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北京(插图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壮丽的南京城与“特区式管理”

(一)南京道和“因俗而治”的政策

辽朝不仅有上京和南京,还有其他陪都,共有五京之设。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当时辽朝的国土面积十分辽阔,北至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东至东海、黄海,南部最初可至冀中保定以北,后以拒马河为界。所以,至今俄罗斯等国仍称中国为“契丹”。面对这样广袤的土地,契丹人没有“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不同政策。上京至中京为契丹和奚族根据地,仍实行部族制度,后来渐改为州县;上京以北的“五国部”还处于原始状态,不过控制、纳贡而已;东北北部则是生女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东北地区南部是实行奴隶制度的熟女真和早已实行封建制度的渤海国旧地;而南部燕云十六州则是古老的中原地区,早已有上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发达的农业。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契丹采取了不同政策。我们现在讲“一国两制”,辽朝则是“一国数制”,可见古今智慧是相通的。在五京之中,上京虽是正式都城,但燕京却最重要。

北京城变迁图

北京城变迁图

辽朝按府、路、州、县几级来管理,南京析津府管理着燕山以南、军都山以东的整个南京道。上京面积最大,但人口最少。当时辽朝全国共有乡丁109.3万,而辽南京就有56.6万,占了一半以上,辖一府、九州、三十二县。它是财富基地、军事前哨、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宋朝建立后,辽南京则是唯一可与汴京(北宋都城,又称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抗衡的地方。对于南京这块土地,契丹人没有强迫其倒退为奴隶制,而是保持了封建制度,采取因俗而治、以汉治汉的政策,实行“南北面官”制度,以汉官治汉人,管理税收、科举等;以契丹治北方民族,管理畜牧、部族和军事。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北方民族入主而经常造成的农业破坏和社会倒退局面的出现,从而使辽南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上一直推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

(二)以考古趣事说南京城

辽代的南京城是在唐代藩镇城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唐代的幽州又由古老的蓟城发展而来。蓟城早在先秦时便是燕国的都城,学术界认为就在今宣武区境内。原来的蓟城可能规模较大,但到东汉时期可能有一次大的改变,规模缩小了。而自东汉到辽代却未再改变,只是到金中都时才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展:北墙未变,东、西、南各扩展三里。所以蓟城有早期(先秦至西汉)、中期(东汉至辽)、晚期(金)三个阶段。辽南京处在中期,所以从东汉到魏、晋、隋、唐、辽的资料都能用。《辽史》对辽南京的记载很简单,好在辽宋和好后有许多宋朝的使臣到过辽南京,他们留下了许多笔记,记述了不少辽南京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又有许多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根据考古资料、文献史料、历史地理、北京地名综合分析,来断定南京城的城垣方位。

辽代刻经

辽代刻经

[两段古墙和一座东汉墓判断北城墙]辽南京的北城墙应在今白云观的北面。新中国成立后在白云观后面曾发现两段古墙基,长方的石条又大又整齐,绝不像普通房屋的墙基,而应当是古代的城墙。是哪一代呢?考古工作者发现在古墙基下面压着一座东汉墓葬,那么,这座古墙基是东汉以前的,还是东汉以后的?显然是东汉以后的,因为东汉人不可能在前代的城墙下挖个洞作墓,这就是判断古遗址年代的考古叠压关系。所以,这应当就是东汉以后,也就是辽南京的北城墙。这堵墙的北面紧临现在的永定河引水渠,再向东,和东、西太平街与受水胡同连成一线。太平街是古代太平湖遗迹,受水胡同也和水有关,这条笔直的古河道应当是辽南京的护城壕。据此,可断定白云观以北、古河道以南的古墙基便是辽南京的北城墙。

[宋人记载和一条臭水沟判断东墙]辽南京的东墙应在今宣武门西面的校场五条一线。据何而定?第一,根据宋人的记载,悯忠寺在辽南京东门内。悯忠寺就是现在的法源寺,它应当离东墙不远,而校场五条和烂缦胡同之西便是法源寺。第二,据清朝人记载,每年二月北京要“掏沟”,就是清理当时的下水道。而南城的烂面胡同(今烂缦胡同)水沟最深,宽达两丈,这和清代水道大不相同,而且污泥最多,臭气熏天,应当是辽南京东城外的护城河。所以,法源寺以东、烂缦胡同以西的校场五条一线便是辽南京东城墙。

[一个女子墓葬和一把晋尺断西墙]考古工作者曾在八宝山烈士公墓的西边发现一座古墓,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是晋代幽州刺史王浚的妻子华芳。墓志上还说,这座墓距幽州城20里。有里数,就好找城墙了。可是,晋代的尺子和现在的尺子不一样,要短不少。恰巧在这座墓内又发现一把晋尺,与现在尺子一比较,当时的20里,只相当于现在的14里多,向东一推算,便到了现在的会城门。而会城门西侧又是莲花河,正好相当于辽南京西墙外的护城河,西墙便也找到了。

辽代墓葬壁画

辽代墓葬壁画

[唐尺唐墓断南墙]今右安门外东南有个奇怪的村名叫“四顷三”,1965年,那里发现一座唐墓。墓志上说,墓主人葬于幽州城南10里。唐尺比现在的尺短1/4左右,10里相当7里多,向北一推算,就到了白纸坊东西街一线,南墙也大体可定。

辽南京城每面有两座城门,共八座城门。整个南京城的规模,据宋人记载其周长为36里,也有的记载为32里,唐尺与宋尺都比现在短,根据上面对城墙的判断进行实际测量,约合现在的23里。这在当时已是相当大的城市了。

[皇城与宫殿]辽南京的皇城并不像后来的中原都城在城市的中间,而是在西南角上。皇城里的宫室并不是辽朝才开始修建的,而是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从先秦到五代一直延续下来。幽州长期是北方军事重镇,怎么会有皇城和宫殿?其实,北京的都城史应当从先秦开始算起。我们说辽南京拉开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序幕,只是讲北京从此向全国政治中心逐步迈进。先秦时,北京已是燕国的都城,特别是燕昭王时期,城垣宫室已颇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今广安门外火车站附近发现了周代到战国的文化遗存,遗址上有大型筒瓦和瓦当,显然是宫室构件。可见,古蓟城的宫殿区确实在这一带。

辽代白瓷提梁鸡冠壶

辽代白瓷提梁鸡冠壶

汉代分封了许多燕王,又修建了不少宫殿。到东晋时,前燕慕容儁正式建都于南京,虽然只有四年,但建都前又大规模地修建了皇城和宫殿。到唐代,安禄山、史思明都想称帝,宫殿规模又扩大。五代时,军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想称帝,进一步增修宫室。所以,辽南京的皇城和宫室,是从先秦到辽代,由许多燕王和想当皇帝的野心家们反复修建起来的,辽朝只不过是进一步修缮和扩大。有意思的是辽朝的皇帝后妃们,虽然进了皇宫,却住不惯,所以在皇城内还留下些空地搭帐篷,而在皇城南门外又建了球场,用来打马球。

[街坊、市场、风景名胜]辽南京城内,由东西南北八个城门相对组成的四条大街,是城内主要干道。同时,又有许多四通八达的小街分成居住区,叫作“坊”,每个坊有围墙和坊门,门上有楼,挂着坊名牌匾。现在能考证出来的坊名有十几个,坊门昼开夜闭,便于治安管理。

南京城北部有个大市场,称“燕北三市”,市场内百货云集,还划分了不同的物资交易区,周围有墙,中间有“看楼”,以便监督、管理。这里不仅有富商大贾坐地经营,还有西北、东北少数民族以及宋朝的商人前来交易。

辽南京城内和城外有许多风景名胜。辽宋和好后为接待宋朝以及高丽、西夏等国的使节,建立了不少馆舍。如燕京城南桑干河畔有城南亭,城内皇城之南有永平馆,城东北有望京馆和孙侯馆等。此外还建有皇家园林、著名寺院供外国使节参观或用于接待,如内果园、长春宫和悯忠寺等。当时,今北海公园一带的水域也已经开辟,叫作“瑶屿”,建有行宫,传说宫内有萧太后的“梳妆台”。

今天的北京大觉寺(辽代的清水院)

大觉寺(辽代清水院)

过惯了草原生活的契丹皇帝和嫔妃们不习惯长期在重重围墙的皇宫内生活,更习惯在郊野中驻帐射猎。契丹帝后往往在不同季节到不同地方打猎,一来习武健身,二来视察各地情况,这种活动称为“四季捺钵”。当时城东有个廷芳淀,方圆数百里垂柳绕岸,莲苇丛生,便是契丹皇帝进行春捺钵的地方。每到春季,皇帝、后妃、大臣、贵族,带领兵丁,在淀边扎下帐幕,专门打天鹅。当时没有动物保护法,天鹅便遭了殃。清晨,天鹅在湖上畅游,士兵们突然擂鼓,天鹅被惊起,士兵们再用刺鹅锥投去。真是朝霞与天鹅齐飞,春水与长天一色。打下第一只天鹅首先要敬献皇上、太后,众人还在头上插支鹅毛,席地而坐,摆下宴席,叫作“天鹅宴”。为了专门管理接待,在廷芳淀旁专设一县,叫作漷阳县。今通州仍有“ 漷县”之村名,便是廷芳淀遗迹。当然,沧桑巨变,水泊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