袁立元总结了8C6S德育管理机制相关材料,赵冬编写了上篇中的(三)和(四);张振波编写上篇中的(十二)和(十三);李五奈、张玮宸、张素平提供了案例;其余内容由周世平编写。

本书的结构策划和出版得到了中国铁道出版社相关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张,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