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说到茶文化,茶自然是其中的主角之一。多年来,随着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茶文化也逐渐发展完善,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与茶有关的文化包括各类著作、诗词、书画、茶联、歌舞、婚礼、祭祀等,涵盖了我国众多文化。茶起源于我国,又被各国所接纳,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俨然成了我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如果大家想了解茶文化的真正内涵,那就请随我们一同踏上茶文化之旅。
茶与名人
从古至今,茶穿梭于各种场合之中。它进入皇宫,成为宫中的美味饮品之一;它流入寻常百姓家里,成为待客的首选。除此之外,它还与各类人打交道,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其中不乏各类名人,古今皆有。
1.神农
第一个闻到茶香味的可以说是神农了。《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由此看来,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用。
2.陆羽
陆羽与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生前爱茶,并著有《茶经》一书,将与茶有关的知识介绍得极为详细。除此之外,陆羽开创的茶叶学术研究历经千年,研究的门类更加齐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进,研究的成果更是丰富,茶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陆羽逝世后不久,他在茶业界的地位就渐渐突出了起来,不仅在生产、品鉴等方面,就在茶叶贸易中,人们也把陆羽奉为神明,凡做茶叶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陆羽像,供在家里,认为这样做对其生意有帮助。
3.皎然
说到诗僧,大家一定会想到皎然,他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其实,他不仅爱诗,更爱茶。他与陆羽常常论茶品味,并以诗文唱和。其作品之中对茶饮的功效、地方名茶特点等都有介绍。
皎然博学多识,著作颇丰,有《杼山集》十卷、《诗式》五卷、《诗评》三卷及《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号呶子》等著作,时至今日仍被无数茶人捧读。
4.卢仝
卢仝,唐代诗人,他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曾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七碗”之吟,即:“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其诗中将他对茶饮的感受及喜爱之情皆展现出来,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他与茶的感情至深,真可谓“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
5.张岱
张岱认为人的一生应有爱好、嗜好,甚至应该有“癖”、有“瘾”。那么,他的诸多爱好与嗜好中,称之为“癖”的非“茶癖”莫属了,这绝非溢美之词。种种史料表明,他对绍兴茶业的发展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在《兰雪茶》一文中他说:“遂募歙人人日铸。勺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兰雪一经出现后,立即得到人们的好评,绍兴人原来喝松萝茶的也只喝兰雪茶了,甚至在徽州各地,原来唯喝松萝茶的也改为兰雪茶,并只喝兰雪茶了。他不仅创制了兰雪茶新品种,还发现和保护了绍兴的几处名泉,如“禊泉”“阳和泉”等,使绍兴人能用上上等泉水煮茶品茗。
6.曹雪芹
一部《红楼梦》让人记住了曹雪芹的名字,也同时看出了作者是个品茶好手。曹雪芹创作的许多诗词都可以在《红楼梦》中寻找到踪迹,例如“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这些诗词将他的诗情与茶意相融合,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诗词,同时也是无数与茶相关的知识。
另外,妙玉以雪烹茶等详细描写,更衬托出作者对茶的热爱;贾府中不同院落里的精致茶器,也从另一个角度突出了院落主人的性情以及贾府的奢华。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的确可称为爱茶之人。
7.巴金
著名文学家巴金老人很早就与潮汕工夫茶结缘。已故作家汪曾祺在《寻常茶话》中记载:“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村请客。饭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老式圆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妇,有靳以、黄裳。一转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萧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没有喝一次工夫茶的兴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巴金老人平时喝茶很随意,用的是白瓷杯,后来,著名制壶大师许四海去拜访,用紫砂壶冲泡法为他冲泡了乌龙茶。茶还没喝时,一股清香就已经从壶中飘出,巴金老人一连喝了几盅,连连称赞。
从古至今,茶与无数名人都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人们爱茶、敬茶,而茶叶将其独特的馥郁芬芳留给了每个喜爱它的人。到了今天,仍有无数名人与茶为伴,品味着一个又一个清幽雅致的故事。
有关茶的著作
一代又一代名人留下无数与茶相关的作品,其中对茶叶的记载算得上极尽详细,这些著作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无数瑰宝之一,值得现今所有爱茶之人借鉴。
1.《茶经》
《茶经》创作于“茶圣”陆羽之手,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全面介绍茶的概况的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这本书分别从茶的起源、采茶的用具、采茶的方法等10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茶叶生产的历史、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和茶道原理。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还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同时也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不仅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开创了中华茶艺与茶道的先河。
2.《茶录》
《茶录》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作者蔡襄。其文虽不长,但自成系统。全书分为两篇,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上篇中对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主要论述了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在下篇中,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目。下篇中对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选择,均有独到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全书各条均是围绕着“斗试”这一内容的,其上篇各条与下篇各条均成一一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茶录》应是一部重要的茶艺专著,也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论茶专著。
3.《煎茶七类》
从茶史上论,徐渭的《煎茶七类》稿是中国茶道之至论,而且这篇文稿的形成和出现,又有着引人导幽探秘之魅力。全篇250字左右,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则。
4.《僮约》
《僮约》是王褒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文章,也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章中记述了他在四川时亲身经历的事。在《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因而,《僮约》这篇文章可称得上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录。
5.《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是宋代皇帝赵佶关于茶的专论。全书共20篇,其中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书中记载:点茶讲究力道的大小,力道和工具运用的和谐。它对手指、腕力的描述尤为精彩,整个过程中点茶的乐趣、生活的情趣跃然而出,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就内容而言,《大观茶论》可以说是有关茶的知识的入门之作,主要在于它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提出了“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的观点;关于天时对茶叶优劣的影响,它提出了“焙人得茶天为庆”的观点;对制茶过程,它提出了“洁净宜热良”的要求。《大观茶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深刻的哲理与生活情趣寓于对茶的极其简明扼要的论述中,使后人更容易理解。
6.《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是黄儒著于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的茶学专著。全书共10篇,分别提出了与茶有关的10种方法:一说采造过时,则茶汤色泽不鲜白,水脚微红,及时采制的佳品茶汤色鲜白;二说白合盗叶,茶叶中掺入了鳞片、鱼叶而使茶味涩谈;三说入杂,讲如何鉴别掺入的其他叶片;四说蒸不熟;五说过熟;六说焦釜;七说压黄;八说渍膏;九说伤焙;十说辨,谈壑源、沙溪两块茶园,其地相比虽只隔一岭,相距无数里,但茶叶品质相差很大,说明自然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后指出芽细如麦,鳞片未开,阳山砂地之茶为佳品。
本书对茶叶采制得失对茶品质的影响做了仔细分析,并提出对茶叶欣赏鉴别的标准,对审评茶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爱茶之人借鉴参考。
7.《茶谱》
《茶谱》的作者为朱权,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全书除了绪论外,可分为十六则,其中绪论部分简单地介绍了茶事是雅人之事,可用于修身养性。正文首先指出了茶的功效,包括“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诗兴”“倍清淡”“伏睡魔”“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等。除了对茶功效的记载,《茶谱》中还提到了饮茶器具,例如炉、灶、磨、碾、罗、架、匙、筅、瓯、瓶等,列举得极为详细。
朱权在这本专著中提出了许多观点,例如:他觉得在诸多茶书之中,唯有陆羽和蔡襄得到了茶中的真谛,对茶的理解较为深刻;他还认为,饼茶不如叶茶好,原因是叶茶保留了原有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特色。朱权对茶的领悟可谓极高,他将品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以他所言:“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他在著作中指出,这是饮茶的最高境界。
我国留下的有关茶的著作很多,每一部都是茶文化的精髓,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个爱茶之人学习。
茶诗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茶文化中,茶诗是很有特色的。翻开中国茶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与茶相关的诗词,既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将茶与诗的魅力结合在一起。由此看来,茶诗不愧为中华茶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1.《赋》
据有关人士分析,最早的茶诗要数晋代杜育所写的《荈赋》了,但也有人认为,“赋”并不算是诗,只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但无论如何,茶诗源于晋代,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我们将《荈赋》的全诗呈上:
灵山唯岳,奇产所钟。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月唯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唯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该诗简单地从茶叶的生长环境开始介绍,并描述了茶农不辞劳苦采茶的情景,接着描写烹茶所选择的水源、器具,以及品茶之后的艺术美感。可以说,全诗将与茶有关的事宜描述得极为详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幅画面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一样。
2.《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由此可以看出,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诗中仅寥寥几句,就把茶叶的生长环境、药用功效以及制作方法描述得惟妙惟肖。
3.《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欧阳修,他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本诗说的是人与茶的关系,以茶喻人。其中含义为:佳茗不可得,就好比君子之质,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这里更直接的是述说了他一生饮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减。
4.《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相传,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在龙井茶区所作。本诗先写了乾隆去观采茶前的心情,以前不喜欢是因为由官员经理,现在是看百姓采茶,自己却有兴趣了。后三句写的是期间经历所见。后面又写了观采茶后的想法。本诗既体现出乾隆观农务时的欢乐心情,康乾盛世,国泰民安,故而有闲观采茶,体民情;还表现了乾隆观采茶后心底油然而感诚信最可贵,为政者要真切体察百姓的辛苦,而不是虚伪的关怀,如果不是今天看到茶农如此艰苦辛劳,自己喝再好的茶叶也无法体会茶的真实味道。
5.《一言至七言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首《一言至七言诗》是我国唐朝诗人元稹所作。这种“一七体”诗歌是唐朝的一种古体诗种,常称为“宝塔诗”,由于这种诗体格律规范较严,过分讲究形式,因此,创作难度极大。此诗将“一七体”这种诗体运用如神、对仗工整、妙趣横生。
元稹与白居易为挚友,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在兴化亭送别时,白居易以“诗”为题写了一首,元稹以“茶”为题写了这首诗。当时白居易心情较为低落,临别之际,元稹咏诗劝慰。
诗人咏茶,起句点题。诗中二三句赞茶质优,暗喻白居易品质优秀。四五句写茶受诗客与僧家爱慕,实言好友深受爱慕。“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写茶的外形和碾磨,煎茶及茶汤的色泽、形态。接着写诗人与茶的情谊深厚。最后夸茶“洗尽古今人不倦”的功效。元稹用诗劝慰白居易,表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这种诗歌也将元稹的才情展露无遗。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文学家。白居易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一个品茶行家。他本人亲自种过茶树,对茶叶了解颇深,也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
这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描写了与李六郎中之间的深厚交情,同时,最后两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表明了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
我国流传下来的茶诗数以千计,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诗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产物。一首好诗,寥寥几字,却饱含着千言万语。当我们读着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时,一定会领悟当时诗人那种旷达幽怨的宁静心绪与对茶的浓浓喜爱之情。
茶画
茶与画的关系既简单又微妙,画与象形文字有关,而茶能催发人的灵感,因此,有关茶的画作很多。茶入画后可以提升画的意境,而通过画的衬托又可以使茶更添加几分雅致。以茶为画的主题一来能使茶画区别于其他画作,二来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茶事的热衷程度以及社会史实与茶事变迁的关系。我国的茶画很多,茶画艺术也是始终遵循着生活轨迹而发展的,但也像书法一样,建立在毛笔和绢纸等工具的基础之上。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比较著名的茶画:
1.《惠山茶会图》
《惠山茶会图》为明代画家文徵明所作。在诗文上,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徵明的艺术造诣极高,其诗、文、画无一不精,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并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文徵明的画风重于“神会意解”而不拘泥于“一笔一墨之肖”,故文徵明的画个性鲜明,神韵流动。他曾创作了大量与茶相关的绘画作品,其中以《惠山茶会图》最为著名。
《惠山茶会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文徵明与友人游惠山时煮茗品饮的情景。茶会的地点山岩突兀,繁树成荫,树丛有井亭,岩边置竹炉,文徵明与友人围坐于井亭。幽静的林间,有的人在亭中休息待饮,有的观赏山景,一茶童忙碌备茶,由此看来,整幅画正是茶会未开之时。整幅画面人物古雅,线条简洁流畅,充分展现了古时文人淡泊高远的精神面貌。
2.《玉川烹茶图》
《玉川烹茶图》为明代画家丁云鹏所作。他早年人物画工整秀雅,晚期则趋于沉着古朴,前后变化比较明显。丁云鹏最擅长的是佛教题材,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除此之外,他在山水画上也有一定造诣,在师法宋元基础上,自具风格,亦能作兰草。
《玉川烹茶图》中画的是花园的一隅,两棵高大芭蕉下的假山前坐着主人卢仝,也就是玉川子,这也是该画名字的由来。图中还画了一个老仆提壶取水,另一老仆双手端来捧盒,卢仝身边石桌上放着泡茶所用的茶具,只见他左手持羽扇,眼睛凝视着炉火上的茶壶,栩栩如生,如同卢仝真正在烹茶一样。整幅画优美典雅,风格独特。
3.《调琴啜茗图》
《调琴啜茗图》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据当时人记载,周昉画作的特点是:“衣裳劲简”,“彩色柔丽”,其所描绘的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这些特点都可以在他现存的作品《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见到。
《调琴啜茗图》画的是三个贵族女子,一个调琴,一个拢手端坐,一个侧身向调琴者,手持盏向唇边,另外还有两个侍女站立。画中表现了两个妇女在安静地期待着另一个妇女调弄琴弦准备演奏。其中啜茶的背影和调弄琴弦的细致动作,都被描画得很精确而富有表现力。这幅画的旁边衬以树木浓阴、嶙峋怪石,渲染出十分恬适的气氛。又通过刹那间的动作姿态,描绘出古代贵族妇女在无所事事的单调生活中的悠闲心情。
4.《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为唐代阎立本根据唐代何延之《兰亭记》的故事所作。画面中描绘的是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真迹骗取到手的故事。画面中狡猾的萧翼向袁辩才索画,当时辩才已年逾古稀,但神情淡定,有佛门二人相对而坐,侍者僧立于其间,旁为烹茶的老者和侍者。老者端坐在蒲团上,手持“茶夹子”准备搅动釜中刚投入的茶末,侍童弯腰手持茶托茶盏,准备“分茶”入盏,右下角还画有方茶桌,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图中的每个人物及细节都被他刻画得细致入微。
由这幅画中,我们不仅看出了阎立本高超细致的画图技巧,同时也能看到当时社会与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5.《事茗图》
《事茗图》为明代唐寅所作。据史料记载,唐寅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他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这幅《事茗图》所描绘的是文人雅士夏日品茶的生活景象。群山飞瀑,巨石巉岩,山下翠竹高松,山泉蜿蜒流淌,一座茅舍藏于松竹之中,环境清幽。屋中厅堂内,一个人伏案观书,案上放置着书籍、茶具等物品,一童子煽火烹茶。屋外板桥上有客来访,一童携琴随后。整幅画面线条秀润流畅,笔工精致细腻,墨色渲染得也极其柔和,似乎能使人透过画面听见潺潺水声,闻到淡淡茶香,生动至极,也代表了唐寅独特的艺术风格。
画是独特的传统文化,经过层层积累而练就的综合艺术。茶画也是如此,它记载了我国从古至今的社会与生活图景,同时也向世界展示出茶文化的魅力。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也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联包括: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在各地的茶馆、茶道馆、茶艺馆、茶楼、茶坊、茶室、茶叶店等地都可以一览茶联的风采。在此,我们共同欣赏一下它们的魅力吧:
(1)北京前门“老舍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样一副对联: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2)杭州“茶人之家”正门门柱上的茶联是: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店中会客室门前木柱上的茶联是: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陈列室中的茶联是:龙团雀舌香自幽谷;鼎彝玉盏灿若烟霞。
(3)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的茶联是: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4)绍兴的驻跸岭茶亭曾挂过一副茶联为: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两头岭路须将危险话行人。
(5)蜀地早年有家茶馆,同时也经营酒业。其大门两边有这样一幅茶酒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我国还有一些茶联所写的内容都是各类名茶,有的描述茶叶外形,有的描述冲泡后的色泽以及香味,总之,五花八门,种类繁多,那么我们就看一下这类茶联究竟有哪些:
(1)题西湖龙井茶:
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
(2)题太湖碧螺春:
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
试待清明风景画;素描谷雨碧螺春。
(3)题黄山毛峰茶:
毛峰竞翠,黄山景外无二致;兰雀弄舌,震旦国中第一奇。
(4)题庐山云雾茶:
秀出东南,匡庐奇秀甲天下;香飘内外,云雾醇香益寿年。
欲识庐山真面目;兴吟云雾好茶诗。
(5)题君山银针茶:
川迥洞庭开,君山拔萃尘心去;境清天趣尽,云彩镶金好月来。
淡扫明湖开玉镜;妙着神笔画君山。
川迥洞庭开美景;金镶玉色画君山。
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
(6)题武夷岩茶:
碧玉瓯中翠涛起;武夷山外美名扬。
(7)题安溪铁观音茶:
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
(8)题祁门红茶:
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
(9)题冻顶乌龙茶:
冻顶乌龙腾四海;茶中圣品味一流。
(10)题云南普洱茶: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
(11)题苏州茉莉花茶: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茶联,它们有的被注册为商标,有的被作为签名,有的被用于茶叶外包装。以下列举一些,仅供大家参考:
(1)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2)草泥来趁蟹傲建;茗鼎香伴小龙团。
(3)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道,吃一盏莫问东西。
(4)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5)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6)争新买宠各出色;献艺看茶三咏香。
(7)诗写梅花月;茶烹谷雨香。
(8)若能杯酒比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9)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10)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
(11)酒醒饭饱茶香;花好月圆人寿。
(12)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13)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过夜静听松涛。
(14)紫芽白蕊岭头来,吃茶且坐;陆羽觉农圣驾去,余韵犹香。
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可以在家庭茶室中悬挂这样的茶联,既可以美化环境,同时又能增强文化气息,促进品茗的乐趣。相信在品茶之余,细细读来,一定更能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茶与歌舞
茶歌与茶诗、茶画一样,都是由茶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现存资料显示,最早的茶歌是陆羽的茶歌,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就这样记载:“昔晋杜育有荈赋,季疵有茶歌。”但可惜的是,陆羽的这首茶歌已经散佚,具体内容已无从考证。
不过在唐代中期所写的一些茶歌还能被找到,例如皎然的《茶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等几首。
到了宋代,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这里所说的“传在人口”,就是指在百姓间传唱歌曲。
有些人对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有些疑问,认为这首诗在唐代并没有被当作茶歌来唱。这虽然没有详细资料可供查考,但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就提到了“卢仝茶歌”或“卢仝谢孟谏议茶歌”,由此看来,至少在宋代,这首诗已经配乐演唱了。
以上介绍的茶歌都是诗歌加以配乐得成,正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曰歌”;《韩诗章句》也有记载:“有章曲曰歌”,它们都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那么这首诗也就可以称其为歌了。
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茶谣开始,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茶农在山上采茶,面对着鸟语花香、天高气爽的环境,忍不住就开始放声歌唱。如清代流传在每年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江西劳工中的歌,其歌词称: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类似由民谣改编的茶歌还有许多,不过当时茶农采制的茶往往都要作为贡茶献给宫廷,其辛苦程度也可想而知。因此,不少茶歌都是描绘茶农悲苦生活的,例如《富春江谣》,歌是这样唱的:
富春江之鱼,富阳山之茶。
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官府拷掠无完肤。
昊天何不仁?此地亦何幸?
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生别都。
富阳山,何日摧?富阳水,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
戏,山难摧,江难枯。
我民不可苏!
有个官吏韩邦奇,给皇上奏章,用了这首歌谣,皇上大怒,说:“引用贼谣,图谋不轨。”韩邦奇为此差点丢了命。由此看来,君王杯中茶,俨然是百姓辛酸泪啊!
这些茶歌开始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唱得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曲牌,同时还形成了“采茶调”,致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边唱茶歌,边手足起舞,便成了茶舞。以茶事为内容的舞蹈可能发展较早,但在元代和明清期间,我国舞蹈经历了一段衰败阶段,因而在史料中对我国茶舞的记载很少。现在能被人们所知道的,仅仅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的“茶灯”或“采茶灯”。
茶灯是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采茶灯的简称,是过去汉族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茶灯在广西被称为壮采茶和唱采舞;在江西,人们还称其为茶篮灯和灯歌;在湖南湖北,也被称为采茶和茶歌。
这种茶舞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名字,连跳法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跳舞的人往往是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有时人数会更多。跳舞者腰中系着绸带,女人左手提着茶篮,右手拿着扇子,边唱边跳,清新活泼,表现了姑娘们在茶园劳动的勤劳画面;男人则手拿钱尺,以此作为扁担或锄头,同样载歌载舞。
这种茶灯舞属于汉族的民间舞蹈,而我国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以敬茶饮茶为内容的舞蹈,也可以看成一种茶舞。
中国现代最著名的茶舞,当推音乐家周大风先生作词作曲的《采茶舞曲》。这个舞中有一群江南少女,载歌载舞,将江南少女的美感与茶的风韵融合在一起,使满台生辉,将茶文化的魅力与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茶歌、茶舞的兴起,让我国的茶文化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多姿多彩。试想一下,当人们在茶园中采茶时,面对着绿油油的茶树,享受着温暖和煦的阳光,唱起歌跳起舞,一定会是一副极其美妙的画面。
茶与婚礼
我国古人常把茶与婚姻联系起来,他们认为,茶代表坚贞、纯洁的品德,也象征着多子多福。且有人认为“茶不移本,植必生子”,与我国古代广泛流行的婚姻观念极其吻合,所以茶与婚礼的各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1.送茶
送茶即男方家向女方家“求喜”“过礼”。我国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男方向女方求婚时要带上茶叶等物品,只有女方收下“茶礼”,婚事才算定下,否则,女方就要把这些礼物退给男方。另外,在我国湖南的一些民族中,男方向女方送茶时,必须要带上“盐茶盘”,即用灯芯染色组成“鸾凤和鸣”“喜鹊含梅”等图案,又用茶和盐将盘中的空隙堆满。如果女方接受盐茶盘,那么就表示答应男方的求喜,双方确定婚姻关系。
送茶的这一过程与订婚相似,我国各地都有类似的仪式,虽然相差很大,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礼品,即“送小礼”和“送大礼”。这样才会把亲事定下来。但无论送什么礼品,除首饰、衣料、酒与食品之外,茶都是不可少的。送过小礼之后,过一定时间,还要送大礼,有些地方送大礼和结婚合并进行,也称“送彩礼”。大礼送的衣料、首饰、钱财比小礼多;视家境情况,多的可到二十四抬或三十二抬。但大礼中,不管家境如何,茶叶、龙凤饼、枣、花生等一些象征性礼品,也是不可缺少的。当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礼之后,也要送些嫁妆,虽然嫁妆因家庭经济条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样,一对茶叶罐是省不掉的。由此看来,茶与婚礼的关系实在紧密。
2.吃茶
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在婚俗中,“吃茶”意味着许婚。在浙江某些地区媒人奔波于男女双方之间的说合,俗称“食茶”,是旧时的汉族的一种婚俗。媒人受到男方之托,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应允,则用桂圆干泡茶,或用三个水泡蛋招待,俗称“食茶”。当地将其称为“圆眼茶”和“鸡子茶”。
汉族“吃茶”和订婚的以茶为礼一样,都带有“从一”的意思。
3.三茶
三茶是旧时汉族的婚俗之一,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合茶”。这种习俗现在虽然已经不常见了,但在某些地区仍然还留有些痕迹。“三茶”有其独特的意义:媒人上门提亲,沏以糖茶,含有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送还女方,如果姑娘收下则为心许,随即会递送一杯清茶;入洞房前,还要以红枣、花生、龙眼等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为早生贵子跳龙门之美意。
4.新婚请茶
新婚请茶是汉族的婚俗,现在许多地方仍有保留。婚礼宴请男女双方的至亲好友时,为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泡清茶一杯,摆糖果、瓜子等几种茶点招待,既节约又热闹亲切。
5.新婚三道茶
新婚三道茶也被称为“行三道茶”,主要供新婚男女在拜堂成亲后饮用,通常饮用三道:第一道是两杯白果汤,新郎新娘双手接过第一道茶,对着神龛作揖以敬神;第二道是莲子红枣汤,新郎新娘将其敬给父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第三道是茶汤,需要两人一饮而尽,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新人白头到老,夫妻恩爱。
6.离婚茶
离婚茶的习俗来源于滇西的一个地方,也被称为好聚好散茶。旧时这里的人面对离婚时,既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出口伤人,他们会选择一个吉日,用喝茶的方式解决自己的感情问题,顺其自然地走向各自的生活。
离婚的过程简单叙述如下: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婚就由谁负责摆茶席,请亲朋好友围坐。长辈会亲自泡好一壶“春尖”茶,递给即将离婚的男女,让他们在众亲人面前喝下。如果这第一杯茶男女双方都不喝完,只象征性地品一下,那么就证明婚姻生活还有余地;如果双方喝得干脆,则说明要继续生活下去的可能很小。
第二杯还是要离婚的双方喝,这一杯较前一杯甜,是泡了米花的甜茶,这样的茶据说是长辈念了72遍祝福语的,能让人回心转意。可是如果这样的茶,还是被男女双方喝得见杯底的话,那么就只有继续第三杯。
第三杯是祝福的茶,在座的亲朋好友都在喝,不苦不甜,并且很淡,喝起来简直与温水差不多。这杯茶的寓意很清楚,从今以后,离婚了的双方各奔前程,说不上是苦还是甜。因为离婚没有赢家,先提出离的一方不一定会好过,被背弃的一方说不定因此找到真正的知音。
喝完三杯茶,主持的长辈就会唱起一支古老的茶歌,旋律让人心伤,即将各奔东西的男女听完也会不住地抹眼泪。如果男女双方此刻心生悔意,还来得及握手言和。
整个过程虽然朴素,但它送别过无数从此分道扬镳的夫妻,也挽留过不少裂痕不深的婚姻。试想一下,若是现今社会的人们在离婚时能添加这样一个过程,相信也能挽救不少婚姻吧?
茶与祭祀
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由此看来,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将茶与丧祭联系在了一起。可见“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
1.以茶陪丧
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的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因此,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在我国安徽、浙江等某些地区,人们总会先用甘露叶做成一个菱形的附葬品,再在死者手中放一包茶叶。因为旧时人们迷信地认为,人死之后会被灌下“孟婆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入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如果用这两样东西陪丧,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孟婆汤,从而保持清醒,不受鬼役蒙骗。因此,茶叶就成为重要的随葬品之一。
另外,我国湖南某些地区旧时还会在棺木中放置茶叶枕头,即以白布制作枕套,用茶叶作为填充料制成枕头。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为死者到达阴曹地府之后,如果想喝茶就可以随时取出泡茶;另外,将茶叶放置在棺木内,可消除异味。而旧时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死者入殓时要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到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保存遗体,不受潮,也可除去异味。
2.以茶驱妖除魔
一般来说,丧葬时使用茶叶多是为死者而准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是为活人准备的,也就是当地的“龙籽袋”习俗。旧时,如果当地人家里有人亡故,都要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以便于埋葬死者。棺木入穴前,香火缭绕,鞭炮齐响,此时需要在穴中铺上地毯,并洒些茶叶、谷子、豆子以及钱币等物品,接着让亡者家属用地毯将里面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并封口,将其挂在自家房梁上,以便于长期保存,当地人称其为“龙籽袋”,象征着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
旧时当地人认为,茶叶是吉祥之物,能够“驱妖除魔”,保佑死者的子孙财源茂盛,吃穿不愁,同时里面的豆子、谷子也象征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以茶祭祀
古人还以茶祭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干茶;不放茶,只置茶壶、茶盅作象征。茶叶不是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扫也不是皇室的专利。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清香芬芳的茶叶。他们用茶祭天、地、神、佛,也用来祭鬼魂。
茶是在我国祭祀发展的较迟阶段才加入祭品的,以茶祭祀的活动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有封建迷信的副文化。虽然说部分祭祀活动是一种迷信的社会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减轻了祭祀过程中的浪费,也有一些积极作用。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发展,旧有的一些不科学祭祀活动已经被取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茶与谚语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茶谚是指对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和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
茶谚并不是与茶同时产生的,而是在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可以说,茶谚的内容是人们在种茶、采茶、制茶等过程中留下的珍贵经验。
我国对茶谚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唐代苏广的《十六汤品》,里面写道:“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马登高。”也就是说,当时就已经有茶谚产生了。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从创作或文学的角度看,它又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茶谚有很多种,分别讲述与茶相关的不同类别事宜,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1.揭示茶产地与茶质
“鸟语茶香”,意思是说当百鸟来栖息时,由于茶树上害虫的天敌数量增多,那么茶树必定少受虫害,茶树自然生长得欣欣向荣。
“高山雾多出名茶”,意思是说,名茶与山高多雾有关,包括顾渚紫笋、莫干黄芽等,茶品质好都与雾多有关。
2.介绍采茶要领与诀窍
采茶要领因春、夏、秋三季茶叶的不同情况而不同,一般来说,这部分茶谚都是教人们适时采摘、合理采摘、合理留养的内容。例如“头茶勿采,二茶勿发”“清明发芽,谷雨采茶”“春茶一把,夏茶一头”“茶叶本是时辰草,早三日是宝,迟三日是草”“采高勿采低,采密不采稀”“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地抓”“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尖对尖,四十天,混茶当中间”“插得秧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又草”等。
3.传授植茶技术与经验
“惊蛰过,茶脱壳。”意思是说,惊蛰雷声起,大地春回,气温逐渐升高,孕育和保护越冬芽的鳞片逐渐张开,也就是说,新茶叶的潜育期到来了。
“留叶采摘,常采不败。”“拱拱虫,拱一拱,茶农要吃西北风。”“茶籽采得多,茶园发展快。”“茶叶不怕采,只要肥料待。”这些茶谚都向人们传授了种植茶叶的经验。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这些:“正月栽茶用手捺”“向阳好种茶,背阳好插衫”“桑栽厚土扎根牢,茶种酸土呵呵笑”“槐树不开花,种茶不还家”“一年种,二年采”等。
4.茶叶制作
有一些茶谚是讲茶叶如何制作的,例如:“茶之否臧,存于口诀”“大锅炒茶对锅保”“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帽”“抛闷结合,多抛少闷”“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5.讲述茶品
“山间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黄芽。”意思为,茶的产地以山区为佳,以嫩蕊黄芽之鲜美与清香作为茶叶高品质的标准。
“嫩香值千金”是对新茶嫩芽的赞美,新茶嫩芽多有茸毛,是白毫的特点。另外,因白毫富含的咖啡碱是茶叶片上的精华,对人们的健康极其有利,因此才有“千金”之称。
6.讲究茶的泡饮方法
“头交水,二交茶。”意思是说,有的好茶头交水不能将其茶汁充分泡出来,直到第二次、第三次才能使茶叶的精华释放,这时的茶汤才算真正的茶,味道也较先前好很多。
“头茶气芳,二茶易馊,三茶味薄。”“头茶苦,二茶补,三汁四汁解罪过。”所说的都是头茶、二茶、三茶在品质上的差别。
另外,还有以下这些:“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水忌停,薪忌熏”“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龙井茶,虎跑水”。
7.倡导茶礼
例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客来敬茶”“客到茶烟起”,这些讲的都是茶礼问题。“茶七饭八酒加倍”意思是说,倒茶时,水以茶碗的七分为宜。
8.提倡种茶树
“千茶万桑,万事兴旺”“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这些茶谚都比较古朴,意为提倡人们种植茶树。
9.提醒饮茶与健康
“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食了明前茶,使人眼睛佳。”“常喝茶,少烂牙。”“姜茶治病,糖茶和胃。”这些都是讲茶的功效、茶与健康的关系。
我国茶谚很多,包含了与茶相关的诸多内容。它们虽然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通俗语言,但数千年来,这些茶谚在种茶、采摘、茶品、茶礼以及饮茶保健等方面一直发挥着教科书的作用,使无数茶农、茶人受益匪浅,是我国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茶与棋
南宋诗人陆游曾写过这样两句诗:“茶炉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此句诗中,将茶与棋联系在一起。除了他以外,我国有很多诗人都吟咏过类似的诗句,例如曹臣《舌花录》中,曾把琴声、棋子声、煎茶声等并列为“声之至清者也”,还说“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由此看来,我国很早以前就将茶与棋看作一体,“茶诗琴棋酒画书”还被自古以来的文人雅士列为可引以为豪的七件雅事。
棋与茶是亲密的伙伴,它们在唐朝一同兴盛,又一同作为盛唐文化经典漂洋过海,在东瀛扎根。同时,它们还传入朝鲜半岛和周边地区,如今,茶与棋已经进入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将古老东方的文化播撒向全球,被全世界的人所深深喜爱。
人们将茶与棋联系起来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两者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例如,下围棋时讲究下本手,其特点是:下这步棋的时候,功用不明显,但如果不走,需要时又无法补救,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必须舒展宽裕地下出本手来。一般来说,那些华而不实的虚招往往会令对手反感。棋下得厚,积蓄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围棋术语称之为“厚味”;但棋又不可下得太厚,否则赢棋的概率又会变低;另外,棋下得厚实,借力处就多,让对方处处受掣,时时小心提防,着子也得远些,免得被强大的厚味吞噬。因而,在这两者之间能够保持平衡的人才算得上是高手。
由此我们一定会联想到茶的某些特性吧?茶在某些方面也讲求这样的平衡,茶采摘得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若太早,其精华还未凝聚,制成的茶经不起冲泡,且味道很淡;若采得太迟又会太过粗老,因而,采摘的时候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平衡。除了茶的采摘,泡茶的时间也需要保持平衡,不可冲泡太久,亦不可冲泡太短;不可用太烫的水冲泡,又不能让温度降得太低;喝茶虽然有许多功效,但又不宜多饮,否则单宁酸摄入过剩,又会对身体有损伤……总之,从茶的采摘开始,到品饮结束,许多环节都需要把握一个度,掌握平衡。
另外,茶产于名山大川之间,其性平和而中庸;棋崇尚平等竞技,一人一手轮流下子,棋逢对手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完全符合中庸之道。中国茶道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而曲径通幽,远离杂乱喧嘈亦是弈者追求的一种棋境;而对弈过程中,胜负乃是其次,重要的是于棋艺中彼此切磋,悟出棋中的精髓,这与饮茶的意境又相辅相成。由此可以说,对弈成了双方心灵的交流,无声的语言沟通。而茶道与棋道也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一同成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除了两者在某些方面的相似,饮茶对于下棋来说还有许多益处:饮茶能令下棋之人思维敏捷、清晰,帮助其增加斗志,这是其他饮品难以企及的。正因为茶、棋相近相似的品性,我国才出现了许多以茶会友、以棋会友的茶艺馆。这些茶艺馆在表现茶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对弈者提供了远离尘嚣、曲径通幽的良好棋境。在这些地方,爱下棋的人们可潇洒驰骋于天地间,心清气爽,喝着并不贵的盖碗茶,以茶助弈兴,把棋盘暂作人生搏击的战场,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扰,沉浸在棋局与茶香里;而茶客也可以边饮茶,边观看对弈,其乐趣尽在其中。因此,茶也就被认为是世外桃源中的“忘忧君”,这些茶艺馆也被茶人棋人看作“世外桃源”。
茶与棋的关系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讲透,需要每个爱茶与爱棋之人细细体味之后才能得到它的韵味。看似遥不可及的两种事物,其中丝丝相连的意味却渗入每个人的心中,一同转化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