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如何“问”孩子才会听
父母不需要知道所有答案,只需要问对问题,孩子就能解决问题。
——贝妈
父母基本都会问一个相同的问题:“孩子磨蹭怎么办?”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孩子回到家时把手机录音功能打开,连续录音三天你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每天父母跟孩子说的话翻来覆去就这几句:
“去刷牙!”
“穿上你的衣服!”
“去睡觉!”
“去做作业!”
“快去洗手!”
“把电视关了!”
“抓紧时间吃饭,否则就要迟到了!”
“去喝水!”
“把你的玩具捡起来!”
如果你是孩子有何感受呢?我曾有一次公众演讲,一位三年级的小男孩一定要参与体验活动。听完上述九句话,他说:“你们大人平时就是这样说话的,所以我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当时全场寂静,每一个在现场的家长都深深地被震撼。拖延不全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造成的。
命令和告知后面的感叹号会让孩子觉得,“这也要我去做,那也要我去做,我现在偏偏就不做”。感叹号往往是自上而下命令或者告知的表达方式,孩子没有感受到被尊重与爱。“一秒变战场”都是这样爆发的。
封闭式提问是变相的命令和告知。“再过五分钟把作业做了,好不好?”“现在把电视关了,行不行?”我常常把这样的封闭式提问称为“仙人指路”的思维模式,给孩子指出一条路且答案还必须是符合父母心意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引导式提问是家长把口中的“感叹号”转换成“问号”。问号往往启发思考,背后是相信孩子自己能找到解决方案,鼓励孩子思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想象力和自信等品质。
攻略7:引导式提问法
引导式提问是开放式的,往往使用“什么”“如何”“怎样”等词语,可以简单理解成把感叹号转换为问号的育儿攻略。引导式提问意味着父母没有预设,即使孩子的解决方案不够完美,父母也愿意陪伴孩子一起去探索。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孩子能行。我把引导式提问形象地比喻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思维模式。一个问题有三个以上的解决方案,父母在践行过程中可以自行判断。引导式提问是鼓励式教养中最有力量的一个攻略,更是体现父母对孩子尊重和鼓励的沟通方式。现在把命令式九句话以引导式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
命令:“去刷牙!”
引导:“想想看怎样可以让牙齿又干净又整洁呢?”
命令:“穿上你的衣服!”
引导:“想想看穿什么衣服出去不会感到冷?”
命令:“去睡觉!”
引导:“你准备什么时候睡觉?”
命令:“去做作业!”
引导:“你准备什么时候做你的家庭作业?”
命令:“快去洗手!”
引导:“怎样才能让手看起来干干净净呢?”
命令:“把电视关了!”
引导:“你准备什么时候关电视?”
命令:“抓紧时间吃饭,否则就要迟到了!”
引导:“想想看有什么办法能准时到校呢?”
命令:“去喝水!”
引导:“想想看口渴了该怎么办?”
命令:“把你的玩具捡起来!”
引导:“想想看怎么收拾你玩完的玩具?”
以下是来自扬州成成妈妈的真实案例,通过引导式提问让成成主动练琴。
在等待成成爷爷来接他去上课的时间里,成成就在家里转呀转呀……如果以前看到孩子这样浪费时间,成成妈妈会忍不住说:“成成,是不是应该去看书、弹钢琴或写作业?”
成成妈妈没有按照老习惯,决定用引导式提问来试试:“成成,在爷爷来之前你打算做点什么呢?”成成特别愉快地说:“去弹钢琴了。”真的太不可思议,要知道弹钢琴以前可是家里的大难题。更让成成妈妈意外的是,他弹了一首有点难度且老师还来不及教的曲子。要是在往常,多弹一会儿都不行,更别说去弹一首老师都没有教过且有难度的曲子。
这就是引导式提问的魅力,简单的提问让事情向着以往不同的方向发展。类似的场景在我家也发生过,孩子不愿意刷牙,于是我问:“怎样可以让你的牙齿干净而整洁呢?”孩子回答:“看电视、看书、不吃糖、看医生、漱口、刷牙。”然后我说:“那么现在可以做什么呢?”他说:“刷牙。”自己就开心地跑去刷牙了。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思维总是天马行空。在父母的大脑中,只有刷牙这样一种方式,但孩子给出了六种,而且每种都是可行的。刚开始他说看电视可以让牙齿干净而整洁,我很惊讶,但的确电视中也有专门教孩子怎么刷牙的。
用引导式提问可以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和能力呢?
当问这些问题时,孩子会主动思考该怎么办,从而激发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反,用命令告知时,孩子的反馈是对抗和拖延。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未来人工智能都无法替代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教育教给孩子的往往都是凡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孩子的思维就会受限。
办法都是谁想出来的?孩子!孩子因此会有一种“我可以做好事情,我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
重要的是孩子愿意去实施自己想出来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你命令或告知的事情。这样就把孩子的行为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连接在一起了。命令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学会拖延并推卸责任——是你让我睡觉,是你让我写作业。
直接的命令或告知看起来简单快速,而引导式提问实在麻烦且陌生,脑袋还要转转弯,但是,教养孩子的过程从来不是简单快速的。通过直接的命令或告知,即使真的培养了一个“听话”的孩子,这难道就是你所期望的吗?孩子的自信、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能力从哪里去学习呢?这好比孩子学习游泳,他需要自己到水里去扑腾,然后才能学会。如果总在岸上,你告诉他要换气、蹬腿,即使他照做了,也未必真能学会游泳。我们的孩子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家是父母教养孩子最好的“游泳池”,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一点懒都不能偷。最怕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选择放手,在孩子大的时候选择插手。孩子12岁之前,父母是孩子的全部。
挑战4:只吃肉包子,不吃菜包子
这是豆豆妈妈分享给我的案例。读完案例,我再次感慨,父母不需要知道所有答案,只需要问对问题,孩子就能解决问题。
豆豆妈妈已经坐在餐桌边开始吃饭,豆豆继续玩自己的玩具,好不容易让他坐到餐桌旁,豆豆说他只吃包子。事实上,豆豆在那个阶段每天必须吃包子。奶奶最爱豆豆,想着难得孩子喜欢,总会事前准备好包子,而且变着花样换不同馅儿的包子。
豆豆:“不想吃!我只喜欢吃肉包子!”豆豆咬了一口奶奶准备好的、温度适宜、夹到豆豆专属小碗中的包子,“我只喜欢吃肉包子,这是菜包子,妈妈吃。”
豆豆妈妈:“妈妈吃米饭。”
豆豆:“那奶奶吃。”豆豆把菜包子放到奶奶碗里。
奶奶:“今天想换个口味,只买了两个豇豆包,要不我重新蒸包子。”奶奶连忙来救场。(老人总是溺爱孩子,只要自己能办到的都毫无怨言。)
豆豆坐在那里耍赖,一会儿说不吃饭,一会说只吃肉包子。好在那天豆豆爸爸还未回家,否则家里又将爆发一场战争!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要循环上演。明明知道孩子挑食不好,更知道不能这样宠着他,但孩子哭闹、不吃饭也是一个问题。
豆豆妈妈:“看起来豆豆更喜欢吃肉包子,对吧?妈妈小时候也曾经只喜欢吃馒头。”豆豆拿着包子笑着看着妈妈。“现在奶奶只买了菜包子,豆豆有什么办法把菜包子变成肉包子呢?”
豆豆:“当然有了!”他一边把豇豆弄出来,一边把汤里的肉丸子放进去,而且加了点番茄,一个自己独创的“肉包子”就成功出炉了。他还加了点其他菜在包子里,感觉就像在吃汉堡一样,豆豆高兴地说:“看,肉包子。”
晚饭豆豆吃得很高兴,奶奶也不必再次忙碌蒸包子。在本案例中,豆豆妈妈就使用了引导式提问法和接纳感受的攻略。
【试过的ABC】
A.“现在只有菜包子,你不吃就算了,饿了我不管,反正我们吃完就收拾了。”这是强硬型父母的风格,背后隐形的声音是让你尝尝饿肚子的后果。这个方法看似坚定,结果可能是父母越不给孩子肉包子,孩子偏要肉包子。于是吃饭成为大人们的“战争”,孩子只负责哭。
B.“乖宝贝,今天就将就了,菜包子也是包子,只吃肉包子对身体不好,蔬菜里有维生素,还有很多对我们身体有帮助的微量元素。你不吃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打针会很痛的……”
C.“别哭了,别哭了,现在给你去蒸肉包子。你这孩子,真的是平时宠惯了,越来越无法无天。”(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用发脾气、哭闹来操纵父母。)
以上方法都是对孩子满满的爱,但是孩子会学习到什么呢?“我发脾气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我可以操纵大人。大人就是要为我服务。”长此以往,很难想象孩子将来会怎样。只有接纳孩子的感受,父母的爱才能传递到孩子的心,父母担心挑食、营养不均衡等想法孩子才愿意听。父母一个简单的提问,让事情有了转机,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尊重孩子也是尊重父母自己的过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父母想象中的要强。父母不需要什么都知道,也不需要无所不能,有时问对问题,挑战就可以变成机会。
小贴士:鼓励式教养中的引导式提问法往往激发孩子自主思考的力量。假如不是让孩子自己思考而是直接告诉他:“你把包子的馅换了,就变成肉包子了。”结果会完全不一样,孩子会说:“这明明是菜包子。”再花几小时争论也讲不清楚,这就体现出了引导式提问的价值。孩子也受益匪浅,他会经历一个完整思考的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并且享受自己的成功。引导式提问帮助孩子在家里获得了归属感与价值感。
攻略8:三步六字引导法
三步:问三个问题;六字:每个问题有两个关键字。在日常生活中,我问的最多的三个问题:
感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想法——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决定——你有什么样的决定(计划)?
我的课堂来过一对双胞胎的妈妈,她分享了孩子在家里打架的案例。自从学会了三步六字引导法后,孩子一打架,她就把两兄弟分开,然后问这三个问题。一个孩子说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安静地听。如果另一个孩子要打断或辩解时,妈妈温柔地制止并告诉他,等对方说完你也有机会说。当妈妈问完这三个问题后,孩子通常也就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了。
三步六字引导法不仅适合年幼的孩子,还适合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在成人人际关系中都发挥着显著的效果。在情绪爆发前一定记得先问这三个问题,坏情绪自然得到疏解或彻底消失不见。
家有小学生的家长常向我抱怨,孩子的分数就是情绪晴雨表。一位妈妈说,如果孩子一回家就哭,她知道今天一定考试了,而且考得不好。虽然父母也没有指望孩子每次都是第一名,但一说到成绩孩子就崩溃。学校老师要求写反馈,现在成绩是孩子的心病,应该怎么谈呢?现在你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跟孩子轻松谈分数。
挑战5:三步六字引导法轻松与孩子谈分数
今天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晚上,孩子刚刚上完美术课回来,本来是很辛苦的一天,却因这件事而变得非常有趣。
孩子:“妈,今天数学单元测试了。”
我:“哦,你感觉怎样?”
孩子:“反正不是100分。”
我:“哦,这次简单的题检查没有?”(对我来说,没有考100分很正常,因为他一直在努力,可惜一直没有实现100分。上次我们讨论卷子的时候,他总结了简单的题没有及时检查而被扣2分。)
孩子:“是100分加笑脸,附加题也做对了。”原来这个小朋友还很幽默。
我:“原来这样啊,恭喜你实现了你的第一个小目标,你感觉如何?”
孩子:“感觉很不错。”
我:“你有什么想法?”
孩子:“没有什么想法,不过我发现了很多‘陷阱’。”(陷阱是我和他探讨口算时,他把很容易看错或做错的题叫作“陷阱”。)
孩子开始像一个老师一样给我讲解卷子:“看,这里有一个小陷阱,你一不小心就会以为是选择正确的,其实题目要求你选择错误的。这里很容易漏掉这个数字。这里最难,我看了两遍题目才发现……”
其实这是孩子少有的满分卷子,可是我知道他一直在努力,我始终相信他。
还记得上个星期我与他讨论卷子。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妈,今天我们进行新学期的第一次考试了,我没有得100分。”
我:“哦,多少啊?”(作为妈妈,我尽可能不看重分数,但说实话我还是有那么点在意的。)
孩子:“98分,其实错得很不应该,算式都对,就是在答的时候把30的0忘记写了,然后单位没有加括号。真该考100分的。”
我:“哦,那你一定感到很可惜吧。看看下次如何避免这个问题?”
孩子:“这次做完试题后,我把我认为难的题都检查了一遍,其他题很简单,所以就没有检查。下次越简单的题越需要检查。”
我:“妈妈相信你会做到的。”
孩子现在不害怕考试,双百是他的心愿,他一直在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关于考试的话题我基本都会使用引导式提问,虽然每次还是不经意间会先问分数,但是我们的交流是非常快乐的。孩子在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应对考试的办法。我的职责是引导他如何面对下一次考试,不会指责甚至惩罚他。我想如果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且知道下次如何解决,然后把每次考试看作自己解决问题方法的尝试,那么这个过程一定可以鼓励他实现目标。
我从未想过他每次考试都得100分,我觉得他在考试中学到什么远远比分数更重要。假如一直可以如此轻松地谈论分数、快乐地参加考试,这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呢?如果我通过指责、大声呵斥的方式谈论分数,那么可以想象,孩子会恐惧考试,遇到考试就会紧张,因为考不好,回家就要挨骂,考试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
在谈论考试分数时父母使用引导式提问法,关注问题解决,有助于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许不是谈一次孩子就可以养成习惯,但当你每次都这样跟孩子交流时,无论考得好与不好,孩子都会在这次经历中收获到自己的经验。
使用引导式提问法时需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无论是简单的引导式提问法还是三步六字引导法,实施的困难点就是家长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允许孩子的答案跟你不同。要避免父母先把答案想好,然后让孩子来回答。这种感觉就像你挖坑,孩子来跳,然后你自以为搞定了孩子。孩子很聪明,很快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计谋”,感受到不被尊重,更没有感觉到爱,随后攻略就不会起作用。保持足够的好奇心,不带任何预设,允许孩子不同,哪怕不够完美,也会收获惊喜。
保持好奇心,就有机会听到对方怎么说。人很奇怪,往往根据自己的猜测去想象他人,然后会找到很多现象来验证自己猜测,就像“疑邻盗斧”的故事一样。所以,保持好奇心就是不急于下定论,先听听孩子的看法。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兴趣一直深深地鼓舞着我。有一次,在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跟他聊起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孩子说有位同学要把捡到的钢笔跟他换新钢笔。
我:“同学这样做,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很生气,因为这支钢笔不是他的,我们都知道是谁的。”
我:“那你有什么想法呢?”
孩子:“我告诉他,要把钢笔还给同学。”
我:“那你有什么决定?”。
孩子:“我还是会跟他换。”
我:“你为什么还要换?”
孩子:“如果他还是不肯还的话,我就跟他换,换回来再还给那位丢失钢笔的同学。”
我:“妈妈相信你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
如果我不是好奇地多问了一句,可能就无法发现原来孩子有自己的解决之道。从那时起,我更加知道保持好奇心有多么重要。阿德勒说:“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样貌都不同。”常说尊重差异,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保持好奇心”,多问几个“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保持好奇心,让父母看到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发现事情背后真正的原因;保持好奇心,让孩子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善良、责任等优秀品质;保持好奇心,可以收获频频感动,因而懂得更加珍惜。
当使用三步六字引导法时,孩子回答“不知道”时,怎么办呢?这是一定会遇到的困难,可以这样来应对。
A.可能父母问了一个“假”引导式问题。
孩子上六年级时,学校英语老师开始用全英文上课。家长们在微信群里讨论:“老师全英文上课,孩子们听起来有点吃力,毕竟以前英语课不是这样的。”我马上想到自己的孩子,于是赶紧给孩子打了一个电话。
我:“今天英语课感觉如何?”
孩子:“还行。”
我:“我听说全英文上课,你有什么想法?”
孩子:“就是有点难,有些听不懂。听懂的我都举手回答了。”
我一着急就说:“你哪些听不懂呢?”
孩子:“不知道。因为没有听懂,所以也不知道是哪些。”
孩子爸爸:“你刚才的问题没有问对,你要这么问:‘当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时,你可以怎么做呢?'”不得不感慨孩子爸爸功力很深。这是第一次我问了一个“假”引导式问题。
B.父母问对了问题,孩子继续说“不知道”,怎么办?
我:“当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时,你可以怎么做呢?”
孩子:“不知道。”
这样的情形又该怎么应对呢?以下方式供参考:
“你愿意现在再想想吗?”
“你是想在回家前告诉我还是睡觉前告诉我?”
“我这里有一个魔法棒(小象等小物件),它常常给你力量,让你想起一些事情,帮助你思考,要不要试试?”
“你试试从沙发那头跳过来后给我一个主意。”
“我先给你一个点子,你再想一个点子如何?”(通常父母给出一个出乎孩子意料的点子,然后让孩子再想一个点子。)
当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总是争分夺秒地教孩子正确的方法,生怕错过什么。我们建议父母腾出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急于给解决方案。总之,引导式提问的核心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父母陪伴、鼓励和引导孩子克服困难,而非“帮孩子”解决困难。家长给我的反馈:在鼓励式教养中最好用、最神奇的是引导式提问,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它都会发挥作用。即使在用了命令或其他方式后再用引导式提问,同样有效果,引导式提问就是一个极具力量的化学反应试剂。本书几乎所有章节都会使用引导式提问,所以现在赶紧试试,看看孩子会有怎样的反馈?
●父母小行动,孩子大改变●
EP父母练一练
如何用引导式提问走进孩子的内心?
1.孩子:“今天下午,班长故意把我的水彩笔放在地上,然后我没有看见,走过去摔了一跤。他和同学们在那里笑我笨,我真的很生气。”
如何用引导式提问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挑战?(试试三步六字引导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妈妈,今天我举了很多次手,老师都没有叫我回答问题。”
如何用引导式提问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孩子:“妈妈,这次考试我只考了80分。”
如何用引导式提问法与孩子谈论考试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