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逆耳言 怀拂心事
【原文】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译文】
经常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常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样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如果听到的话句句都顺耳,遇到的事件件都顺心,那么这一生就如同浸在毒药中一样。
【精读解析】
唐朝初年,魏王李泰喜欢文学,受到唐太宗的宠爱。可朝中有些大臣却认为李泰徒有虚名,很是瞧不起他。听闻此事唐太宗大怒,召众大臣责备道:“隋文帝时,众大臣都被诸王踩在脚下。我如果放纵诸王,他们也这样做,早就折杀诸位并使诸位蒙受耻辱了。”
这时,魏徵严肃地说道:“若是法纪纲常被彻底破坏,固然不必理论。如今有圣明的君主在,魏王当然没有辱没群臣的道理。隋文帝骄纵他的儿子,最终做了刀下之鬼,这也值得效法吗?”
唐太宗听后停顿片刻,高兴地说道:“我因私爱而忘公义,听了爱卿的话才知道自己理屈。”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世界上,像唐太宗这样英明的君主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如果有人能在耳边提醒,让我们及时调适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状态,处事时保持清醒头脑,倒不失为一种福分。三国吴孙权在执掌江山之初,受一些阿谀奸佞之徒的教唆,耽于游乐欢娱中不能自拔,幸有良臣张昭逆耳谏言,才振奋了精神。
有一天,孙权在武昌钓鱼台上大宴群臣,场面极尽奢华。这时,酒至半酣的孙权便畅然说道:“今天我们要不醉不归,把酒喝到极致。”
孙权话音未落,张昭便沉默地走出了钓鱼台。及至坐定车中,孙权派人叫张昭回来,说:“只是为了高兴一下,您何必生气扫了大家的兴呢?”
张昭说:“从前商纣王以此为乐,也并不认为是坏事,但最终自焚于鹿台之上。”
听闻此语,孙权面露羞愧之色,于是不再耽于吃喝玩乐,并在张昭的提点下日日精进,适时反省自己的错误,及时地进行自我批评,改正错误,因此,东吴基业日益强大。
身为一个领导、管理者,只有广纳群言、虚怀若谷,听取不同的意见,并吸收好的建议,总结犯错的教训,才能做出明智、深孚众望的决定。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一个人都有不容易自知的问题和缺陷,必须有人来提意见才会觉悟起来。有的以为“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即可,而不知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与自己的成败荣辱息息相关,提意见是不得不为之的。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过。和那些经常受到批评建议、处于生活逆境的人相比,反而是那些只听甜言蜜语、一生没有经历拂心事的人进步比较缓慢,经常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且犯下的错误往往无法弥补,让人悔之晚矣。
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如果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讳疾忌医、遮遮掩掩,虽然可以蒙混一时,但是日积月累之后终有一日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所以,无论我们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都要保持一颗内视的心,并“常闻逆耳之言,常有拂心之事”,这样我们的德业、事业才会在磨砺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